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了犹未了:《七月》历法之终结篇

已有 1204 次阅读 2024-2-21 17:13 |个人分类:历法|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1    两年前猜测《诗经·豳风·七月》“一之日至四之日”为秋分~冬至~春分~夏至~秋分的四季,而月份是周历;当然得先编排金文历谱以确定周历建正,4月30日贴出“西周王年及金文历谱的改定稿”。西周岁首目标冬至,正月朔可以在冬至之前(建子),也可以在冬至之后(建丑)——倘若穿越到西周负责历法,岁首在冬至之后为平年,岁首在冬至之前则年底置闰,如此年初即可公布下年度正朔。 单纯建子的历法则有些难度。

2022年5月1日贴出两个月前写就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意与年历”,后贴出多篇博文回应姚老师的两点批评。

(1)  姚老师认为“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分属两个季节不合逻辑

拙见,凿冰在二之日即冬至~春分之间的寒冷时段,凿出就送藏,而整个三之日即春分~夏至时段冰处于储藏待用状态,到了夏至举行用冰的祭祀——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主流意见,一之日~四之日为建子周历的月份,即岁首先于夏历两个月。不过,倘若大寒在夏历十二月底,可能该月无冰可凿;倘若大寒较早,则腊月凿冰也不能等到正月送藏。这里只有对“纳于凌阴”为送藏过程还是储藏状态的不同理解。

此外,至少部分夏历二月初地里尚没有韭菜,且没有用冰的必要——2023年2月20日为最早的夏历二月初一。贴出焦作市区(与西安纬度相当) 今年2月20~25日气温——2月4日立春,19日雨水,其后连续五天的日平均温度0 ℃ 以下。 4D79C365-9B44-4CE1-8984-5CF84FE44A4A.jpeg

1B398354-7911-4E49-A6D1-2629FEF788B6.jpeg

2024-02-21 16:00 仍在下雪,早晨所见预报欠准开学后在左前方二号教学楼上课。

(2)   现在以“四立”分隔四季在气候上有些欠妥——雨水后连续五天的日平均温度0 ℃ 以下 ,且“四立”属于人为定义的时间节点;而二分二至有明确的天象含义,如正午日影长短以及日出没方位等,用于分隔一年,则寒冷时段皆在二之日,炎热时段皆在四之日,一之日和三之日为过渡时段。不过,在博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421746.html 后面讨论,

2024-2-16 23:17   姚老师认为“最大的问题是:一之日和二之日特别冷。如果解释为两个不同的季节,在中原地区是不可能的。基本出发点错了,别的都不必谈了”。

看到“基本出发点错了,别的都不必谈了”,真有些特别的伤感,故而请教

2024-2-17 08:47  诗中何处可见 一之日 特别冷。还请姚老师明示。

2024-2-17 10:19  一之日是秋分至冬至,并不是真正的冷;真正的冷是二之日冬至至春分中间的小寒大寒时段。

2024-2-18 19:51  姚老师,麻烦您解释一下您所说“ 最大 的问题是:一之日和二之日都特别冷”的含义。是诗中“ 一之日和二之日都特别冷”,还是我所定义的“一之日和二之日都特别冷”。

2024-2-18 21:54 得到回复   诗中的啊,您所定义不是根据诗吗?应该是一回事啊

因为没有能够理解而再次请教

2024-2-18 22:56  姚老师,我所定义的一之日是秋分至冬至,不是特别冷。

请您明示诗中何处的一之日 是 特别冷。我所见版本一之日只有两处

“一之日觱发”,都是理解为风大,深秋和初冬的风可以很大。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冬至之前已经完成农业的收获是肯定的,在初冬打猎没有问题。

2024-2-19 11:29  回复:七月中的一之日是很冷的。

博客提醒姚老师有回复,故而做饭、吃饭的过程中在ipad 上多次刷新,见到只是一句“七月中的一之日是很冷的”,在楼下客厅、餐厅来回走了三圈,才上楼写字。

2024-2-19 12:46  以冬至分隔一之日和二之日,似乎没有难以解释的问题。冬至之前打猎制备寒衣,真是合理。

又,我所说诗中月份为周历,并非早于夏历两个月的建子;只是岁首目标冬至:以阳历为基准,对于较晚的夏历月份早两个月,对于较早的夏历月份早一个月。

如此能够协调诗中的气候和物候。

再次谢谢姚老师耐心的讨论。  

2    现在主流意见来自汉儒——诗中月份为夏历、一之日等为建子周历(早于夏历两个月)的月份,或许与“华锺彦.‘七月’诗中的历法问题历史研究, 1957,(2):87-94”有关。 

夏历与周历都属于阴阳合历,岁首是变动的,故而某月的公历日期跨度可达六十天,《七月》中部分物候、气候不能用于判断岁首或历法。不过,七月食瓜、十月获稻以及蟋蟀“七月在野、十月入我床下”等,以夏历解释真是太晚,而周历解读恰好

关于“七月鸣鵙”,周历解读也是恰好,而以夏历解诗伯劳七月而鸣不符物候。华先生说“孔疏引王肃说‘古五字如七’,故七月当为五月之误不能成立:“五”是两横中间X,或笔画不清而误为“二”;“七”本是横竖相贯,与后来的“十”相误则是多见——“十”原本为一竖。 

TA5.jpg

汉朝发展完善的夏历固然是建寅,只是称作夏历,并不是夏朝的历法。说殷历建丑、周历建子,都是没有证据。殷历岁首在秋分前后、周历岁首在冬至前后,证据是充分的。西周只能使用政权属性的周历和自然属性的四季——源于殷商而以秋分、冬至、春分、夏至分隔,“之”本意为草生长的样子,类于表示谷物成熟的“年”。

王英娜. 《七月》诗 兼用殷历 考论.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2019, 25(1):66-72 

屏幕截图 2024-02-21 113023.png

汉儒以夏历解读《诗经·豳风·七月》;不过,基于汉时天象将“七月流火”说成大火星西沉,却不知道西周天象并非如此——汉儒尚没有理解日食机理呢,诗中七月也就不是夏历七月。周历七月相当于较晚的夏历五月、较早的夏历六月,就是天热。 

屏幕截图 2024-02-21 151414.png

顺便说一句,传世文献的夏朝在何时何地,尚没有真正确定,《史记 •  夏本纪》所载真是不能相信。甲骨文中未见“夏”,但有说上面的字形为“夏”——太阳几乎直射,可惜句中字义未明(可能为贞人之名)。偃师二里头、武汉盘龙城等使用尺长15.8 cm 的 地域或许就是夏朝,但并不是传世文献所说;二里头遗址规模宏大,宫殿建筑尺寸严谨,想来也该有历法设计,猜测岁首目标夏至,传说的炎帝或许与此相关。

3    我不知道此前是否已有上述见解;不过,感谢技术的进步,感谢科学网的博客,拙见已经得到充分展示。当然,“一之日” 等仅见于《七月》,其含义需要等待其他用例的佐证。

屏幕截图 2024-02-21 145148.png

 2024-02-15  旧话重提:《诗经·豳风·七月》的历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421746.html

2023.02.24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文后有较多讨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77742.html

2023.01.17 猜测也是有理由的:《诗经·七月》中的四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72388.html

2023.01.08 从《诗经·豳风·七月》说古代历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71140.html

2022.05.14 《诗经·七月流火》中历法及"一之日"含义 (文后有较多讨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36845.html

2022.05.01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意与年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36531.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5648-1422485.html

上一篇:唐朝的鱼纹盆:确定尺度是容易的
下一篇:从铭文“晋”说觉公簋或伪

22 宁利中 刘进平 刘炜 郑永军 王从彦 孙颉 高宏 杜占池 李学宽 何青 刘跃 杨学祥 李世春 孙南屏 周少祥 张晓良 崔锦华 李毅伟 朱晓刚 阎影 杨正瓴 马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2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