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制造业与中国教育 精选

已有 4416 次阅读 2013-7-8 21:3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中国教育, 制造业

现在媒体常说,中国是个制造业的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的强国。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思考,中国要想在发展中再提高一个或者几个大的台阶,还是需要在建设制造业的强国上下大功夫。但是,我们的高等教育,在这方面似乎不是很敏感,很多做法造成比较混乱的结果。

比如,我们的一流的牛校,似乎对制造业没有什么兴趣。当然,这也情有可原。因为一流牛校之所以为牛,应该是他们的基础领域。对于一流牛校来说,基础领域当然是很重要的,对于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科技的发展,基础领域从来都是不应该被忽略的。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现在那些一流的牛校,真正在下功夫的,或者招生的重点,似乎也不是在这些基础领域,而是在商科管理一类,以及金融之类。这是一个很大的偏差。你若重视基础学科,那么数学、物理、生物成为状元们向往的专业,那无话可说。你若重视制造业,那么电子、机械等工程类成为状元们向往的专业,也无可厚非。可是这所谓商科管理、金融管理,又算是什么呢?

这倒不是说,商科管理或者金融管理就是可以置若罔闻的。它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但从整个国家发展来说,这是属于软件范畴的,而基础学科或者工程领域,则更倾向于硬件范畴。没有硬件基础,软件水平再高,也是国家发展的软肋。硬件的基础牢固了,扎实了,软件再向上提高就相对简单一些。

据我所了解的情况,我们国家在制造业上至少有两大软肋,一个材料,二是工艺。材料既包括金属类,如各种特殊钢材,各种合金材料,也包括非金属类,如合成材料等。在这两在材料领域里,我们比起过去了,确实取得了不少进步,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起来,我们的差距还是很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国家制造业水平的提升。在材料领域,我们还在一点一点往前追赶,虽然进度不算太快,但总还是有所进度。这个问题可能还会长期存在,但是追赶的速度应该说还算是差强人意的。比如,我们国家的航空发动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能发展起来,材料的限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同样,航空发动机的另一个弱项就是工艺。工艺粗糙,是中国制造业一个长期的缺陷。这既包括加工组装过程的粗糙,也包括操作技术上的粗糙。我曾经在给学生上课时,不止一次地讲过,七十年代,中国从瑞士进口一整套机械手表的生产设备。可是,人家瑞士技工用这套设备生产出来的手表就是罗马、英格级别的,而中国工人,使用同样的设备,加工出来的手表顶多就是上海牌水平的,有的时候连这个水平也达不到。这就是技术工人的差别。虽然现在中国的制造业出现高级技工荒,但是解决的办法并不太多。我们的职校、技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也在不断培养新的高等级技术工人,但真正能达到高等级水平的仍然不多,仍然很难满足中国制造业的大量需求。

更要命的是,我们现在不仅缺少高级技术工人,就连低端产业,也缺少大量的熟练工人,因为工资待遇低,即使对于农民工,吸引力也越来越小。对我们国家来说,更重要的,还是要大量增加高等级的技术工人数量。现在的产业结构还不太有利于增加大量高等级技术工人。对于个别企业来说,它愿意出高薪聘请这类技术工人,但作为全国产业整体而言,技术工人的工资待遇还是过于偏低。

可能有人担心,如果大幅度提高技术工人的工资,整个产业的工资成本会大幅度提高,从而影响我们国家制造业的持续发展。这我以为是多虑了。我们工资水平再高,至少目前距离德国、瑞士甚至美国的技术工人的工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人家的高端产品照样赚钱,因为附加值高。这种高附加值产生的原因不是别的,不是设备,不是材料,而就在于技术工人的技术。

中国家长在大多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当工人,哪怕是当高等级的技术工人。这是一个很大的偏见,也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想让孩子学理工的,都希望孩子去学计算机,想让孩子学非理工的,都希望孩子去学管理、金融,这都哪儿跟哪儿呀?我以为,如果是学理工的尖子,最好是学数学、物理。而那些并非尖子的理科生,不妨去学工程,甚至去学习高等职业技术。如果从国家发展的大趋势来看,这个大趋势也是整个世界大趋势中的一个部分,高级技术工人的地位和待遇肯定会有一个很大的改变。这里当然需要眼光,其实更需要孩子们的兴趣。我相信,有的孩子是喜欢学习基础领域的,但我也相信,有些孩子不太喜欢学这类领域,他们的兴趣可能更容易集中在动手能力与操作能力上。这样的孩子,照样是会有前途的,照样会有不错的收入与待遇的。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8176-706442.html

上一篇:电话机和打电话
下一篇:人的理性

10 刘洋 武夷山 肖建华 宋健敏 杨海涛 张骥 王林平 蒋大和 者仁王 tjlrx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2: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