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中医生理学的研究、发展与未来

已有 467 次阅读 2024-3-3 16:53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华兴邦. 中医生理学的研究、发展与未来.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6:324-327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它有几千年的历史包含了极其广泛和丰富的内容尽管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中医学中没有单纯生理学的学科和专著但是无论在《黄帝内经》还是历代医家的著作中都包含了丰富的生理知识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有别于现代生理学的体系。

中医生理学是祖国医学阐述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学科它的基本内容是以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整体观念为指导阐述了人的脏腑、经络、气血等的结构功能与活动规律并以此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药物的应用。几千年来它对我们民族的繁衍和防病治病、养身保健、延年益寿发挥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对世界医学的伟大贡献之一[1]。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西医学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正确思想和政策指导下许多医学科学工作者对中医生理学开展了广泛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些成就大大丰富和发展了祖国医学也为现代生理学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和课题。

1 脏象学说的研究

中医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它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指导下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将人体看作是一个内外统一为整体的学说千百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2]。

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医学界就开始对脏象学说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对中医脏腑的本质进行了探索。中医脏腑在名称上虽与现代生理学相同但概念却有很大差别甚至完全不同。中医的脏腑包含了解剖、形态与功能的双重内涵。

在许多脏腑中研究最多的是肾、脾、胃、心等。祖国医学在五脏中把肾放在很重要的地位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是精气和元气所系的脏器主要功能是藏精、主水、主骨、生髓、纳气与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衰老、水盐代谢、骨骼、造血功能以及脑功能都有密切关系此外还与听觉、排便功能、毛发有关因此其功能和其他脏器的联系远比现代生理学的肾脏概念要丰富得多涉及的功能极为广泛为五脏之首。近代许多医学工作者对中医肾的本质进行了广泛深入地探索应用现代生理、生化、病理等方法进行多方面研究结果证实中医的肾与内分泌系统有密切的关系。

“肾虚”在临床上可引起一系列内分泌失调及各种有关疾病。近年来研究又进一步证实肾与衰老有密切的关系肾衰”是衰老的主要原因之一补肾药物具有明显抗老防衰的作用。此外还发现肾与骨骼的生长、发育、修复、骨髓造血功能等有关这些研究都展示了中医肾脏的众多机能。肾与其他脏器的复杂联系也提示了肾脏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这些都为现代生理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1]。

祖国医学认为脾主要功能是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近代一系列脾的本质的研究多应用反证法从临床脾功能不足的“脾虚证”入手从脾与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及植物神经系统三方面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证实中医的脾与消化吸收、胃肠运动有密切的关系。许多指标显示脾虚引起消化功能减退同时也观察到与免疫功能降低有关临床上“脾虚”患者多数表现为副交感神经系统亢进从而引起一系列植物神经平衡失调的表现。

除此之外还观察到脾与代谢及肌肉活动等也有一定关系。另外不少研究将脾与胃作为一对密切关联的脏腑进行研究证实脾胃是以消化吸收营养代谢为主并包括易受此影响的造血、免疫、肌肉等器官系统的功能是一对综合性功能脏腑它们决定着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是“后天之本”它们的功能基本与现代生理学的消化系统相近[1]。

中医认为“心”是生命活动的中枢心主血脉、主神明。主血脉的功能几乎与循环系统心血管功能相近而主神明则与大脑的精神和思维活动有关。“心”的现代研究多从临床“心气虚”着手研究结果证实多数心气虚患者左心功能减退心输出量降低血管张力下降。益气活血中药都有改善这些症状的作用[1]。

中医脏象学说及脏腑本质与相互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的必经之路尽管建国以来作了大量的研究但从理论总体上来讲差距还很大。

2 经络学说的研究

经络学说是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一是针灸学的基础是中医阐明和分析生理病理、用于诊断与治疗的主要理论依据。祖国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内存在的一个联系机体内外表里的一个系统是运行气血的路径它“内属脏腑、外络肢节”遍布全身沟通体表与内脏将机体连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由于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功能调节的基本问题它的许多描述与现代医学概念有重大差别因此多年来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解放后从50年代开始我国医学界就进行了大量的经络的研究70年代在针灸针麻研究工作的推动下经络本质的研究发展到新的阶段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几十年来经络的研究基本是从形态与机能二大方面开展在形态研究方面主要从循经感传等经络现象入手对经络感传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证实循经感传与隐性感传在不少人身上存在从而证实了经络的客观性。在此基础上对感传的影响因素、主要特性、客观指标等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观察这一系列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在世界医学史上首次全面地研究了这一生理学新课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假说[3]。

在经络机能研究方面自50年代开始国内不少学者就开展了研究近二十年来又采用了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对经络穴位与内脏相关性及其联系途径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证明了二者间存在着相对特异性的联系。内脏的疾病常在体表经穴上出现各种特性的改变刺激体表经穴可引起相关脏器的活动这种相关性在病理条件下尤为明显。目前对这一联系途径通过大量实验研究证实主要是通过神经(体液)反射途径实现的其中植物神经及躯体交感反射占有重要的地位。经穴-脏腑联系存在相对特异性从另一方面证实了经络的存在这些都是现代生理学中的新课题。

通过几十年的研究至今对经络的实质仍未取得统一的认识有大量的假说和设想基本可分为二类:一种观点认为经络就是神经、血管、淋巴、肌肉等人体已知结构某些功能的总和另一种观点认为人体可能还存在某种信息传导通路与网络这种通路和网络既和人体现有的各种结构有关但又有区别并提出了经络是某种生物场等假说。

中国著名针灸学家邱茂良教授生前曾说过:“肯定经络与否定经络都应该获得诺贝尔奖”显然经络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对促进中医现代化而且对发展现代医学生理学都有重要的关系我们殷切期望这一重大课题在新世纪将会取得突破。

3 体表与内脏相关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体表皮肤及各种感官与五脏六腑之间存在密切的对应关系五脏功能的状态能影响体表器官组织的机能反过来体表的各种刺激也能影响五脏的功能这是一个双向作用系统。体表内脏相关是针灸医学及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这一学术领域超越了现代生理学的知识范畴半个世纪以来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重视并展开了系列的研究[1]。

经穴-脏腑相关是体表与内脏相关的一个组成是针灸医学诊治的基础。针灸基本理论认为经络“内属脏腑外络枝节”将机体体内外连成一个整体体表的病变及“外邪”通过经络传入内脏内脏的病变也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有诸内必形诸外”体表与内脏通过经络而实现关联针灸治疗就是通过体表的相关经穴给予适宜刺激达到调整内脏及机体失衡的功能。近代针灸医学中新产生的微针系统(耳针、头针、鼻针、面针、手针等)确立了内脏及整个机体各部位在体表的投影图并形成了一套通过体表测定(如压痛、导电性、温度、形态改变等)诊断内脏及整个机体病变的方法。近年来针灸的许多临床及实验研究都证实这种相关的存在并确认了这种相关的相对特异性并进一步深入探索了这种相关的联系途径。

除经络的观点外不少学者认为躯体-内脏交感(副交感)反射是经穴脏腑相关的主要联系途径。体表内脏相关也是中医诊断的理论基础之一中医的“四诊”(望、闻、问、切)特别是望诊及切诊就是依据体表的各种信息来诊断内脏及机体的各种病变其中脉诊与舌诊更是中医临床诊断的主要手段国内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脉诊是切按患者一定部位的脉搏波动(主要是桡动脉)通过诊察脉象来判断病变的一种诊断方法。上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脉诊客观化进行了研究以压力脉搏图为指标进行探索70年代后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一些单位研制出了脉象仪能记录出十余种脉象并通过脉图参数的分析将脉象研究由定性分析发展到定量分析。近年来又结合电脑技术对脉图进行频谱分析实现自动诊脉。这些研究从心血管功能各种指标与脉搏图参数间的关系研究心血管功能在不同生理及病理状态和血流动力学与各种脉象形成的关系结果证实许多脉象如弦脉、滑脉、涩脉、芤脉等多与心脏收缩力、心输出量、血管外周阻力和动脉顺应性、末稍血管状态等有关。机体各系统的生理病理改变常通过心脏和血管的机能状态而影响脉象的生成这些研究证实了脉象作为客观反映机体脏腑生理病理状态的科学依据从而为临床诊断奠定了基础[124]

舌诊是中医望诊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依据患者舌的形态及舌苔颜色等指标来诊察疾病的一种方法近代不少学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对舌诊进行了大量研究从舌的活体显微观察、舌苔病理切片、电镜观察、舌印片、刮舌涂片的细胞学、生物化学、组织化学检查以及进行细菌、霉菌培养等对舌苔颜色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各种研究探讨了各种病理舌象与患者体内的相应变化及二者的关系。7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开展了舌诊客观化的研究研制了多种类型的舌质仪、舌色仪等并通过舌温、舌干湿度、舌血流量等综合反映舌质与舌苔通过以上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阐明了舌苔与舌质的形成机理及各种病理舌象的规律、临床意义为舌诊科学化、客观化奠定了基础[125]

综合上述体表与内脏相关是中医生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并广泛应用于诊断与治疗之中近代许多研究都已证实了这种相关性初步揭示了这种相关性的科学本质为现代生理学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它的深入研究无疑会对人体科学作出重要贡献。

4 气血学说与气功的研究

气血学说的基本内容是“气血”是人体及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由脏腑产生并运行于经脉之中营养和调节全身各种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气血”二者中祖国医学对“血”的概念基本与现代生理学血液的概念相似而对“气”的概念则与现代生理学大相径庭从而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兴趣[12]

近代对“气”的本质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脏腑之气着手一是从气功研究着手。由于“气”离不开经络脏腑之功能所以许多研究从脏腑之气来探讨“气”的本质如对心气、肺气、肾气等的研究通过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应用了各种医学测试手段(如心功能、肺功能、肾功能测定等)结果证实脏腑之气就是脏腑的机能活动脏腑“气虚”(如心气虚、肺气虚、肾气虚)则表示脏腑功能活动减弱从而影响人体机能的盛衰。临床上给予相应补气、益气的药物(如黄芪、党参等)则相关脏腑功能可以得到恢复和加强这一系列研究为揭示气的本质奠定了基础。

中医“气”的概念也与气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不少学者从气功入手进行了气的本质的研究。五十年代上海医科大学生理学教授徐丰彦首先开展了练功时生理功能的测定等研究继后全国不少单位进行了这方面的观察结果证实练功可使潮气量增加呼吸减慢基础代谢下降使机体处于低代谢状态气功可通过植物神经调节心血管功能及消化功能增强脑电α波节律。

外气是近年来气功研究的热点也是很有争议的课题。不少学者应用生理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量子力学、辐射场等理论与方法对外气的实质进行探讨认为外气是一种类似红外线的具有较高能量的幅射场它可以通过仪器得到检测[2]。一些学者从外气的各种生物效应着手研究了外气具有抑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及代谢能力并有增强蛋白质合成、改变酶的构象等作用。但是目前国内不少学者否认这些观察认为外气的作用主要是心理效应一些实验结果是由于方法不严格造成等等。因此至今对外气尚有很大的争论有待人们进行严格地科学研究。

5 中医生理学的未来

半个世纪以来中医生理学与整个祖国医学一样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由于这些成就促使中医针灸走向世界并逐步为全世界各国人民所理解和接受从而在世界医学之林中取得了一定的地位。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深信随着世界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未来中医生理学将会有重大的发展与理论突破这有待于中国医学生理学界的广大学者、能人志士投身其中解放思想敢于创新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1)中医生理学是祖国医学的基础它的发展是随着几千年中医医疗实践逐步积累起丰富的知识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并在千百年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得到验证应用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去研究并阐明其精髓将会从本质上促进中西医的有机结合使二者的理论体系得以融会贯通从而实现中医现代化。

(2)中医生理学的体系完全有别于现代生理学它的许多内容是现代医学和生理学所没有探索过的因此中医生理学中有许多具有原创性的科学研发点这些问题的研究无疑会大大丰富和发展现代医学生理学为新世纪生命科学开拓出崭新的一页。

(3)在中医生理学的深入研究与发展过程中无疑将会促进中医诊断与治疗的客观化、标准化、现代化从而开发出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诊疗方法、仪器和设备这将为人类防病治病、保健养生、延年益寿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略)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293-1423932.html

上一篇:送别慈母
下一篇:[转载]从生理学角度探讨气血学说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5: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