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跃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王飞跃

博文

王飞跃《新智元》人工智能问答 精选

已有 14573 次阅读 2016-5-11 10:3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王飞跃《新智元》人工智能问答

 

1.  对于您个人来说,为什么选择人工智能这个方向?

 

人工智能这个方向,不是我选的,是我的博士导师George N. Saridis教授圈定的。我的博士论文题目是智能机的协调理论(A Coordination Theory of Intelligent Machines)”。什么是智能机?就是由智能控制操纵的机器,如智能机器人等。什么是智能控制?就是AI(人工智能)OR(决策运筹)CS(通讯系统、计算系统、认知系统知控制系统)的共同部分,所以我必须研究AIOR,控制系统CS的知识已有,但是要补计算机的CS (Computer Science),通信的CS (Communication Systems)和认知的CS (Cognition Science)。因此,我关于AI的研究比较杂,不过还是集中在分布式AI,就是DAI,当时对逻辑编程(Logic Programming)最有兴趣,希望用LP统一智能机的组织、协调和执行。由于当时日本提出的五代机计划,逻辑编程也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最热的AI课题。在AI和计算理论方面,我十分有幸地遇上恩师Robert F.McNaughton教授,他后来成了我的付导师。

 

2. 您的成长路径是怎样的?通过什么样的学术和职业选择,来到了这一步?

 

我的学术路径比较复杂,差不多是随机的,属于布朗运动1984年之前,学习化工、机械、力学、金属、结构等,完全是机器人生1984开始接触机器人和结构的主动控制,由此走上与智能控制相关的研究,主要是智能控制、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智能交通和智能系统等。在美25年,4年在机器人与自动化实验室(RAL)做博士生,21年当RAL主任,与学生合写了英文中的第一本柔性机器人手臂、第一本挖掘机器人、第一本智能车的传感与控制相关的学术专著,回想起来,也不算虚度光阴。从1994年起,开始将社会科学、认知计算引入智能理论的研究,对波普尔的三个世界哲学观感兴趣,并完全改变了过去对于智能的认识,进入了自己所谓的智能人生阶段。直到2004年,受师徒“白头”怀德海WhiteheadProcess and Reality》和奎因QuineWord and Object》的启发,写了第一篇虚实互动的平行智能论文,从社会计算、平行系统、知识自动化入手,开始了自己的平行人生阶段。

 

3.  您如何定义人工智能和机器人(Robotics)?

 

我对AI的定义基本上还是上世纪80年代教科书上的定义,但现在认为机器学习和博弈论,还有计算智能(模糊逻辑、神经网络、遗传演化算法等),应是AI的标准和和核心方法。在我的博士论文中,机器学习和博弈论是作为决策和控制方法引入的,我还记得Nils Nilsson关于神经网络学习的书,最早不叫机器学习而叫学习机器(Learning Machines),但更早工程化应用是从学习控制开始的。当时许多人认为AIRobotics的关系可用一句话概括:AI智能,而Robotics智能研究。此外,还有人工智能AI与机器智能MI之分:AI是研究如何把人的智慧功能转化到机器上,MI是研究如何利用机器的机械功能模仿人的智能。一个可以忽略机器的可实现问题,一个必须考虑机器实现问题。当然,理想情况下两个都一样,目前也很少有人再谈AIMI的区别了。

 

4. 今年是人工智能概念提出 60 周年,您认为在过去的 60 年中,对人工智能做出最伟大贡献的 5 个人是谁?

 

其实六十年是个很随意的说法,只讲AI六十年不公平。饮水思源,至少要列15个人。

 

1900年之前,Aristotle的形式逻辑为智能的形式化之开端;Lebniz的“Calculus of  Reason (推理演算)”和二进制,是机器智能技术化的开始;接下来的就是Babbage,他的Analytical Engine,公认是现代计算机的起步;最后,De MorganBole为现代数理逻辑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布尔的代数和他的《思维定律》(Laws of  Thought),可视为第一本“人工智能”专著。考虑男女平等,也可以用De Morgan的女学生Lovelace代替他,她是诗人拜伦的唯一婚内女儿,也是Babbage的助手,留下世界上第一份计算程序或算法记录,因此被称为是世界上第一位程序员。

 

进入二十世纪,正式提出人工智能之前,5个人包括RussellHilbert,他们的数学机械化设想就是人工智能的基本思想,特别是Hilbert1928年提出决策问题的挑战,直接导致了Wienervon NeumannGodelTuring的相关研究,从而催生了控制论、博弈论、计算机、机器证明等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10个人,不是哲学家就是数学家。特别要指出的是Wiener的贡献:他的思想连同其助理帮助von Neumann设计出了计算机EDVAC、帮助香农提出了信息论,他的学生提出了第一个神经元模型,又同他人一起于1956年春组织了第一次认知科学的研究会,同年夏天还组织了第一次人工智能的会议,这也是今天我们纪念人工智能六十周年的原因。在Wiener眼里,认知科学是基于连续变量的智能研究,而人工智能是基于离散变量的智能研究。至于六十年里人工智能5人是谁?更难讲,我做IEEE Intelligent Systems主编时,曾组织选出了10人,设立人工智能名人堂,这里只提5个去世的AI开拓者: H. SimonD. EngelbartA. NewellJ. McCarthy,还有刚刚过世的M. Minsky

 

5.  人工智能在过去 5 年,最重要的技术突破是什么?

 

显然,近年来最引人关注的还属机器学习,AlphaGo成名之后,深度学习更是备受瞩目。有意思的是,差不多十年前AI的主流并不认为这类机器学习是正统的AI,尽管它们一开始就被认定是AI的核心内容之一。

 

6.  未来 5 年,人工智能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未来 15 年呢?

 

未来5年,许多知识性工作将逐渐被以AI技术为主的知识自动化流程替代。未来10年,我希望人工智能在知识自动化上有重要突破,助力智能制造、智能网络等智能产业的兴起,通过软件定义的系统,以及虚实互动的平行智能技术,构建智慧农业、企业、城市、社会和健康体系,使我们真正进入一个智能的时代。未来15年,有人控制的无人车,如物流车、公交车、出租车等,还有有人操作的机器人化无人车间、无人工厂将风行。人们不是失业,而是有了更多更好的工种可以选择。就像我一直在提的,不是机器换人,而是机器扩人机器化人。智能机将产生更多的工作,就像计算机一样。

 

7.  哪些类型的工作,会最先被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取代?这会在多久之后发生?

 

规则明确但繁杂费神的知识工作,比如一些管理工作,从现在开始可以逐渐交给机器来做。知识自动化一定先于一般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基于信息的服务(IBS),基于决策的服务(DBS),基于任务的服务(TBS)等面向特定问题的智能技术将被广泛应用。

 

8. 很多人说人工智能会毁灭人类,Elon MuskBill Gates、霍金都在不同场合表达过担忧,您认为这种可能性有多大?

 

这种可能性无限趋近于0。我不只是希望如此,更是相信如此。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言论和发展,可以说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而且有的鸟昨天吃害虫,今天吃的可能就是粮食。当一个话题热起来之后,各色的人,各样的动机,各种的观点,都会涌现,这是人性。我尊重任何人发表任何观点的权利,但对人工智能威胁论奇点理论之类的论调,我的态度是坚决反对。的确,有钱有势就是任性,什么话吸引眼球就讲什么,我对这些议论和观点最好的评价只能是:无知者无畏。

 

总之,套用霍金自己的话就是: 飞机失事不能怪万有引力,威胁人类更不能怪人工智能。追求人工智能不但是人的天性,更是人类存在的意义!

 

人工智能其实还非常初等,威胁论超越奇点怕是在梦里都做不到。不过,我个人觉得这些言论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还不能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反到能够引起大众的更多关注。

 

我对人工智能持非常乐观的态度。而且,个人觉得这是历史上人工智能发展最好的时期。人类即将进一个以知识自动化为特征的崭新科技与生产时代,智能技术在其中会起到关键和核心的作用。为此,未来的人工智能发展,不应再是只关注高大上的工作,而是应当从小处着手,讲究实效,面向社会民生,以众包形式,让社会普通大众的智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使智能技术进入生活与工作的每一个角落,这才是人工智能真正的突破。

 

我还相信,网络化、移动化,特别是手机化的智能技术一定会加快整个社会形态的转化,使我们更快地走向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开放社会。

 

9. K.K.推崇强人工智能,也写了一本书《必然》。您认为强人工智能,是一种“必然”的未来吗?

 

K. K. 的《必然》,对于我而言,就是他的另一本书的名字:《失控》。还有Bostrom的《Super Intelligence》,都是一种哲学观点而已,而且是Pseudo哲学,本质上与技术无关,属于文学,无法在此讨论。

 

一定要回答的话,就是,我认为人类智能,是一种必然的未来——当然要在人类灭亡之后,科学上这也是必须。灭亡之后,随便你讲什么都是正确的。

 

10. 当下人工智能发展,主要的技术瓶颈在什么地方?

 

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技术瓶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说有共识。不过,我开始学习AI时,大家公认常识的表示、处理、理解、利用是人工智能的难点和关键。三十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依然认为常识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突破口,但已基本放弃了对解决常识问题一般通用方法的追求。因为理论和实践越来越清楚的表明,尽管计算和内存能力越来越强,但常识问题似乎只能具体领域具体解决。

 

11. 攻克这些技术难题和技术瓶颈的希望,来自于哪里?

 

对我而言,希望在于分别攻克联合击破,不能寄希望于一种算法、一种方法、一种技术解决人工智能的“常识”问题或其它技术瓶颈问题。否则,就没有人类存在的必要了,就会导致人工智能“毁灭”人类的梦幻之镜。

 

我对区块链技术和基于区块链的智能技术十分感兴趣,认为这是一条低成本、分布式、可信任的通向智能社会之技术路线。区块链可以使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大降低人类的信用成本,简化社会结构和经济活动,最终使UDC(不定性、多样性、复杂性)AFC(灵敏、聚焦、收敛)成为可能。

 

12. 人工智能会有意识吗?或者说,意识和智能,能够分离吗?

 

人工智能一定会有“意识”,但可能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意识。500年前X2+1=0是没有解的,因为当时没有虚数的概念;今天X2+1=0有解,是因为大家公认虚数是“理所当然”存在的数。

 

意识和智能是否能分,是另外一个层次的问题,都与复杂性(Complexity)相关,可以说实质上都是情结(Complex)而已。意识与智能,本质就是生命与物质之间关系的反映,所以可以想一想在中国有很大影响的德日进之观点:生命就是复杂化的物质。由此,意识是否也是复杂化的智能?所以,智能技术成熟了,其意识问题自然也解决了。

 

13. Her、机器姬的上映让很多观众对“机器人恋人”有所期待,您认为未来 5 年,在人工智能技术和数据的积累下,机器人能够担当起一般恋人的角色么?

 

人类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其贪婪和欲望没有底线,据说这也是人类发展的动力。这两部及一些类似的电影,我在乘飞机时看过,是真人作为演员表演的,可能还有一些摄影特技和计算机图像合成。如果未来五年有人说他们已经开发出机器人能够担当起一般恋人的角色,只能是下列三种情况的组合:1)开发者是骗子;2)使用者患神经病;3)仍旧采用了“Her”或者“机器姬”的制片方法,不是骗子,也沒有神经病,但是导演指导下演员在演戏。

 

14. 您怎么看待奇点理论?

 

在回答问题8和问题9之时,我也回应了这个问题,我不相信所谓的“技术奇点”的存在,认为这是一种Pseudo哲学,与技术毫无关系,是写不出好小说的作家推销其作品的手段而已。“奇点理论”没有任何理论的影子,“奇”的在于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人将其当做一种严肃的理论?当然,作为一种信仰,我充分尊重。

 

此外,我对提倡“奇点理论”的一些人有一点不同的认识,除了将技术与哲学混为一体外,他们把很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说成是自己的成果,许多事后的分析说成是事先的预测。几年前,著名的IEEE SPECTRUM上曾登过一篇长文,叫"Ray Kurzweil’s SlipperyFuturism",历数未来学家Kurzweil的蒙人之术,建议大家看看,再想想为什么这类人为何在这里有这么大的市场?

 

15. 人工智能的下一个BAT会在什么领域产生?

 

美国现在已有从FLAGUAT之说,就是认为UberAirbnbTesla代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BAT之后,中国的UAT@U是什么?就是"@U在你",所以我支持创客、创业、创业的"三创"活动。我希望其中一个出自生产领域,特别是社会制造领域;再一个出自物流领域,特别是社会物流;还有一个当然就是服务,特别是社会服务。可以简称为RVS,一个Robot智能机器人公司,一个Vehicle智能车辆公司,一个Service智能服务公司。RV在美国表示休闲房车之意,S表示系统,所以我认为RVS就是让大家生活更好的智能系统之意。当然,R是哪家,V是谁,S又是如何?我不知道。

 

16. 您认为在未来的 5 年内,人工智能哪些技术会走向开源,哪些会始终闭源?

 

作为一名仍然在带研究生的教师,我希望一切人工智能的资料都能开源,但这不实际。不过,随着知识自动化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智能技术将成为开源的。开源的最大问题是专利和其它知识产权IP保护等法律问题。希望5年内各种机器人、无人机、智能车等智能机器技术能够开源,自然语言语音处理、机器学习、调度规划等计算智能方法能够开源,更希望更多的AI“人肉搜索”和众包平台能够出现,让开源智能技术成为主流。

 

17. 现在人工智能非常火热,您认为哪些是泡沫,哪些是黄金机会点?

 

十分抱歉,最近智能手机用多了,微信也看了不少,结果眼睛疲劳,所以好多东西看起来都像泡沫。特别是年初看了三天的消费电子展CES,各种各样的智能产品更把眼都看花了。记得一出展厅就看见天空一个硕大的气球,气球上大大的写着“Vehicle Intelligence(车智能)。看看,连车都"智能”上天放气球了,我还是少说一点吧。

 

黄金机会点暂时没有发现,但我的确看好智能车和智能情报服务,这样看的清楚走的舒服,可以尽可能的避开泡沫。

 

18. 可否简单介绍一下,在人工智能领域,你们公司过去做出了什么杰出贡献?

 

我们团队多年来一直坚持平行智能的研发与应用,从平行机器人、平行网络、平行机器、平行系统、平行控制、平行管理到平行交通、平行企业、平行城市、平行农业、平行健康、平行经济、平行安全、平行社会等等。过去是以研究为主,社会计算、平行技术和知识自动化是主要手段,基础是ACP(人工社会、计算实验和平行执行)CPSS,就像反馈和闭环是工业自动化的基础一样。

 

今后的工作将以产业化为主,有关部门已经投资30个亿在青岛建设以平行科技为核心的智能产业示范基地,集创新、创业、创客为一体,全面推动智能技术的研发、应用与产业化。

 

19. 是因为看到了什么样的契机,选择在这个时候做这些事?

 

我在智能技术这个领域工作了30多年,从机器人、人工智能、无人车、智能控制起步,总觉得学的是“屠龙术”,无用武之地。没想到现在社会对智能技术的态度发生了如此之快如此之大的变化,难以想象的“龙”,成了人人眼里的“猪”,“屠龙术”自然也成了“杀猪之技”了。问题是眼下猪都想顺着“风口”上天,不用“杀”了,等着“摔死”就行。静下来想想,一个让猪“飞”起来的社会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

 

这就让我觉得必须站出来做一些实在的事情了,动机就希望自己从事一生的专业能够真正有益于人类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是沦为泡沫、笑柄、甚至是大规模的资源浪费。当然,也希望团队的青年人能够得到相应的物质回报,有尊严地从事智能科技的教育、研究和应用。

 

20. 很多年轻人希望在人工智能领域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过去30年,信息技术IT是技术发展的主力甚至是灵魂,但这很快就会成为技术史的一个旧篇章了。年初在CES的电子消费展上,我强烈的感受到,就像当年的“旧”IT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把“老”IT工业技术(Industrial Technology)赶下时代的技术舞台一样,今天的“新”IT智能技术(Intelligent Technology)正取代信息技术逐成为当前时代技术舞台的主角,而“旧”IT和“老”IT已然成为其配角,重要,但不再是焦点所在。几天之前,在科技部和基金委的会议上,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郑南宁院士更认为信息通讯技术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应被重新定义为智能联通的智联技术(Intelligent Connection Technology)

 

显然,新IT是年轻人的技术。因此,目前可谓是年轻人在智能技术领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希望能够抓住和抓好,成为发展新IT的生力和生力军。

 

希望从事新IT的年轻人一定不要投机,要打好基本功,每个阶段做好每个阶段应该做的事情,Enjoy your life, enjoy your currentstage !会走之前先会爬,学跑之前要走好,起飞之前一定先想好在哪里如何着陆,不要投机乱闯找什么风口,再像猪一样被刮走了。猪在天上,迟早要摔下来,一个让猪上天的社会是一个极度不正常的社会。

 

如果要飞,就像龙一样飞的灵捷自在,别像风“飞”的猪那样惊恐不己,惶惶不可终日。我认为,这才应该是智能时代智能科技人的风范。


附录


图1. 新智元之《机器+人类=超智能时代》书籍封面




图2. 王飞跃之三阶段学术人生




图3. 智能机的定义, 以及智能机协调理论的三层结构





图4. 人工智能十杰




图5. 2016CES会场上空飘扬的Vehicle Intelligence 气球




图6. 上世纪90年代王飞跃主导研发的VISTA无人车




图7. 世界上第一本智能车领域学术著作,由王飞跃及其博士生李力(现为清华大学副教授)合著,2006年出版.



https://m.sciencenet.cn/blog-2374-976452.html

上一篇:虚拟现实: 平行也可以相交
下一篇:Where Does AlphaGo Go:阿尔法Go走向何方?

16 刘锋 罗春元 王涛 黄永义 鲍海飞 彭思龙 孟凡 武夷山 刘钢 李奕权 彭真明 邱嘉文 zjzhaokeqin guhanxian fransis2015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20: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