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松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estpen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译审

博文

题献

已有 1852 次阅读 2013-8-9 15:5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题献与致谢

 

2013年04月20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题献题献题献题献题献题献题献

  题献的妙处在于,一个智力产品的生产者表示你对他的智慧有贡献,被感谢的人当然内心愉悦。在书的“致谢”页列出名单,也表示作者尊重别人的智慧。

  关于“题献”,钱钟书有一句名言:大不了一本书,用不着那样不老实……钱先生是通西学的,他对“题献”的态度尚且如此,本土不习洋的“老夫子”概念里有没有“题献”就可想而知了。钱先生对“致谢”还是很重视的。他的《谈艺录》和《管锥编》的“序”表明受人之惠要知道感恩这个道理是要讲的:“小叩辄发大鸣,实归而不负虚往”都是“致谢”。“题献”若不是dedicated to女王或某赞助文学艺术的贵夫人或者富婆,是写给自己亲近的人的,在钱先生看来就可以免了。假如热恋中的诗人要把自己的诗集“题献”给“爱人”或者情人,则又当别论了。在这里,“题献”就好像玫瑰花或者一句“我爱你”,凭空增添了许多温情,属于作者和与之交往者情趣范畴的事情。假如你一定要问为什么中国作者出书的时候,就没有这个习惯;那你也大可以问一句为什么中国人从前恋爱的时候不送玫瑰花、为什么不把“我爱你”挂在嘴上。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我在洋诗集或者个性色彩较浓的文学作品书前看见题献(除了给父母、长官……),第一个意象就是单膝下跪、手举花束。近代印刷术发明之后,浪漫文学作品流行,阅读也是文化消费风尚范畴内的活动,关乎太太小姐们的日常生活和遐想。这个时候产品的生产者很容易想出讨好阅者的方法,惠而不费的“题献”大抵是这么产生的,就像摘一枝花园里的鲜花献给女孩子。至于后来演化成“客套”,那是因为出版物日后与名誉相关,写书的人因为著作得名,不能写书的人视写书为高尚的智力产品。一个智力产品的生产者表示你对他的智慧有贡献,被感谢的人当然内心愉悦。让人内心愉悦是件道德的事情,所以大家认为书籍的“致谢”页符合礼节。再往后,书籍生产关乎版权。在书的“致谢”页列出名单,也表示作者尊重别人的智慧,也就是尊重别人的劳动的意思。

  我在草这篇文章之前查了一下《现代汉语词典》,里面并未收“题献”和“致谢”。我的理解:要么这两个词不属于“现代汉语”;要么是这两个词的汉语表达不规范。我查陆谷孙编《英汉大词典》,dedication条的汉译有“题献”字样。至于“致谢”我在吴光华编的《汉英大词典》里找到词条,然而对应英语里并没有aknowledgement或者我们需要重新考虑这两个词的现代汉语的译法也未可知。《辞源》里也不收这俩“辞”。

  话扯远了。我认为中国传统书籍不着“题献”和“致谢”,主要是我们的古人把著述看成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所致。就像课堂和开会时的不苟言笑,著作中要尽量抹去个人色彩,要往“名山”事业和“不朽的胜业”上靠拢。中国文人有狎妓的传统,但正式出版诗集文集的时候又有“立牌坊”的心理,所以不能“题献”。书籍成为消费领域的事情基本上是宋明话本小说出现以后的现象。《金瓶梅》的作者都不敢署名,何况被“献”的人呢。“题献”之不产生于中国,跟中国人对书籍的两分态度有很大关系。严肃的“名山事业”是用来传世的,不是眼下消费的。眼下消费的书籍不登大雅,所以无需“题献”;“题献”了反而不“礼貌”。

  话又扯远了。

  把《小王子》从书架上取出。看一看圣埃克絮佩里的“题献”,你就不觉得我的话题太沉重了。我用的是周克希的译本:

  献给莱翁·威尔特

  请孩子们原谅我把这本书献给了一个大人。我有一个很认真的理由:这个大人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朋友。我还有另外一个理由:这个大人什么都能懂,即使是给孩子看的书他也懂……

  献给还是小男孩的莱翁·威尔特

  “题献”是写给懂的人看的,这一点不涉及狎侮。

  □潘小松

<input name="titlecheckbox" style="display: none;" type="checkbox" value="0" sourceid="SourcePh</Source>">

 

题献与致谢

 

2013年04月20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题献题献题献题献题献题献题献

  题献的妙处在于,一个智力产品的生产者表示你对他的智慧有贡献,被感谢的人当然内心愉悦。在书的“致谢”页列出名单,也表示作者尊重别人的智慧。

  关于“题献”,钱钟书有一句名言:大不了一本书,用不着那样不老实……钱先生是通西学的,他对“题献”的态度尚且如此,本土不习洋的“老夫子”概念里有没有“题献”就可想而知了。钱先生对“致谢”还是很重视的。他的《谈艺录》和《管锥编》的“序”表明受人之惠要知道感恩这个道理是要讲的:“小叩辄发大鸣,实归而不负虚往”都是“致谢”。“题献”若不是dedicated to女王或某赞助文学艺术的贵夫人或者富婆,是写给自己亲近的人的,在钱先生看来就可以免了。假如热恋中的诗人要把自己的诗集“题献”给“爱人”或者情人,则又当别论了。在这里,“题献”就好像玫瑰花或者一句“我爱你”,凭空增添了许多温情,属于作者和与之交往者情趣范畴的事情。假如你一定要问为什么中国作者出书的时候,就没有这个习惯;那你也大可以问一句为什么中国人从前恋爱的时候不送玫瑰花、为什么不把“我爱你”挂在嘴上。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我在洋诗集或者个性色彩较浓的文学作品书前看见题献(除了给父母、长官……),第一个意象就是单膝下跪、手举花束。近代印刷术发明之后,浪漫文学作品流行,阅读也是文化消费风尚范畴内的活动,关乎太太小姐们的日常生活和遐想。这个时候产品的生产者很容易想出讨好阅者的方法,惠而不费的“题献”大抵是这么产生的,就像摘一枝花园里的鲜花献给女孩子。至于后来演化成“客套”,那是因为出版物日后与名誉相关,写书的人因为著作得名,不能写书的人视写书为高尚的智力产品。一个智力产品的生产者表示你对他的智慧有贡献,被感谢的人当然内心愉悦。让人内心愉悦是件道德的事情,所以大家认为书籍的“致谢”页符合礼节。再往后,书籍生产关乎版权。在书的“致谢”页列出名单,也表示作者尊重别人的智慧,也就是尊重别人的劳动的意思。

  我在草这篇文章之前查了一下《现代汉语词典》,里面并未收“题献”和“致谢”。我的理解:要么这两个词不属于“现代汉语”;要么是这两个词的汉语表达不规范。我查陆谷孙编《英汉大词典》,dedication条的汉译有“题献”字样。至于“致谢”我在吴光华编的《汉英大词典》里找到词条,然而对应英语里并没有aknowledgement或者我们需要重新考虑这两个词的现代汉语的译法也未可知。《辞源》里也不收这俩“辞”。

  话扯远了。我认为中国传统书籍不着“题献”和“致谢”,主要是我们的古人把著述看成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所致。就像课堂和开会时的不苟言笑,著作中要尽量抹去个人色彩,要往“名山”事业和“不朽的胜业”上靠拢。中国文人有狎妓的传统,但正式出版诗集文集的时候又有“立牌坊”的心理,所以不能“题献”。书籍成为消费领域的事情基本上是宋明话本小说出现以后的现象。《金瓶梅》的作者都不敢署名,何况被“献”的人呢。“题献”之不产生于中国,跟中国人对书籍的两分态度有很大关系。严肃的“名山事业”是用来传世的,不是眼下消费的。眼下消费的书籍不登大雅,所以无需“题献”;“题献”了反而不“礼貌”。

  话又扯远了。

  把《小王子》从书架上取出。看一看圣埃克絮佩里的“题献”,你就不觉得我的话题太沉重了。我用的是周克希的译本:

  献给莱翁·威尔特

  请孩子们原谅我把这本书献给了一个大人。我有一个很认真的理由:这个大人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朋友。我还有另外一个理由:这个大人什么都能懂,即使是给孩子看的书他也懂……

  献给还是小男孩的莱翁·威尔特

  “题献”是写给懂的人看的,这一点不涉及狎侮。

  □潘小松

<input name="titlecheckbox" style="display: none;" type="checkbox" value="0" sourceid="SourcePh</Source>">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4902-715503.html

上一篇:流年
下一篇:书尘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8: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