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带着知识地图去远行 精选

已有 13596 次阅读 2013-7-18 16:44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带着知识地图去远行

——读王续琨教授《管理科学学科演进论》有感

春节过后收到大连理工大学王续琨教授寄来的新著《管理科学学科演进论》,在琐事缠身的间歇里终于把这本巨著读完,掩卷而思,也是颇多感慨。虽然这些年我也是零乱地看过几本管理学方面的书籍,但是毫无章法而言,仅仅是爱好而已,对于庞大的管理科学而言,我完全是一个外行。如果一本书能够打动一个外行,并引起他的思考,那么,这就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值得探究的是到底是什么因素让一个外行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评判一本好的标准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的因素:其一,生活层面。这本书应该能够满足阅读者的实践需要,换言之,这本书应该能给阅读者提供生存技能之道;其二,兴趣的满足。这是人作为理性存在者的本性使然,正如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不仅仅是为了吃饭,不为吃饭忙活的事情,才是是心灵生活的本意所在。其三,认知层面:境界的提升。境界与人对未来的选择有关。毕竟人是这个星球上唯一关注未来的动物。而对于未来的判断,绝不是经验所能完成的,它需要智慧与知识的支撑。基于这种判断,我认为王续琨教授的这部著作在这三个方面满足了上面提到的标准,这才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在一个社会情绪与心态都显得慌张的年月,这样的书并不多见。

客观地说,王续琨教授的这本著作从管理科学学科发展史的角度切入,用三篇十一章的结构从宏观到中观的阶梯模式,叙述了管理科学学科的发展简史、演化机制以及在中国的发展路径。仅从这个结构安排,我们就可以获得很多对于自己有用的启示。了解学科的发展史是任何一门专业的必修课,通过对学科发展史的梳理,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学习到一门学科基本范式确立的内在逻辑,并从中生发出对本学科的宏观把握。对于学科演化机制的剖析,可以让我们从纷繁复杂的学科发展脉络中,看到各种曾经的边缘学科、分支学科是如何一步步从隐到显完成华丽转身的细节,以及那些曾经的显学是如何遗憾地走完从繁荣到衰落的退化之旅。这一点对于所有有志于学术事业的人来说尤其重要。这几年在教学之余,我也常常听到研究生们的苦恼:无法准确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对于未来不好定位。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关键的一点是他们没有清晰把握本学科的发展脉络以及当下的边缘学科以及诸多分支学科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其中可能蕴含的变革。我本人就曾花过一些时间琢磨我所在学科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出路,虽然还不能说完全准确判定某一领域的发展机遇与前景,但至少在研究方向的选择与精力聚焦上,还是有显著帮助作用的。比如,王教授对于管理科学引文信息的可视化分析,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学科发展的很直观的视角,通过这种努力,至少可以提高自己的目标定位能力以及对问题的未来进行判断的眼界,相信这种能力对于每个从事研究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我喜欢把这种努力看作是建构自己的知识地图,有地图的学术旅行比没有地图的旅行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

这本书另一个出彩的地方在于,作者对于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这些努力对于我们在自己从事的学科的发展进程中如何推动学科发展,具有巨大的启发作用,相信所有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有这种感受。另外,作者对于中国管理科学发展的梳理与分析,对于当先我们的努力方向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我一直在私底下与朋友们谈到这个话题:要想影响世界,必须先影响中国。如果中国你都影响不了,还谈什么影响世界呢?把中国的问题解决好了,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相信看过作者对于管理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与演进章节的人会加深这种印象。这本书里凝聚了作者三十年的研究精华,其中包含了很多原创性的观点与思路,这也是笔者目前见到的最为详实与有力度的关于学科与体系发展的学术专著。我曾对自己的学生说,这本书第一遍看可以当成学科史来读,第二遍的时候可以当成方法论来读,第三遍的时候就变成了属于每个人自己的知识地图。

关于本书的作者也值得记录一笔。王续琨教授现在大连理工大学任教,他是我们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的前辈学者,也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师长。记忆中第一次见到王教授还是2001年到大连理工大学开会的时候,后来在本学科的会议上见过几面。王老师为人谦和、热情,是一位非常严谨的学者,虽然接触不是很多,但也在内心引为同道。从这本书的后记中我看到,这项研究源于王续琨教授2003年获得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这本书是结项成果,在这项研究中,王续琨教授带领团队利用这项宝贵的资助,在十年间合计发表了46篇学术论文,3篇年鉴论文,并培养了9名学生(5名硕士、4名博士),暂且不论别的贡献,仅这份成绩单就是很令人震撼的。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的结项报告成绩会比这个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强烈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加大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资助。

【博主跋】这篇书评发表在《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7),记得在过去的这六、七年间写过并发表的书评有七、八篇,涉及译著四本,分别是《权谋——诺贝尔奖背后的故事》、《无聊哲学》、还有一本是达马西奥的、还有蒋劲松翻译的查尔默斯的《编织科学》(书名记得不是很准确了),另有,为刘华杰教授的一本著作写过一篇、刘兵教授与蒋劲松教授合编的《科学哲学读本》,还有就是为左高山教授的专著《暴力批判》写过一则书评。再有就是这本,是否还有其他的记不得了。这些过程很值得回忆。最近两年由于时间关系,也很少写书评了。再次感谢王续琨老师赠书,另外,也感谢尚东涛教授的大力支持,多年来一直合作愉快,是为记!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和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读书荐书
https://m.sciencenet.cn/blog-829-709229.html

上一篇:无题
下一篇:世界顶级哲学杂志(25种)

30 刘洋 李学宽 孙学军 陈楷翰 曹周阳 曹聪 张忆文 黄淑芳 王芳 刘旭霞 刘晓瑭 刘艳红 王贤文 廖晓琳 马红孺 许浚远 徐索文 张启峰 赵凤光 毕鹏翔 陆俊茜 刘伟 鲍海飞 张全成 庄世宇 王鹏 fumingxu anran123 zzjtcm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0 10: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