jiangming80040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ming800403

博文

汉江喊“渴”?

已有 6729 次阅读 2013-4-25 11:14 |个人分类: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三峡, 汉江, 南水北调, 嘉陵江, 丹江口

对南水北调的周期性抗议每隔几年就要爆发一次。去年汉江中下游,特别是鄂西北地区,出现历史性伏旱,加之入冬以来,汉江流域少雨雪,这不汉江又开始“喊渴”了。

汉江虽渴,但与分水岭以北的河流相比,水资源还是充沛的,汉江水量与黄河相仿,但后者的流域面积和人口都比前者多很多。不过在长江流域内,汉江的水量并不算充盈,径流深仅高于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但汉江径流仅有长江入海径流的6%。另外汉江处于南北方气候的过渡带,气候多变,水旱灾害频发。水灾主要发生在梅雨季节、伏汛和秋汛期。梅雨主要出现在汉江中下游,是长江主汛期洪水的重要组成部分,伏汛和秋汛则以上游秦巴山区来水为主。而旱灾则以伏旱和冬春连旱最为常见。

丹江口水库汇集上游鄂豫川陕甘五省及重庆市,主要是陕南的径流,占到了汉江全流域径流的六成,南水北调最大规模达到丹江口径流的四成,或者说汉江全流域径流的1/4,但一期工程引汉水量约每年95亿立方米,约相当于汉江总水量的1/6

另外,陕西省尚规划有省内南水北调,即从陕南汉江、嘉陵江干支流提水,通过秦岭隧洞进入渭河流域,年调水量总计约10亿立方米,似乎也应该在南水北调中线方案中考虑。

为了避免调水后丹江口水库下泄流量减少导致汉江中下游水位下降,并造成航运、取水、生态(生境)等各方面的不利影响,拟在汉江中游建立王盘洲、兴隆等航电枢纽进行补偿,抬高水位,渠化丹江口至兴隆江段。兴隆枢纽以下通过开挖从荆州到潜江的江汉运河向汉江下游补水。

但汉江水量毕竟有限,扩大量调水就需要以三峡为水源引江济汉。其实,目前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就是江水北调方案缩减而来。但三峡死水位只有145m,低于加坝后的丹江口水库,三丹区间不可能全程自流,需在引江渠渠首或渠尾建立泵站。调水路线可进一步分坝下引水和为库区提水两类。坝下引水要在荆山、武当山东麓开凿绕岗渠道,渠隧结合,并跨过黄柏河、菹水、漳水、蛮河、南河等多条河流,引水渠出口在丹江口坝下,经扬水站进入水库,或由渡槽过汉直接进入引汉干渠,也可以在三峡坝下扬水,沿高位渠线自流进入丹江口库区,同时,三丹大渠可为经过的鄂西诸河补水,扩大鄂西丘陵岗地的灌溉面积。

库区扬水的取水口主要在主要有大宁河、香溪河三峡等入库支流,在库尾建立抽水站,提水经长深隧洞通过神农架山区核心地带,放水口在堵河等丹江口上游支流。近年来也有人提出不经过丹江口水库的引江入汉、济渭、入黄方案,即由三峡库区重庆开县小江抽水开隧洞过大巴山入汉水支流任河,放水进入丹江口水库,或渡槽过汉,开凿输水隧洞过秦岭,最后经渭入黄,经小浪底水库调节后还可以向华北平原供水,从而避免加高丹江口水库和由丹江口到黄河的输水大渠与穿黄工程的建设(但实际上已无必要)。

另外,还可以从西线向汉江补水。嘉陵江上游及其支流西汉水历史上曾是汉江流域的一部分,后为古嘉陵江袭夺。但今汉江源头距嘉陵江不远,在陕西省西南部略阳、宁强境内,嘉陵江与汉江之间还有1公里左右宽的谷地,分水岭之上还有河相卵石沉积层,即汉江古道也。

沿汉江故道,并不需要太大的工程,就可以实现从嘉陵江上游及其西汉水向汉江上游的跨流域调水。调水线路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到嘉陵江的另一条支流——白龙江流域。而且白龙江源头已经靠近黄河上游的松潘草地距离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入黄口不远,且之间没有高山大川阻隔,只需要几十公里的渠道和隧洞就可以与西线南水北调工程相连。中国降水格局往往出现“南旱北涝”与“南涝北旱”交替出现的格局。如果打通与白龙江的联系,西线南水北调工程不仅可以向黄河流域调水,当黄河流域发生洪水,出现“南旱北涝”格局时,可以将长江上游以及澜、怒二江(甚至黄河上游)的一部分径流引入嘉陵江流域,或南下为川中旱区供水,或向东进入汉江流域。同时,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还可以向大渡河放水,并通过“引大入岷”和都江堰工程,向川西平原和成都供水。

由此可见,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我国水资源跨流域战略调配的中枢,而丹江口水库则是整个南水北调系统中最重要的调节枢纽

汉江虽渴,但最渴不在汉江沿线,而是鄂北、鄂西丘陵岗地。汉江中下游,特别是江汉平原,地下水位浅,是著名的水袋子,降雨多于潜在蒸发能力,多洪涝渍害,排水比抗旱更加重要,即使不引入外部水源,当地降雨也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我一向认为长江流域打井抗旱更加靠谱。由于江河水量充沛,长江流域灌溉自古以来以地表引水为主,但以地表水源为主的大型灌区用水计划性、周期性较强,适合于规则灌溉的大宗作物,但是近年来湖北农作物结构不断多样化,棉花、油菜、花生、土豆、生姜、蔬菜等旱作经济作物的比例不断增加,经济作物需水灵活多变,并不利于纳入大型引水灌区的轮灌制度,而地下水源能更好的适应这种需水要求。同时地下水源也利于解决大型灌区内部少数“水中旱地”的需水。

地下水开发条件最后的是河流两岸阶地、山前冲积洪积扇以及平原内部的掩埋型古河道、古冲积扇。而河湖相冲积平原虽然地下水浅,但粘土地层富水性较差,为扩大集流半径,可以采用大口井、辐射井等井型。

山丘岗地虽然一般地层富水性较差,地下水埋藏较深,但地下水分布不均,在河谷洼地等负地形,也容易集中地下潜流,形成地下水富集带,而且一般水质好,适合人饮和工农业生产。

为利用地表和地下径流在冲积平原和山冲中,还可以开挖陂塘。在冲积平原挖塘不仅能降低地下水位,塘土还可以垫高田面,起到消除涝盐渍灾害的作用。而且水塘本身还可以发展水产养殖。



https://m.sciencenet.cn/blog-595119-683823.html

上一篇:熟悉身边的地质构造
下一篇:城市直下型地震:我国震灾损失严重的根本原因

2 霍有光 zhxftcl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19: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