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学术型文艺明星的启示

已有 3310 次阅读 2011-4-26 11:16 |个人分类:科文交汇|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明星, 文艺 |文章来源:转载

  

学术型文艺明星的启示

作者:任国征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1683

 
 
 

    诺贝尔奖和奥斯卡奖每年都被全球高度关注,今年却因为以下两个原因与众不同。
    
一是今年是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00周年纪念,因此联合国命名今年为国际化学年。现在全球共有 817人荣获诺贝尔奖,其中女性只有40人获奖,女科学家仅有15人。通过纪念居里夫人,旨在提高女科学家的比重。
    
二是今年227日,第83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颁给了《黑天鹅》的主演娜塔莉. 波特曼。这位外表端庄淑雅的女性,成功地扮演了狡诈放荡的角色;这位星光大道的明星,还是一位学术型的电影演员,是名副其实的双料明星
    
波特曼的个人成长经历同时诠释了千年发展计划中的性别均衡进步和自身全面发展的两大主题,并成为女科学家、女艺人和跨界演员的多栖明星。
    
波特曼最早以饰演《杀手昂来》中情感复杂的小女孩而闻名,以《星球大战前传:西斯的复仇》跃身为一线大明星,以演绎《黑天鹅》的芭蕾艺术和恐怖死亡主题而夺得桂冠。高中时,她的论文《演示糖的氧气酶制法的简易方法》获得英特尔科学天才奖。并以全优的成绩被哈佛大学录取,顺利获得心理学学士学位,之后还兼任哥伦比亚大学客座讲师。她还成功地探索了将废热和废水转变为能量的方法,并通晓英语、法语、德语、日语、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等6种语言。
    
可能有人以为波特曼只是一个特例,其实还有很多潜伏在好莱坞美女圈里的科学家。比如好莱坞最美的女人海迪. 拉玛是一名导弹专家,发明了她称之为频率跳跃的鱼类导航技术,获得了专利。影星丹妮卡鯈麦凯拉,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专业,并发现证明磁场性质的定理,该定理就以她和合作者的名字命名。
    
除了电影艺术里的科学家和数学家外,在文学界里也有学术型的作家。如上海译文出版社刚刚出版的《质数的孤独》被誉为意版《挪威的森林》,是意大利“80物理学博士兼作家乔尔达诺的一部童年、情爱和孤独的数学寓意小说。此书获得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奖,被36国购买版权,欧洲销量500万册。若将视角放远,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毕业于罗斯托夫大学的数学和物理专业,《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作者是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以上这 6位文理跨界的学术型文艺明星给我们很多启示。
    
一是对于艺术和学术全面而执着地追求。波特曼少年成名,明星的光环没有影响其学业和求知欲,她仍然坚持辛苦和投入地拍片的同时,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并在科研上作出成绩。拉玛也说她在辛勤地拍戏之余,总是不忘记自己的专业,不能吃青春饭,她辛勤钻研正在蓬勃兴起的码分多址技术(即 CDMA)的核心理论,结果成功。达芬奇发明了很多机械,又是杰出的画家,为画好《蒙娜丽莎》曾钻研了十几种学问。钱学森对我国科技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又是音乐和园林艺术的爱好者和精通者。
    
二是注重跨界共融和互相启发。麦凯拉承认其专著畅销书《数学用不着奉承》和《亲吻我的数学》,极大地启发了她演出《纽约重案组》、《白宫风云》、《正义联盟》和《纯真年代》,这比她的美貌惊艳更加有用。我国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创始人、应用数学专业的王选院士,曾兼任全国政协京昆室主任,对京昆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甚至收藏着我国第一部京剧唱片。他借鉴京剧一招鲜来论证科研规律,运用数学推理来整理昆曲剧目,均耐人深省。
    
三是营造自由发展的机制和氛围。好莱坞鼓励自己自由发展、全面发展,鼓励演员在追求人生完美时体验生活。这使得身为童星的波特曼,没有放弃自己的正常学业和科学才华,获美国高中研究类最高奖,此奖得主将来极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今年424日是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国学院导师陈寅恪的学习笔记被广泛关注。笔记整理者季羡林认为:笔记本里所记的微积分公式,充分说明先生在数学领域内也决非处于初级阶段。国学大师关注现代数学,可见我国民国时期学术氛围的宽松。
    
波特曼获得奥斯卡奖后,《纽约时报》科学版高调专题介绍了她的科学天赋,使人们全面认识了这位学术型的文艺女明星。拉玛也曾经非常幽默地说,一些人看到她漂亮的脸蛋后,就以为她大脑是一个空空的皮囊,里面什么也没有!这番话应该引起我们对于学术型文艺明星更多的思考。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437429.html

上一篇:怎么看待低被引论文?
下一篇:嵌刻在记忆深处的老电影台词

3 许培扬 曾新林 吴吉良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3: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