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fei Do science as it should be.

博文

也谈中美研究生的待遇问题(转载)

已有 4828 次阅读 2007-9-1 16:12 |个人分类:研究生待遇|关键词:学者

作者:闽宁

 

  关于中美两国的研究生待遇问题,作为过来人,也想在此插几句话。我在美国一所实力雄厚十分体面的公立大学获得社会科学方面的博士学位,目前任教于国内一所名牌大学,同时也是所谓的“博导”。我想我的资历还是能允许我在这个话题上给大家提供一些信息。

 

  比起中国大学,美国大学的财力要雄厚得多,这来自于社会和政府的重视。公立大学的经费来自于州政府预算、学生学费、校友与个人捐赠等等。从事科学和工程,以及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中的一些学科的教授还必须申请各种课题经费,因为他们的工资的相当大一部份得从这方面来。他们的研究生的学费和生活费也是来自他们的课题经费。因此,在这些领域内,研究生主要通过担任研究助理来解决学费和生活问题。当然,美国社会制度十分功利和商品化,因此,那些被认为回报高的专业的研究生(医学院、法学院学生相当研究生)通常是没有资助的。学生就读这类科系往往要贷款。

 

  在美国的大学里,名牌的私立大学财力比公立大学雄厚得多,因此,它们有很多基金和资金来支持学生的学业。就读这些学校的社会人文学科研究生衣食无忧至少五年。之后,如果未完成学业还可以申请诸如助教或其他资助,所以能进常青藤盟校和西部的斯坦福这样的学校,是幸运的,尤其是对文科的学生而言。

 

  公立大学的资金难以媲美名牌私立大学,但对研究生也有一些方法来解决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只是这种资助并不是一直持续,有时可能得轮着来。当然,我这里谈的主要是资助上较成问题的社会人文科学领域。对于就读科学、工程研究院的学子来说,情况要好得多,因为他们被录取往往都有指导教授提供的资助,但那可不是白送的,你得为教授干活,碰到工作狂、成天蹲实验室的教授,学生所获得的助研收入,按小时平均算来可真是如“农民工”。但我不清楚刚来的学生的资助来源,因为许多有实验室的学科,新来的学生往往要rotation一下——到不同的实验室干些活,试试牛刀,最后才决定跟定某位教授,但即便在这个时候他们也有资助。【方舟子按:rotation期间的资助是系里出的】

 

  社会人文学科领域内,除了一些经常需要大规模运算统计的领域,如社会学、人口学等,可能有些研究助理的位置,其他则基本没有。为何如此? 可能与美国社会崇尚科学主义有关。基金的评估者往往青睐那些用统计进行论证的课题,而这种取向的学者往往在研究上喜欢处理大量样本,申请金额数量较大,也容易获得批准。其他以文字技巧和诠释这种人文倾向为主的学者申请大量资助较没门,所以他们获得的课题经费往往不敷雇助研所需。这是为什么诸如英文、哲学等文史门类的教授往往“穷”得叮当乱响。所以,在这些领域内,如果有助研的话也往往是帮担任系主任的教授做些与科研有关的事情。那份钱大概是系里专门为担任系主任的教授提供的。

 

  但是,在公立大学里担任助教的机会还是很多的。由于公立大学通常规模庞大,学生众多。而美国本科生头一两年是为通才教育,因而一二年级的一些基础课往往有数百人之众,所以一定要有多名助教。其他的课程的任课教授也往往需要一到两名助教帮忙。担任助教就是社会人文领域研究生获得资助的主要来源。这些助教的位置必须通过申请来取得。因此,存在着一些标准,有一定的程序。而且有些课程实际上是助教独立开课,申请这类课程的助教必须是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已成为博士候选人的同学。由于许多基金会规定只资助美国公民和美国的永久居民,美国同学有较多的机会,因此就读研究院基本都有基本生活保证。此外,许多公立大学还有一种制度,即研究生完成规定的在校时间之后,可以离校(take on-leave),外国学生限制较多,但连续注册一年之后也可以离校一学期。许多已有助教的同学往往在必须让出助教位置时,往往会申请离校,以避免付学费(无论助教或助研,他们获得的资助都包括学费)。离校期间,除了继续自己的研究之外,有不少人还利用机会找各种兼职或申请下一年度的助教位置)。在有了保障之后再回校继续注册。外国学生由于被要求连续注册以保持合法学生身份,办离校手续麻烦些,而且每次最多只能离校一个学季(我当年所在的大学是quarter system)。这可能是为什么读文科的外国学生往往在获取学位上耗时

比美国学生短的原因之一。

 

  虽然每位研究生都有获得助教的机会,但这种机会不可能同时给每个人,所以有些规定。在我就读的学校的所在科系原则上不给第一年的学生提供助教职位。第二年任何人都可以申请。总的来说,最优先的是博士候选人,其次是具有硕士学位但还没参加博士资格考试者。就大部分学科而言,硕士只是过渡阶段,非终极学位(terminal degree ,所以是国内所谓的硕博连读。但积够了所要求的学分,学生可以申请或不申请硕士学位。无论是否申请,处以这一阶段的学生在申请助教上也比什么都没有的学生要有优势。如果出现相同资历的学生同时申请一个位置,那就得看学业成绩。这时候,GPA就起作用了。

 

  我就读的90年代初,扣除学费,如果没有达到硕士资格的学生每月大概有900美元左右,这笔钱在当时如果省吃俭用甚至能养家活口了。有硕士学位者收入要高些(对了,只要你有硕士,无论得自中国或任何其他国家,都算数),有了博士候选人资格,那就更高一些。现在的博士候选人大概每月能有2000美元之多吧。

 

  美国大学的资助渠道除了通常的助研助教外,校内还有许多基金可供申请,虽然数目不大,但也足够应付一阵子。许多同学在写论文的最后阶段都申请过这类基金。此外,学生还可以跨系当助教,当年就有一些中国和台湾同学在东亚系里教汉语。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在大学开课教授自己的母语很是常见。 美国大学往往有许多研究中心,不同科系的学生只要有志于相关的研究,都可以向这些中心申请助研。我当年所在大学的人口研究中心每年都有许多来自不同社科领域的学生在那里获得资助。

 

  中国大学的研究生机会少得多了,而且读研期间所获资助是不可能维持一个小家庭的生计,所幸是中国学生中成婚的较少。 我们知道,中国研究生有计划内计划外之分,计划外必须自费。计划内的学生经费少得可怜,但由于学校提供的宿舍费用低廉,那点钱在支持生活上可以起点作用。可是如果书都要买的话,那一定就抓襟见肘了。一般说来,即便是计划内,学生们在许多方面还得靠父母家人。计划外学生则全自费,通常愿意接受这样的录取条件者都有较充分的财政和心理准备。大部分计划外攻读博士学位者都是在职人员,有许多人的学费都是所在单位支付。当然,研究生并没有必须帮教授当研究助理的义务,这点,文科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但教授让学生帮着做些事情,参与教授的研究项目也是常有的事。学生因此可以从教授的课题经费中获得一些收入。这些收入在学校提供的研究生助学金之外。除此之外, 中国学生在其他一些方面有些补贴,我现在所在的系每位研究生都能有一定的复印费用,学位论文印制经费等等。总体来说,很是微薄。

 

  如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撇开其它因素 不说,经费一定是个因素。中国大学的科系比起美国同样部门,教师队伍要庞大得多,由于上课有讲课费,不少年轻教师还争着上岗,推行美国的助教制度似乎不太合适。粗想一下,在现有的条件下,不应将包袱扔给教授。最好的方式是在经费不变的情况下,缩小招生规模至少一半以上。还有就是多设立一些基金供学生申请。国内的一流大学近些年来有钱多了,但是怎样去manage money还得好好学学,不要动不动就想些莫名其妙的点子来进行所谓的“招标”为粗制滥造推波助澜,或设定一些自得其乐的奖项忽悠教师申报,让教授沦为“填表教授”。要知道钱能生钱的道理,设立基金可以有一石数鸟之效。但是,为了改变现状,首先必须除却浮躁之风,因为建立和操持基金是长效行为,远比胡乱设计招标项目困难得多。

 

(XYS20070831)

 



谈谈研究生的待遇
https://m.sciencenet.cn/blog-2359-6747.html

上一篇:中美研究生待遇之我见
下一篇:研究生待遇问题缘何被忽视?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5: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