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fei Do science as it should be.

博文

也说晒衣服那点小事

已有 5423 次阅读 2007-10-23 16:2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何毓琦教授在他的博客中提到中美之间晒衣服方式的不同,并进行能源消耗的科学计算,建议美国的建筑师学习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让人耳目一新。也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有趣经历。

我刚到美国的第一天,洗完衣服以后发现找不到衣架,起先并没有多想,反正衣服不多,就先把衣服晾在房间的凳子上。计划第二天上超市去买几个衣架。 实验室的中国同仁带我去了法拉盛的中国超市,闲逛下来,几乎找不到身处异乡的感觉,与中国大陆的大型超市几乎无异。但我一直没有找到衣架,询问超市服务人员,有的竟然不知晓我说的是何物,颇觉纳闷。这时,同去的中国同乡自己购物完毕,发现我正在找衣架以解晒衣服之烦恼,忙告诉我美国人的衣服是烘干的,从来不晒。所以,我必须习惯于使用洗衣机边上的那个烘干机。为此,我还曾被取笑。 我自己也曾自嘲,原来这么“土”。

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我自己也未曾想过,美国人应该向我们学习,我们的做法才环境友好,节约能源(当然,不能把衣服晒到人家的窗台下,以碍大观)。 在世人皆学欧美的热潮中,在众人皆以"欧标"、“美标”来衡量世界的大环境下,何教授有此观察和评论,可谓第一人也。 一些热血方刚的中国人,踏足经济发达的异国他乡,如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再回中国这样的乡下老家。看啥啥都不顺眼,按照大观园的标准,乡下人的卧室只不过大观园的WC而已;乡下人的招呼,太俗!尽是“二狗子”、“三毛子”。

有些人,凡是欧美国家没有的制度,中国要有,肯定是莫名其妙的。比如,博导和硕导制。美国人假定,只要你具有助理教授以上的职位,就同时获得了指导研究生和博士后的资格;而中国人的评价体系假设,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只不过是自身科研能力的体现,不代表这个人具有指导他人的资格。所以,职称和导师是两个不同的评价体系,虽然标准有雷同之处,但侧重点是很不一样的。北大曾跟风打前阵,“讲师也可以当博导”。有这个必要吗? 在中国,如果讲师能够达到博导的标准,也肯定达到了副教授或教授的要求。我以为,中国的评价体系是合理的,自己做研究与指导他人是两回事,指导博士生与课堂教学也不尽相同。何时?中国人告诉全世界,当了教授不一定就能指导博士生!

城里人建大观园时,乡下人为“三斗米折腰”。美国人“南北战争”后150年左右本土无战事,其造就不仅仅是财富,还有信心!中国近百年的耻辱和战事联连,损失的不仅仅是繁荣和强大,还有信心!

师夷长以制夷。中国人学了近百年,也没有弄清怎么学才是正路。师夷长而自卑,师夷长跟夷走。还是走自己的路吧!

问天再要五百年。也许只须再给中国人一百年,再来笑谈晒衣服那点小事!



https://m.sciencenet.cn/blog-2359-9553.html

上一篇:奖学金如何分配
下一篇:收费没有问题

0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3: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