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fei Do science as it should be.

博文

中美研究生待遇之我见 精选

已有 8491 次阅读 2007-8-29 21:23 |个人分类:研究生待遇|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也谈中美研究生待遇,我以为沙鸥比错了。

 

1、硕士研究生。中美的研究生培养体系,硕士阶段有很大的不同。美国人不把硕士当回事,上上课而已,更谈不上认真做研究。中国的硕士研究生可不是上上课就可以毕业的。至少要做一些研究工作,写出象样的论文,当然有些学校掺了水。但至少是这么规定的。在不同的体系下,待遇问题就不好比了。

 

2、博士研究生。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可比性了。沙鸥文中提到,美国博士研究生的助学金大抵是其工薪而已。问题的关键在于此,虽然没有明确的说法,中国的博士研究生实际上在充当助教和助研的角色,许多博士研究生要帮导师代实验指导课或本科实习生,有些学校甚至将其列为必修课,目的是提高博士研究生的水平。但是,没有工薪。

 

我在应当提高我国研究生的待遇水平一文中,呼吁正是这一点,受教育的劳动者也是劳动者,学徒也有报酬。我并不认为提高研究生的待遇水平是让研究生享受免费的午餐。相反,是根据劳动成果给予他们应当获得的报酬。因为他们,完成了我国70-80%左右的科研任务,是中国科研队伍中实际上的助教或助研。另外,我们也强调提高研究生待遇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贡献大小和工作量而定。

 

而且,我也认为把中美研究生待遇拿来比较,以此来说明中国是否应该提高研究生待遇并不完全合适。依美国的科技水平和博士学位的含金量,全世界的优秀本科生都涌向美利坚合众国。而中国却不一样,大陆的优秀本科生都想尽办法离开本土。在这样的形势下,一味模仿美国的研究生培养制度不一定行得通。难道,中国人就不能设计出符合国情的更加合理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附1: 也谈中美研究生待遇

  作者:沙鸥 

  读了“苹果派”的“亲身感受中美研究生待遇”,很不以为然。在下也在美国学校混过几年,就仗着这一点发几点议论。

  先说美国的硕士研究生。美国每年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人数众多。无论是文科还是理工科,大多数硕士研究生是没有全额资助的。“苹果派”提到的“大部分理工类专业学生都获得了全额资助”,恐怕指的只是少数优秀的学生,不代表大多数。大多数人还是自费的。充其量有个人贷款而已,如果这也算资助的话。去硕士研究生班上找美国同学调查一下很容易验证。就是国内来的留学生,从早年的端盘子到现在的父母资助,自费的也不是少数。相比之下,国内“学校给公费研究生的标准补贴是240元,外加 30元的交通补助,一共270元”,再加学费免了(根据方舟子七月八日的贴子,2007年及之后不免了),怎么就差了呢?“苹果派”错在以美国的少数来比中国的多数。若以多数比多数,不定那边差呐。

  再说美国的博士研究生。的确,美国相当多的博士研究生的学费及生活费是由学校或教授资助的。但这些博士研究生或是助研,或是助教。没有学校或教授资助的博士研究生也多在校外工作,业余读博。说到底都是在打工。也扯不上什么“个人的悲哀” 和“国家的悲哀”。实际上大家(包括“苹果派”)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助研或助教每周工作20小时,若把研究生的资历与工作时数考虑进去,博士研究生的助学金金额与方舟子七月八日的贴子中所提教工的平均工资四分之一近似。也就是说博士研究生的助学金大抵是其工薪而已,最多是学费免了。免了学费拿着生活费还什么都不用干的,在美国也是凤毛麟角。这样的话,那又与中国2007年之前的情况何异呢?“苹果派”错在以美国的有工薪来比中国的无工薪。 

  中国的科技水平落后是诸多因素的结果,不是单由研究生待遇就 “直接注定”的。以此来预言“至少未来50年内中国的科技水平难以赶 上发达国家”也太过武断。 在研究生待遇这一点上,中国差在没有足够的助研或是助教的工作机会。至于免费的午餐,中国没有,美国更不会有。人人都想挤到象牙塔里去,所以象牙塔里的位置是要去挣的。说 “读研究生不如卖鸡蛋”,不过是中国学子跟政府撒撒娇罢了(倒是在美国,这点撒娇的奢侈反倒没有了),哪一年考研众学子不是趋之若骛? “苹果派”以为应该“先把研究生的 生活问题解决了”,在下倒以为应该先仔细想一想:凭什么?! 

(XYS20070828)
附2  亲身感受中美研究生待遇

  作者:苹果派

  方先生在他的文章里提到了他在美国读研究生时的补助,但比较委婉。我想以我自己为例,说得具体些,本人只不过是美国众多理工科研究生中的一员,颇有代表性。

  两年前我在上海交大读硕士,学校给公费研究生的标准补贴是240元,外加30元的交通补助,一共270元;博士生是290元。在上海拿270/月是个什么概念大家都知道,在交大的食堂吃饭每天要10元左右,所以这笔补助连饭都吃不饱,有人说我们在温饱线上挣扎,实在是乐观了,我们还没吃饱哪有力气挣扎?当然很多研究生还有导师的额外补助,比如有助研的,大概是400/月,这样每个月也能拿到670元左右。但额外补助全凭导师自愿和项目情况,不是导师的义务,如果运气不好碰上个吝啬的,你只能默默扛着。因为很多导师都不给额外的那部分,大家也习以为常,没人反抗。我记得当时学校很多的博士生在BBS上抱怨导师不给额外补助的情况,很多博士生靠这可怜的290硬撑着,相信现在的情况也差不多。不够花怎么办呢?向家里要;多数人去打工。打工要耗去很多学习科研的时间,这不仅是研究生个人的悲哀,也是国家的悲哀。这直接注定了中国科技水平整体上落后于其他国家。研究生不专心于研究,得到的训练和学术水平自然落后于发达国家研究生一大截,这批整体水平不怎么样的研究生就是中国未来50年科研队伍的掌控人,这也间接决定了,至少未来50年内中国的科技水平难以赶上发达国家。

  教育部最近声称研究生要实行收费改革,所有的研究生将被收费,并提高奖学金水平。我看这是换汤不换药,无非是和以前同样大的蛋糕,分配方式变了一下,更何况研究生年年在扩招。国家并没有拿出诚意提高研究生的待遇。还说这是与国际接轨,不知道这是和哪国接的轨?

  我现在美国读博士,现在的待遇,代表了美国绝大多数理工科研究生的情况,虽然学校间有些差异。我每年的学费是2.08万美圆,保险0.14万美圆,生活补助2.6万美圆,这些费用全部由导师为学生缴上。总共大约4.8万美圆。这笔费用在美国也是不小的数目,我们专业,导师一个小项目也才几万美圆,好一点的能有十万以上。2.6万美圆/年的补助,吃住行自然不用愁,一般还可以有积蓄。2004年美国家庭收入中位数是4.4万美圆,如果算上学校给我交的学费,甚至还比这个数高,只算生活补助也有1/2强【方舟子按:我文中说的“相当于平均工资的四分之一的助学金”指的是教工的平均工资。十几年前的助学金是一年一万多美元,教工平均工资为四万多美元】。这里的研究生完全没有必要也没有时间去打工,都专注于自己的研究。在美国培养一个研究生的成本很高,理工科的学生一般是教授本人或学校出钱养学生(很多文科也有全额奖学金资助),结果当然招不起很多学生,学生的数量少,教授就会有精力带学生。

  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反正招研究生很便宜甚至不花钱,教授们自然不会有压力,带的研究生几十上百的也常见。培养质量滑坡,害的不仅是这些学生个人,而且这种鼠目寸光的行为,必将长期影响到国家未来的科技竞争力。

  国内长期被廉价研究生宠坏了的教授们可能不会同意我,会说,到哪里去找那么多钱养这么多学生?既然没钱,那咱们就向美国的教授学学,干脆不要招那么多学生了。我在美国看到很多正教授,因为没有经费,实验室一个学生都没有。

  我们当然不期待中国的研究生会有美国的待遇,毕竟国力有限,但是免掉学生的学费保证学生的吃和住我相信是没有问题的。就如方先生所说,对于一些实用热门的专业则仍然可以实行收费。在美国,法医商等职业性学位和一些文科的学生一般需要缴费上学,但大部分理工类专业学生都获得了全额资助。

  教育部和大学校长们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口号之前,还是先把研究生的生活问题解决了,要是没有优秀的后备人才,冲击一流大学真的不会有“底气”。

(XYS20070825)


谈谈研究生的待遇
https://m.sciencenet.cn/blog-2359-6642.html

上一篇:研究生待遇专栏
下一篇:也谈中美研究生的待遇问题(转载)

0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6: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