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聆风吟窗听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ewyeyed

博文

青春不只是一堵墙

已有 3582 次阅读 2008-11-12 08:31 |个人分类:书为平生添花锦|关键词:学者| 生活, 影评, 青春, 篮风筝

“当我面对这无人的戈壁
我抬头望见你
你的安详透过我流浪的心
溶化了长存的孤寂
你的存在不只是神话
人们的传说不知过了多少世纪
你看到沙洲漫漫点点荒绿
你看到一个人变老然后死去”
                     ——唐朝《太阳》

 

   天空的颜色却折断了翅膀,飘逸的尾带可曾系住自由的渴望?密密叠叠的枝桠间,是风筝渐褪的光亮,汹涌澎湃复归平静的凄凉,还有一个小男孩执着的迷惘。这就是《蓝风筝》的结尾,意犹未尽,回味深长……

 

    青春是牵引风筝高飞的畅想,青春是歌唱乌鸦反哺的诚挚;青春是燃放老头乐的惊艳,青春是点燃新灯笼的期待;青春是身世也掩饰不住的对糖葫芦的热爱,青春是交情也泯灭不了的对妈妈的维护;青春是从从容容被无邪打动,奋不顾身为善良出手,青春是平平淡淡看尽家事变迁,泰然自若对待人情冷暖。

在《蓝风筝》放映之中,我流了无数的泪;泪流满面,很多时候以致泣不成声。不是我完全不懂得人生的艰难,时代选择的悲惨,而是不能忍受美好被打击,纯洁被误解。“反右、大跃进、文革”----三个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阶段,在一个小男孩青葱岁月的眼里,风筝般飘忽游移。历史已然沉重,记忆依旧鲜活:一封宣告林少龙死于树倒的信,寥寥数语,揪心地让人措手不及、哽咽失语;在除夕的饭桌边李国栋猝然倒地,正如苦尽甘来的支柱轰然倒塌,烧着的灯笼竟是幸福灰飞的讯号,团圆的饺子成了生离死别的祭奠;从昔日庄重幽雅的小洋楼里抬出的担架,没有架着吴需生去妙手回春的天使病床,而是加速了他心脏病的发作。三位父亲的惨死,是典型时代的典型后果,是良知和人性在一个疯狂的年代里所能遭到的最大摧残。从小父亲的缺失,母亲的颠沛,被损伤了的童年,在不动声色中黯然神伤……

  铁头的妈妈在家中排行第三。自认为正直的大姐在最后的文革之中还是逃脱不了被批斗的命运;学艺术的小弟弟因为叛逆,成了时代的“牺牲品”,连婚姻都不得不受出身的约束; 树娟自己因为离婚之后的人道关怀,被打成反革命。 树娟哥哥的女友也因为不肯陪首长跳舞而从一个有前途的军政话剧团演员强迫转业为纺织女工,既而因莫须有的反革命罪而莫名其妙入狱,又在文革中莫名其妙地被放出来。树捐的哥哥是个驾机投诚的白牌军官,一直不受重视,因为眼疾(最后失明)却躲过了一场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如此的安排甚是讽刺,也想告诉观众们政治及以外的许多。

平淡而温情的叙述正是这部电影的最大特色,影片以铁头这个孩子的视角作为主讲述者。片中人物死的死,进监狱的进监狱,但导演只是轻描淡写的掠过。但就是在这平淡之中,我看到人群的无奈,他们就像断线的风筝漂泊无依,无力抗争;我也看到人群的迷茫,他们像被牵引的风筝,冷淡无情,不假思索。影片叙事内敛平和,似在极力压抑感情渗出,自然而浓烈;没有煽情对白,也没有做作剧情,可是我看的时候,却不时被它打动:即使没有刻意批判什么告诉什么,也就是在拉家常一样平凡的三言两语间,勾勒出一个普通家庭的革命运动史。

真的悲剧,不煽情,不意外,也不大喜大悲;中国人,常常是压抑着生活,而恰恰是这种压抑,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影片的整个构成由一个孩子的眼光来慢慢铺排,在这一点的处理上,颇具慧心。孩子的眼睛清澈而无知:清澈,在于他的忠实记录,不加修饰;无知,在于他当下的无法理解,懵懵懂懂。
  
还没好好感受,雪花绽放的清秋;我们一起颤抖,会更明白温柔。也许一切有尽头,相聚离开,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即使我宁愿选择留恋不放手,等到风景都看透,你是否会陪我看细水长流?铁头抬望苍天,风筝无言,不知他的成长中是否有太多这样的感触?

 影片的另一条重要贯穿线索就是那首儿歌《乌鸦歌》:“乌鸦乌鸦在树上,乌鸦真能飞,乌鸦老了不能飞,围着小鸟叫,小鸟每天打食回,打食回来先喂母,自己不吃忍耐着,母亲曾经喂过我”。儿歌中流露的是对我们称作“母亲”的党和祖国的复杂感情。不管经历过什么,“母亲曾经喂过我”,那是种知恩图报、无怨无悔的温情脉脉。

开头,有禁声那么久之后,它是这样开始第一句台词的:一首关于乌鸦的童谣,在各个段落之间转换。这只自古被寓为不祥的鸟类,使整个电影蒙上了最初的死亡气息。反哺与反食,经由孩子的口中琅琅诵出,更是令人心惊肉跳。宛如《迷墙》中反复出现的墙的形象,绵延压抑,幽闭心灵。

影片主色调为蓝色----那个时代人们着装的主色调。也弥漫了整个画面影调。蓝色阴冷压抑制,与红色热情温暖形成反差。这是一种幽怨的颜色,黯淡又无可奈何。片名中点题的“风筝”则暗喻那个环境里人的命运,线牵在别人手里,自己无法把握,飘摇不定。这似乎并不是青春经历的仅有一切,还应该有阳光、绿树、清水、鲜花、星月的陪伴,还需要有希望和信念的滋养。而在那时的天空下,活着已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坚持。


 《蓝风筝》要说的不是那一段并不遥远的历史,人心的颠覆,换了时间地点也是可以照搬上演的。黑白是非,就算可以清楚判断,可是那么多身不由己的人,恐怕早已听不到一个细弱的挣扎----从墙中破茧的青春。

 我只是期待这只风筝有一天能够飞起来。因为青春并不只是一堵墙。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0053-205212.html

上一篇:只语片言
下一篇:掬水沁心 ——寻觅理想主义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6: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