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gming80040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ming800403

博文

知识产权和稀土贸易纠纷 精选

已有 5499 次阅读 2014-4-10 09:09 |个人分类:经济时评|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知识产权, 稀土, 徐光宪, 贸易纠纷, 串级萃取

知识产权和稀土贸易纠纷。

如果稀土矿浸提和串级萃取技术一直为少数人掌握,那么稀土产品价格可能一直居高不下。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的贸易纠纷。

我国稀土原矿的成本很低,像最大的白云鄂博本来稀土矿就是钢铁生产的废渣,几乎没有成本。稀土产品的成本主要就是分离提纯的工艺成本。中国稀土产品的竞争力在于世界上最先进的稀离技术。单一稀土元素的分离和提纯一直都是世界性的难题。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因为国内的稀土生产工艺和技术都十分落后,而当时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却把稀土生产技术作为高度机密对中国实行封锁。中国只能守着巨大的资源,向外国出口稀土矿然后再进口稀土制品。而当时世界上的稀土工业强国,比如日本和法国,本身却没有什么稀土资源。

20世纪70年代,在一代化学大家徐光宪08年国家最高科学奖获得者)的率领下中国创造性地提出了串级萃取的稀土分离新工艺,这也是我国少数密不外传的先进生产力之一。因此中国工厂可以以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无法想象的成本生产高纯度单一稀土产品。

在徐光宪之前,国际上稀土分离的主流是离子交换法和分级结晶法。两种方法并不能适应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在过程上不连续,成本很高,提炼出的稀土元素纯度也较低。徐光宪独辟蹊径创造性的用萃取法解决了这项艰巨的、貌似不能完成的任务。一排排看似貌不惊人的萃取箱像流水线一样连接起来,只需要在这边放入原料,在流水线另一端的不同出口就会源源不断地输出各种高纯度的稀土元素。徐光宪和他的同事们对串级萃取理论进行了不断改进,提出了联动萃取技术,大幅度节省了稀土分离工业中酸、碱的用量,在稀土分离领域的领头羊已不再是昔日的美国、法国和日本,而是中国。原来那种耗时长、产量低、分离系数低、无法连续生产的工艺被彻底抛弃了。

长时期以来,我国不注意知识产权与专利权保护,因为你是领着国家的工资、用国家的经费来完成国家的项目,你的成果也自然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因此,徐光宪的串级萃取方法很快时间内就被我国大江南北的稀土生产企业掌握。

稀土矿原位浸提和串级萃取技术使得单一稀土价格一落千丈,由于国内企业激烈的竞争,任何企业可能从稀土产业长时期谋取超额利润,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单一高纯稀土大量出口,基本垄断了国际稀土市场。中国价格就是世界价格。原来曾经长期垄断稀土国际市场的一些国外稀土生产厂商不得不减产、最后相继转产、停产。中国终于实现了由稀土资源大国向稀土生产大国、稀土出口大国的转变,中国拥有了从稀土原矿-粗加工产品-高纯度单一稀土,到稀土应用产品的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了稀土工业的中国传奇

WTO裁决的主要理由是,中国政府通过配额和关税管理,扭曲了市场供求关系,限制了出口,抬高了国际市场单一稀土元素的价格,由于中国国内市场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中国稀土应用产品具有了成本优势,从而对其他国的同行构成了不正当竞争。

这样的裁决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是似是而非,国家出口贸易总会有一定的管制,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还结成“巴黎统筹”严格限制对华军用和军民两用物资和材料出口,另外沙特、俄罗斯等石油输出国国内油气价格比国际价格低得多,我们也可以为这些把美国、日本、欧盟和OPEC告上WTO吗?

只要日本和美欧的单一稀土元素分离技术没有进步,中国在世界稀土市场中就会一直处于垄断地位,甚至有一天会进口稀土原矿,出口高纯度单一稀土和稀土应用产品。

即使取消贸易保护政策,我国的稀土产业链仍然具有足够的优势,逐渐由大到强。首先,关税壁垒可以转变为稀土资源税收和环保水、保补偿。第二,严格稀土行业市场准入制度,压缩过剩产能,发展稀土应用产品,从而达到实现国际市场再平衡、减少出口的目的。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实现稀土原矿-高纯度单一稀土和稀土应用产品产业链的纵向组合,鼓励稀土应用产品生产商进入稀土原矿和提纯领域,也鼓励高纯度单一稀土生产商开发稀土应用产品。通过全产业链一体化对冲稀土价格波动的影响。使国内的稀土应用产品生产商在较高的单一稀土价格水平下,仍然有足够的利润,并促进稀土应用产业的发展。

 



https://m.sciencenet.cn/blog-595119-783538.html

上一篇:PX有毒,那么汽油呢?
下一篇:大化工项目可以建到黄渤海海岸

9 吕喆 肖振亚 戴德昌 张骥 辛晓十 何宏 ljg zhxftcl1 neilcha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0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