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脏腑学说与解剖生理的兼容和抵触:中医特色的哲理根源(2)

已有 2750 次阅读 2022-2-19 11:23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四、怎样理解脏腑经脉说的形成过程?

今《内经》中“五藏”连写约269见,“六府”连写约111见,“五藏六府”连写51见,“藏府”连写21见,“藏象”连写2见(仅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故“藏府”成为一个术语,特别是藏指五藏,府指六府或五府,应该是很晚的事。

五藏六府之说是何时出现的呢?汉代之前有无此说呢?

为此必须查先秦文献。查的结果是:

《吕氏春秋·恃君览·召类》有一处“五藏六府”连写,且全书只有另一处提及五藏。原文如下: 

“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藏、六府。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上海:上海书店,《诸子集成》本:1986.264)

又,《庄子·外篇》中,“五藏”凡4见。

其他先秦文献均不见“五藏六府”连写,不见“藏府”连写,“五藏”或“六府”连写极少,均非医家藏府之义。“府”虽多,无一处略同医家“藏府”之义者。“藏”字含义略同医家者,仅见于《周礼》,且仅见一处。

故可断言:“五藏六府”之说不见于现存先秦文献。

所谓《周礼》一见“藏”字,出于《周礼·天官》医师之疾医中。原文说:“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吴树平等点校.十三经.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393)显然是一种九藏说。

据以推测,那时的九藏说,应该是不分藏府。然而,康有为《新学伪经考》认为,《周礼》是东汉人刘向父子伪造的。所以,这一文献依据不很可靠。不过,后人的注解,和今《素问·三部九候论篇》中的九藏说不同。《周礼》的九藏,注家说是心肝脾肺肾加上胃大小肠膀胱。王冰注《素问》九藏是心肝脾肺肾加上头角、耳目、口齿、胸中。

看来,先秦只有今《内经》“藏”的概念,那时还没有与“藏”相对的“府”的概念。不见“五藏”之说,可知内藏和五行还没有关系。毫无五藏六府的苗头儿,说明那时也没有五六天数和五藏六府之说。

又,“五藏”连写在《淮南子》中凡14见,在《论衡》中凡8见,无一不是《内经》之义。该二书篇幅都很大且涉及面很广,其中多见五藏,却完全没有医家之六府,《吕氏春秋》只有2处“五藏”连写,其中却有一处和六府连写,此事颇可疑。若系后人掺入,则六府之说,很可能成于东汉。

又,《淮南子》中倒是明确说过“何谓六府”。

“何谓六府?子午、丑未、寅申、卯酉、辰戌、己亥是也。?”(淮南子·天文训.上海:上海书店,《诸子集成》本,1986:39)

这显然与医学无关。

又,《史记·扁鹊传》提及“五藏”、“三焦”各一次。由于“扁鹊传”演义色彩颇重,只能作为疑案待出土文物证实。

为什么形成了五脏六腑说,见下文标题六。

(一)古人的解剖生理常识评价

古人有那些解剖生理常识呢?总结以上所述,可简单归纳如下:

1.消化管的构造和功能最直观,古人略去口、咽和直肠,得出胃、大肠、小肠三腑。

2.肺直通口鼻,它的呼吸功能,也很直观,但把它算做一脏。

3. 膀胱储存和排尿的功能,也容易认识。但古人没有发现输尿管。如果发现,就不必借助五行学说,让它和肾相表里了。

4.男女外生殖器官及其功能自然是知道的。不过,这在脏腑模式中不是必需的。因为生殖系统并非维持个体生命所必需,所以,脏腑经脉学说中虽然将它们归于肾,却不很重要。

以上是总体上准确无误的经验知识。以下知识开始有不同程度的问题。

5.心脏与血液循环的关系相当模糊,但肯定血液在血管内运行。由于受传统影响,古人把心说成神志或意识的主宰,同时也说:“头者,精明之腑。”(《素问·脉要精微论》)大约因为心主神明的影响很大,古人没有统一两说的矛盾。进一步把心理活动又分属五脏,显然是受五行学说影响。

6.肝脏的功能最不清楚,却是西医所说的最大的内脏(最重的非空腔内脏)。

7.肾脏的功能也不清楚,猜测的功能最多。说它主水液,从五行属性来。说它主生殖,可能也有部分解剖依据,主要还是猜测来的。按说,古人既阉割过动物,也阉割过人,应该知道睾丸的性腺作用。大约因为女性没有睾丸,没有联想到阉割雌性动物时去掉的卵巢,所以提出天癸说,而归于肾。后人把睾丸说成外肾,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睾丸的作用。

8.脾是很晚才发现的器官。《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说明脾确有所指。后人又说脾在胃下。故脾很可能是胰腺,也可能就是西医所说的脾。

9.脑、脊髓、部分神经,古人也是知道的。但不确知其功能。所以有经筋说,有气行脉外说。近代早期医书把神经翻译为“脑气筋”,就是认为神经是行气的。

以上是虽然知其体却不很知其用的解剖知识。此外还知道什么呢?还很多。如:

10.古人当然有骨骼、肌肉、脂肪、皮肤、毛发等常识。但是,脏腑经脉模式,不需要详细地说明它们的具体构造和功能。

不难发现,古人对内脏和躯干四肢的解剖太模糊。不过,对脏腑的构造和功能认识不很细密准确,也可以治疗多数有关疾病。中医不知道人体有多少块骨头,不妨碍用内科方法或外用药物治古时常见的很多简单的骨折。

有些东西——特别是毛发,西医至今还说不清有什么作用。但是,随着人类进化,头发似乎越来越多而且更受重视了。大概只能承认达尔文学说,这是性选择的结果。

(二)中医关于人体的理论模型

上述知识,是否足以很好地解释人体生命想象呢?当然很不满意。不过,任何理论模型都不是一定要把对象中的所有组成部分都包括进去。现实往往要求人们立即解释已知现象,以便解决面临的问题。这就需要赶快形成理论。脏腑经脉学说,就是在上述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受当时的哲学思想激发和同化形成的理论或人体理论模型。

应该指出,古代中医并不是只提出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学说这样一个理论模型。在今天所见的《内经》当中,至少还有两个更简单的模型。它们都应该是在阴阳、五行统帅中医之前出现的。

一个可以叫做“血气运化模型”。如: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灵枢·经脉》)

这一段话,虽然见于今《经脉》篇,它起源却应该很早。现存先秦文献中,最常见用“血气”讲生理。我们不能不承认,它虽然简略,却全无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痕迹,而且比较全面地说明了从人始生,到能进食以维持生命的过程。再融进当时已知的内脏器官生理,即使不用阴阳、五行指导,也能将这一模型充实得更完善。浅见以为,有关理论已经和后来受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统帅的理论混在一起了。

另一个可以叫“三焦气化模型”。如: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决气》)

“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灵枢·痈疽》)

“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灵枢·营卫生会》

这个模型,只讲后天水谷如何在人体内变为人体需要的气血营养全身。《灵枢》中有多篇反复讲这个理论。《素问》中,则仅见于《灵兰秘典论篇》。它的来路不很清楚,但受阴阳五行的影响不大却可肯定。

三焦成为一腑,却又无形,就是因为新的理论模型不能不汲取这个无形的构件。这也是为什么,追溯三焦的源头很困难。由于后人反复发挥,三焦汇入后来的学说,此说最初是什么样子,文献依据很难找到。

最后形成的理论模型,就是我们熟悉的脏腑经脉学说。此说要点如下:

1.脏腑经脉二者,以脏腑为主。

2.脏腑二者,以脏为主。

3.经脉以十二经为主。

4.脏腑规范主要受五行思想统帅。

5.经脉规范主要受阴阳思想统帅。

6.最后形成了十二经脉联结六脏六腑的体系。

7.经脉内连脏腑,外络肢节,血气运行脉中,卫气可行脉外。它既是全身气化的信息通道,又是气血运行通道。这样的人体才成了一个整体。

(三)脏腑经脉说的解剖生理要点

与当代西医解剖生理比较,二者有何异同呢?要点如下:

1.消化道解剖生理要点无误。但没有消化腺概念,肝脏的功能尤其不清。

2.呼吸解剖生理要点基本无误。

3.有血液循环思想,但与西医循环理论不完全兼容。又,没有明确的淋巴概念。

4.生殖理论大体与西医兼容。泌尿生理和西医不完全兼容。

5.感官生理附于五脏,和西医基本上不兼容。

6.有系统调控思想,但和西医神经-内分泌-体液调控理论距离较大。

显然,中医模型中没有神经、内分泌、运动等系统的详细内容。已有的系统也不详细,不准确。

这样说来,是否应该完全用西医解剖生理取代脏腑经脉说呢?

不敢说很长远的未来结果如何,在可预见的未来,两说还要并存。至少应该说,只要中医还作为一个体系存在,两说必然并存。退一步说,两说融会贯通后,脏腑经脉说仍然有存在的价值。

不过,现代人应该知道,这种理论模型是怎么来的。如何从科学方法论高度认识它。

此外,还应该指出,比较简单的理论模型,也有它的长处。

比如,李东垣的脾胃论,只强调饮食消化吸收的重要性。其他生理都忽略不计。治疗思想主要放在调理脾胃上,而且以补虚为主。其理论用一句俗话说就是:吃饭是维持生命的根本(脾胃为后天之本)。

这似乎太简单了。可是,许多学过中医又学过西医的医生,在临床上竟会忘掉这一点。他们以为,只有药物才治病,而所用药物恰恰使病人不能吃饭。那么,了解很细密的解剖生理,可能反而抓不住要害。

五、怎样认识脏腑经脉说的缺点?

如此说来,脏腑经脉学说没有缺点吗?当然有。比如,要做复杂细密的手术,中医理论就远远不够用。

其实,单从中医角度看,脏腑经脉说也有明显的缺陷。除去上文已经提到的,还有如下不足。这些缺陷基本上都是因为经验知识迁就哲学原理造成的。

1.五行理论不能真正解释脏腑之间的关系。第三讲已经说明。

2.五脏六腑说,不能用五行说解释,也不能用阴阳说解释。即为什么脏五腑六?

3.为了满足阴阳思想的需要,十一经非要变为十二经。于是,添上“心包”一脏。由此又引出膻中、命门等。于是,增加了不必要的构件。

关于膻中、心包、命门等不当处,详见第六讲。本讲重点说五脏六腑。

六、为什么一定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呢?

按说,严格按五行学说建立脏腑模型,就应该是五脏五腑。可是,在中医理论完成的过程中,先后或同时有三种哲学思想起作用。一是阴阳说,二是五行说,三是天人相应说。它们之间有联系,却不是同时出现的。

最后,某些道家术语混入。于是,脏腑学说中,出现了多余的构件。多余的结果,不是使理论更圆满细密,相反,它们引起混乱或模糊。

最早出现的哲理是阴阳说,即我们熟悉的天地之道。阴阳既然有天地人——即宇宙间的普适性,就暗含天人相应之意。后来,五行也要作天地之道,

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又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灵枢·通天》)言下之意就是,我五行也是宇宙间普适的原理,你阴阳不妨和我并存。自然,五行也暗含天人相应之意。

然而,一旦同时用二者规范中医理论,就发生了矛盾。五行之间不能两两相对。结果是阴阳、五行互相妥协。在自然界总体上,达成的妥协是:“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素问·天元纪大论篇》)这已经是一个天地人相应的模式。

寒暑燥湿风是属于天的。所以,同篇接着说:“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至于为什么天有五行,却跑到地上来了,最好的解释恐怕是:御五位的天之五行,不是地上的金木水火土等物质,而是天上的五星。若问:为什么《内经》中不把五星称作金木水火土星呢?这样,怎么和地之五行相应呢?这大概是因为“七篇大论”后起,当时五行化的五星已经是常识,因而没有照顾到此前《内经》如何说五星。

总之,五行自己内部不便成对,结果和五气成了对。若问:这里还只说寒暑燥湿风五气,为什么后来成了六气呢?《内经》中没有成说,后人也无人说清。

拙见以为,后来增加的“火”,就埋伏在上文中——没有火凑不够六气。

为什么要五六凑十一呢?这完全是受天人相应思想影响。汉代之前,五六模式可能还没有被视为生命构造的基本模式。到脏腑经脉说创立时,五六思想影响很大。

《汉书·律历志》说:“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所受以生也(洪钧按:此句之意为“人之所以有生命”)。故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之道毕,言终而复始也。”于是要说五脏六腑。否则,不够十一,有违天意。

恽铁樵曾说,干支只是五六,天六地五来路大约如此。

读者可能还不明白,天六地五是什么意思。这是从天干地支来。干支二者,干为阳,支为阴。天干本来有十,地支本来有十二。可是,在一甲子(即六十花甲,古人先是用它记日)中,甲出现六次,子出现五次。其中的数学道理本来很简单,因为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是六十。在这一循环中,天干只能循环六次,地支只能循环五次。古人则认为这是妙不可言的天意。关乎人的生命。所以阳经有六,阴经有五。腑有六,脏有五。不如此就违背天数。《难经》的作者,未能站到这一高度说清问题。

我不知道,未来的科学能否证实这一理论。但是,一定要冲破五行说,加上三焦这一无形之腑,只能出于天人相应的哲学要求,是无疑的。

实际上,今《内经》的六腑说很勉强。其中,胆、三焦、心包问题最大。关于心包和三焦,见下一讲。这里先说胆。

《灵枢·卫气第五十二》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这是今本《内经》关于脏腑总体功能的最简明的定义。

《灵枢·本藏第四十七》也有类似的说法:“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据此,脏是“藏而不泻”的,腑则是“泻而不藏”的。后世中医常说:脏“藏而不泻”,腑“泻而不藏”,即本于此,而且没有人提出疑义。

可是,《素问·五藏别论篇》说:“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可见,胆虽然是府,却是奇恒之府,而且是“藏而不泻”的。

此篇还说:“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

显然是不便列入胆,所以凑不够六腑。总之,胆迟迟不能进入六腑。

《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这里凑够了六个,却加上了脾。

又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素问·灵兰秘典论》)则胆不能与其他十脏并列,更莫说算做一腑。

若细看十一脏,则不够数。府如上,是六个。脏却只有心、肺、肾、肝。那么,胆只能属于脏。

到《灵枢·本脏》说:“肝合胆,”胆才勉强进入六腑,但是仍然与藏而不泻,泻而不藏的基本概念矛盾。

实际上,胆进入六府,应该在《难经》之后。

今《难经》四十四难说:(胆)“盛精汁三合。”据此,仍然不能算做府。四十四难关于消化道的解剖几乎全同《灵枢·肠胃》,拙见以为,《灵枢》本于《难经》。

总之,腑原本不是六个,又很难凑够六个。之所以要添上三焦一腑,原因在此。胆进入六腑,是很晚的事。

假如古人知道,胆原来就是参与消化吸收,而且基本上是泻而不藏的,早就拿来这一西医理论了。古人也不会坚持胆“盛精汁三合”,“十一脏取决于胆”的说法。

再假如,古人知道还有个胰腺和胆差不多,我看也会毫不犹豫地将它纳入腑。

最后,还是一对一的阴阳说站了上风,手经上补上手厥阴,凑够了十二经。五脏六腑,已经添了一个无形的“三焦”腑,还必须再加上一个无形(?)的“心包”脏。

七、古人对脏腑经脉说满意吗?

从《难经》作者开始,后世有很多人批评脏腑经脉说的缺陷。我看,没有一家批到痛处。因为,单就《内经》批中医,不可能说透。若从实地解剖来批《内经》,就更是道不同,难以相谋,不可能说清。不过,有些说法,值得一看。试举重要的两家摘如下:

1.《难经》的问难

《难经》八十一个问题中,有两难讨论当时的疑问。

“三十九难曰:脏唯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

“然: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使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少阳,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

简言之,三焦只不过是个空名。

岂知更有怪说法,也有人说五腑六脏。

“四十难曰:经言腑有五,脏有六者,何也?

“然:六腑者,止有五腑也。五脏亦有六者,谓肾有两脏也。其左者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故言脏有六也。

“腑有五者,何也?

“然:五脏各一腑,三焦亦是一腑,然不属五脏,故言腑有五焉。”

可见,《难经》时代,医家对那时的五脏六腑,看法不一。

特别是,引文的最后还说:“(三焦)不属五府”,那么,应该认为,当时还没有和它相配的脏。所以,《灵枢·本输》还说它是“孤之府”。

2.王清任及其所提古人的批评或争论

“其论肾,有两枚,即腰子,两肾为肾,中间动气为命门,既云中间动气为命门,何得又云左肾为肾,右肾为命门。两肾一体,如何两立其名,有何凭据?若以中间动气为命门,藏动气者,又何物也?……

其论心包络,细筋如丝,与心肺相连者,心包络也。又云心外黄脂是心包络,又云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黄脂是心包络;

又云膻中有名无形者,乃心包络也。既云有名无形,何得又云手中指之经,乃是手厥阴心包络之经也。论心包络,竟有如许之多,究竟心包是何物,何能有如许之多耶?

“其论三焦,更为可笑。《灵枢》曰:手少阴三焦主乎上,足太阳三焦主乎下,已是两三焦也。《难经》论三焦,上焦在胃之上,主内而不出,中焦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脐下,主分别清浊。又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此论三焦是有形之物。又云两肾中间动气,是三焦之本,此论三焦是无形之气。在《难经》一有形,一无形,又是两三焦。

王叔和所谓有名无状之三焦者,盖由此也。至陈无择以脐下脂膜为三焦;袁淳甫以人身著内一层,形色最赤者为三焦;虞天民指空腔子为三焦;金一龙有前三焦、后三焦之论。论三焦者,不可以指屈。有形无形,诸公尚无定准,何得云手无名指之经,是手少阳三焦之经也。其中有自相矛盾者,有后人驳议而未当者。总之,本源一错,万虑皆失。”(李天德,张学文整理.医林改错·脏腑记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

显然,古人对传统的脏腑经脉学说也很不满意。换言之,即便不考虑中西医结合问题,也有改进此说的必要。不过,如本讲开头所说,如何看待并处理中医的脏腑经脉学说与西医的解剖生理学说的关系,是中西医结合必须解决的第一大理论问题。

以上拙见很可能不全面且说理不够透彻。故把六年前发表的讨论此问题的一篇旧作附后,其中引用了很多时贤的见解,相信对读者会有好处。

读者不难发现,本讲和后附文章的拙见不很一致,欢迎就此批评讨论。

(未完待续)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293-1326044.html

上一篇:脏腑学说与解剖生理的兼容和抵触:中医特色的哲理根源(1)
下一篇:脏腑学说与解剖生理的兼容和抵触:中医特色的哲理根源(3)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6: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