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冬至三问:为什么称冬至、为什么大如年和吃什么?

已有 8067 次阅读 2016-12-21 15:17 |个人分类:谈天说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新年, 营养, 冬至, 习俗, 节气

冬至三问:为什么称冬至、为什么大如年和吃什么?

今日冬至。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人们认识到的两个节气之一(另一个是夏至)。今年,二十四节气被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更应当正确地理解冬至。过去,我曾经多次写过涉及到冬至的文章,今天,再把冬至说得更简要明了一点,当然部分内容还是过去说过的,请见谅。

1.为什么称冬至?

至就是到、到了、到头了的意思。可是,冬至却不是冬天到了或冬天到头了。那冬至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地球上的人,看太阳的位置,有高有低。对北半球来说,冬天的时候,太阳比较低,或者说,太阳更靠南,即使在中午,物体的影子也很长。夏天的时候,太阳高,或者说太阳更靠北,中午物体的影子很短。古人用日晷(音轨)来测量物体的影子。古人看到,夏天到来的时候,日晷的影子一天天的变短,到了某一天,日晷的影子最短,过了这一天,影子就慢慢变长了,一直长到冬天的某一天,影子变得最长,过了这一天,影子又慢慢变短。这样年复一年的循环。

我们现在说“最”,古人说“至”。古人一般不说“最长、最短”,而说“至长、至短”,不说“最南、最北”,说“至南、至北”。所以,古人知道就把日晷影子最长和最短的这两天,称为两个“至日”。同样,古人也知道了,在这两个“至日”,夜晚和白昼也分别是“至长和至短”。他们把冬天的至日成为冬至,夏天的至日称为夏至。

这两个“至”,不是气候冷暖的概念,而是天文上的概念。

2.为什么说冬至大如年?

这里先要说一下,什么是年?大家都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是一年。那么什么时候算是一年的开始呢?世界上各个民族有不一样的规定。我们中国人各个朝代也不一样,这个人为的规定是中央权力的象征。过去改朝换代,最要紧的事情之一,就是告诉老百姓日期的算法。所以,发布的东西称为“皇历”。

根据中国的传统历法,每年的开始必定也是一个月的开始,也就是看不见月亮的那一天,也就是所谓初一。

据说,夏代的时候,大年初一定在立春前后的那一个初一。而殷商的大年初一则比夏代早一个月,周代又比商代早一个月。如果把12个月用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来标志,把周代的年初那个月称为子,那么商代的就是丑,夏代的便是寅。

在汉武帝时代,人们觉得用夏代的年初一作为开始比较好,于是就恢复把寅月作为一月,称为建寅。以后的各朝代基本上都沿用了汉代的做法,所以,我们的传统历法,称为夏历(称为农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说法)。年(年初一)就这样固定下来了。

再说周代的历法,年就在冬至所在的那个月(例外的情况极少),所以冬至对于周人是格外隆重的。有人说,周人以冬至为新年的开始,这是没有根据的说法。因为,冬至是阳历即地球与太阳之间关系中的概念,如果以冬至为一年的开始,就要抛弃“月”,即不再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月,而这样的事情,似乎在中国没有发生过。

《左传》有这样的记载:“(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

王正月,就是周王历法的正月,上面已经说到,周代的历法以有冬至的那个月为新年的第一个月。僖公五年,就是西元前657年。那年的冬至(日南至),又正好是“朔”(初一),现在看起来正好是“大年初一”(碰巧了)。鲁僖公接受臣子们朝贺以后,又登上“观台”去望云气。据说,这样做才合乎礼制。这件事距今已经有2670年了。

至少从周代开始,冬至日要举行国家的祭祀典礼。《周礼·春官》:“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史记·封禅书》:“冬至日,礼天于南郊,迎长日之至。”

到了汉代,虽然大年初一已经往后改了两个月,但冬至节仍然是国家最重要的节日。《后汉书·礼仪志》叙述道:“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该“礼仪志”详细叙述了冬至日皇帝与百官举行典礼的过程。在冬至到来前五刻(相当于如今72分钟),太子就要带领百官就“具乐器”“列前殿”,前一刻,皇帝要“乘舆亲御临轩,安体静居以听之”。

国家的庆典,朝臣们当然要以写诗献文等各种形式进行祝贺。蔡邕《独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从古人阴阳五行的观点看,冬至是阴气盛极转衰,而阳气开始转盛,所以蔡邕说“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以后的历朝历代,都延续了周、汉的这一传统。《宋书·礼志》:“魏晋、冬至日受万国百僚称贺,因小会,其义亚于岁旦”。

直到清代,仍然是“长至南郊大祀,次日百官进表庆贺,为国大典。”(《帝京岁时纪胜》)

国家大典,民间当然亦要庆贺,汉·崔寔《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一如正日”就是与新年(古人称元旦)一样。可见,民谚“冬至大如年”真是源远流长。

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清代。清·顾禄《清嘉录》说到冬至时:“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先日(节前一些天——博主注),亲朋各以食物相馈遗。提筐携盒,充斥道路。俗呼‘冬至盘’。节前一夕,俗呼‘冬至夜’。是夜,人家更速燕饮,谓之‘节酒’。女嫁而归宁在室者(回娘家的——博主注),至是必归婿家。家无大小,必市食物以享先。间有悬挂祖先遗容者。诸凡仪文,加于常节,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谚。”

这便是冬至大如年的来历。

3.冬至吃些什么?

 既然说“冬至大如年”,那么过年吃什么,冬至也就近似地吃什么。

北方人说,“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过饺子”。过去北方苦寒,一般老百姓生活贫困,但是,过年吃饺子的必须的,过年没有饺子吃比什么都难受,就好象贫困得活不下去了。所以,到前些年各种传统节日都基本上被泯灭殆尽的情况下,冬至饺子还是保存下来了。现在好像还只是饺子。

南方的社会,特别是东南沿海,无论是语言和民间习俗,传统都保留得比较多。这可能与气候温暖,社会经济状况较好有关。虽然前些年也是传统泯灭,但是,这些年恢复得很快。那里也是这句话:过年吃什么,冬至也差不多吃这些。所以,有些人家就要摆酒宴,大家在一起欢乐一下,吃上各种美味,乐不可支。

在我的家乡,冬酿酒是不可少而且也算是一个很有特色的酒品。这是一种酒度很低、有甜味和桂花香味的米酒。正因为如此,所以男女老少都可以食用。这也是过去小孩子最高兴的事情,毕竟可以和大人一样饮酒了。

我的印象中,羊膏即冻羊肉也是很有特色的。把羊肉煮得烂烂的,冻成肉冻,非常鲜美。

至于说冬至必须要有什么滋补养身的东西,那都是说说而已的,作为民俗风气,说说可也,大可不必当真。我们还是要听营养学家的话,看看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给大家的营养金字塔,蛋白质、淀粉、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纤维、水等合理搭配,综合营养,适当运动,这才可能真正的养好身体。

习俗的变化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假定要让我们总是跟古人一样生活,我想各位肯定不会愿意。但是,习俗毕竟也是一种文化,人们需要继承自己祖先传下来的传统文化,人们需要这样的文化生活。近年来,随着我们经济生活的不断改善和思想认识的不断提高,传统节日习俗的继承和恢复成了大多数老百姓的要求。冬至节的民间习俗也将会更加丰富。




https://m.sciencenet.cn/blog-612874-1022237.html

上一篇:政府应当是保护国家科技成果的责任人
下一篇:不长的岁数以及关于年龄的若干问题

20 徐令予 马亮 刘光银 尤明庆 吴炬 赵美娣 王宗海 黄永义 王大岗 鲍海飞 郑永军 白图格吉扎布 赵凤光 武夷山 hnjz zjzhaokeqin mxt110 yangb919 zxk730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7: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