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与友人信(一)

已有 3075 次阅读 2010-8-5 09:13 |个人分类:感悟人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人生, 通信, 赵洪钧

1.柳暗花明

  跟您再次联系,有“柳暗花明”的感觉。

  多年以来,我总是瞻前顾后,摇摆不定。学问没有做出来,行政又上不去,科研课题未使上劲,临床上功夫下得不够。我自知,是性格的原因。看起来,什么东西都只差一把火,可那把关键的火就是没有烧上去。如今上不上,下不下,只是落得个“老好人” 的名声。于是,打算放弃,糊糊涂涂混一生。但混日子也并不容易,总觉得有好多遗憾,时光并不好打发。

   跟您联系后,我似乎找到了自己喜欢而且量力能行的一些事情,从而能够比较充实地度过退休前的时光。谢谢您!

                                              9.28 

2.愚钝至死

   收到来信,感谢您的鼓励。多少年来,您一直是我崇拜的偶像,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认真扎实,富有个性。

   我自己也总想与众不同,但最终落于俗套,一事无成:总是因为一些东西难以割舍,一些俗举又不愿过分(假清高)。世间的许多获得,不论是真清高、真本领还是真钻营,都要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奋不顾身的精神,肝脑涂地的精神。我缺少的就是这一点,就无法达到真境界。

   其实,我应该知足,我的朋友说我是无病呻吟,也似乎不无道理。古人说:四十而不惑,我过了五十,还是这么困惑,肯定是愚钝至极,肯定还会愚钝至死。

   对了,我觉得您应该编一本《论文集》,或者《全集》什么的,可能要策划一下,我来联系出版,您看行吗?

   附上后面部分,年底就会出版,届时再寄。

                                         2006.9.29 

3.“立”比“破”难

   收到《中西医结合:理论清算与反思——汇通中西医20讲》,然而我更喜欢“思考中医还是糟蹋、诬蔑、谬说中医?”“评刘力红著《思考中医》”和“答思钥先生关于拙文的批语”。那种泼辣甚至尖刻的文笔,直捣要害的才思,如数家珍的从容,淋漓畅快的批驳,让人心悦诚服,五体投地,回到了欣阅《现代化的陷阱》等时的感觉。

   今天上午,我读到“序言”和“伤寒、温病与感染性疾病”、“中西医热病学汇通”,明显感觉力度不够,意味减少。看来,“立”比“破”困难,要让别人在理论上认可,涉及的现实问题太多,哪怕是“清算与反思”。比如说中医学内部的“寒温统一”,道理说起来一大把,难度似乎并不大,但是能够做成吗?我看是不行的,如果弄一个方案出来,谁也不会买帐!进一步延伸到“中西医热病学汇通”,更有人出来骂“非驴非马的杂种医”。

   然而,是不是无计可施呢?我想办法还是会有的。比如说,现在临床各科都在搞“诊疗指南”,西医在搞,中医也在搞,中西医结合当然也要搞,我们“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就面临这样的任务。实际上,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指南”是最难搞的,因为前二者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惟独中西医结合没有。临床上,恰恰中西医结合最实用,最急需有一个“1+1=1.1~2.0”的诊疗方案。但是,现在的临床医学是“循证医学”的天下,西医的“诊疗指南”非常强调“循证医学”。中医在绝大多数场合拿不出“循证医学”的证据,但它仍有自己独立面对疾病时(现在已经不可能了)的诊疗体系,也可以凑合。中西医结合怎么办?

    首先,我们一定要依靠一个诊疗体系(只能是西医,因为它是主流医学,它是世界医学,包容性强,可以证实),不能自创(因为权威性不够,别人不认可)。

   其次,我们要收集证据,不能闭门造车。哪怕是证据级别不高的,但别人毕竟已经有研究工作基础。最关键的如何体现中西医结合?比如感染性疾病,早期益气扶正,可能“闭门留寇”或“邪毒内陷”,那是传统认识;如果我们用了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又可能相辅相成。类似临床报道可以找到,但没有人敢去和“闭门留寇”计较。还有“邪毒致瘀”;与“早用凉血”,可能与卫气营血理论冲突,但早期应用病原治疗和对症处理前提下,再配合中药改善凝血功能障碍,有何不可?

   毕竟时代变了,中医已经不可能单独面对绝大多数疾病(或病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一样,都要面对现实,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而且,国内已经基本没有纯中医了,新一代都是中西医结合医生,都在搞中西医结合诊疗。纯中医只能到海外去寻找,而海外中医也只能面对西医诊疗之后的残汤剩饭,早已不是古医家所感受的原汁原味了。因此,搞纯中医的想法正如它的倡导者那样,是垂垂老者的“回光返照”,是糊弄病人的“江湖伎俩”;!

   赵老师,看了您的部分内容,我明显感觉:您这个“西学中”,对中医的感情已经远远超过了我这个“纯中医”,也超过了绝大多数“纯中医”;。但是,现实更加需要您这样的“西学中”,争取从中医里面挖掘出一些宝贝,融会到“主流医学”(世界医学)的范式中。我们期待着......

                                          2006.9.30

4.回答问题

   1号上了一天门诊,还兼24小时三线班;2号走亲戚一天;今天刚查完房后,才来到电脑前。您1号凌晨关于禽流感病例的疑问回复如下:

   1.泰能是一种新的高档的广谱抗生素,长期应用很容易继发霉菌感染。

   2.深圳市东湖医院是传染病院,我院目前有6个肝病病区,2个肺结核病区,1个艾滋病病区,一个杂病病区(其他传染病),一个内外科综合病区,还有一个设备相当好的研究所。

   3.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疗效可靠吗?为什么只用5天呢(第16天加用中药,显然此药无效)?一般而言,抗病毒治疗和禽流感恢复期病人的血清治疗宜早期应用,由于此例病人确诊较晚,应用较迟,但效果还是明显的,病毒载量明显下降至消失后停用(不能排除自限)。

   4.H5N1是引起这些继发合并感染的原因吗?现在很难说,免疫功能降低是肯定的。激素应用可能是重要原因,但不完全排除病毒的攻击,还有滥用抗生素的问题。的确,从SARS到高致病性禽流感,应用激素的得失仍然没有明确结论。我个人认为,可能失大于得,但是还得进一步研究。

   5.中药应用可能不太规范,它正是中医的特色:10个中医开10个不同的方,说10个不同的理,中医会诊的统一意见是以谁的权威高来决定的(当然西医也是这样)。由于我不是搞呼吸的,始终没有参加该病例的诊疗。中药方是深圳市中医院的呼吸科主任高雪开的,但专家组始终没有认真看待。

                                         2006.10.3 

5.我的苦恼

   我的想法(苦恼),您现在肯定非常清楚:总想从中医里面挖掘出一些宝贝,融会到主流医学”(世界医学)的范式中,但总是找不到突破口。我虽然有强烈的愿望,但无论是总体上的建议还是具体的细节研究,我又非常失望(可能还是愿望不太强烈),甚至连骗钱(课题)的本事也没有。

   肯定地说,“破不是目的,没有立”的“破”也是不现实的。我再一次读您的“伤寒、温病与感染性疾病”、“中西医热病学汇通”,感觉关键是“言之无物”。比如讲中西医结合病因学:(1)“微生物病因说看做对戾气说的具体补充,就完成了中西医结合的微生物病因说”;(2)戾气说不排斥免疫说;(3)“所以,四时对感染性疾病的作用,应该以西医所说为主”。这样完成的“中西医结合的外感病因学”并没有补充西医什么内容啊!我相信,谁也不会接受!也许,这不是您的原因,而客观事实就是这样的,除非您真正拿出很有说服力的东西(详细的系统方案)来。

   再如,您说“中西医结合的外感病发病学也完成了”,实际上呢?完全没有超出西医的范围。西医虽然没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样为中医重视的理论,但你知道,您引用来批评西医给人的错觉是:微生物碰不得的论据,都是从西医中来的,中医又能够补充什么具体的东西呢?

   另一方面,要建立“中西医热病学汇通”;体系,特别是要让人能够接受,不是简单用2400字就能够完成的。当然,如果真有东西,以非常精练的语言概括也可以达到,但您的论述远远不够。

   我不信,古人几千年的经验,难道没有一点可取?但是,我肯定不行,因为对古人的东西从来没有做过认真研究,因为我总是带着挑剔(或轻视)的眼光看待古人,所以我更加渴望您的介入和指导。

                                        2006.10.3又 

6.盲人摸象

   拜读第九讲“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病证概念和‘证’实质研究”,我的确是“盲人摸象”:以为“言之无物”,实则是“目无全象”。尤其读到“表证实质初探”,更是拍案叫绝:不愧为“西学中”(“只有学好西医,才有可能学好中医”)!我最佩服的是,您既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又有来自基层的中西医临床经验,更具备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一针见血的批判能力。

   我非常赞成您的看法,我们还没有做到“知己知彼”,真懂中医,又真懂西医。什么时候做到了,上述问题就在自己的认识上解决了。要别人都接受,他们也必须“知己知彼”,至少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帮助他们。这是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在具体问题上,我们目前最策略而又最具有可行性的办法就是搞“中西医结合传染病诊疗指南”,一边制定,一边学习,关键是从理论上讲,如何结合得更好一些,能够在临床上“1+1>1.1”。

    现在制定“诊疗指南”多是以起草人为主的大兵团作战,我们也完全具备条件:有几个从理论到临床全面理解中西医的专家和一个专业委员会的技术支持,有一些国际有名的医药集团经济赞助,还有一本《中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杂志》(总会主办,中国科协主管)作为平台发布信息(该杂志早已报送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见附件)。

   最近,我们准备创办内部刊物,先把摊子搭起来。并且安排一个“诊疗指南”栏目,每期发表一个病种的讨论稿(目前最新的几个“诊疗指南”见附件)。最终以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的名义出版《中西医结合传染病诊疗指南》,然后一边推广,一边修订,您看行吗?

   2007年《中西医结合传染病杂志》主题安排:第1期,人禽流感;第2期,艾滋病;第3期,结核病;第4期,病毒性肝炎。重点栏目:专家述评、临床论著、实验研究、诊疗指南、经验交流、理论探讨、病例讨论、综述、继教讲座等。

   下表是湖北中医学院网站的研究生导师介绍,蒙他们不弃,还把我排在中西医结合临床第一名(唯一院外人员),好几个博士生导师在后(我没有博士学位)。明知道是照顾关系,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自己仍然十分在乎,颇沾沾自喜。可见,人在有时候非常渺小,特别是我们这样的小知识分子。

                                        2006.10.5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293-350133.html

上一篇:中医基础理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那些勤劳、智慧的中国人

5 武夷山 李小文 罗帆 曹聪 王永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08: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