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手足口病“皮肤-经脉-脏腑”传变假说的论证(一)

已有 4494 次阅读 2011-1-15 09:46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杂谈, 手足口病, 皮肤-经脉-脏腑, 外感病传变

疾病模型的现实困惑

    我们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建设项目“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方案与诊疗规律研究”(编号200907001-3)及深圳市科技局项目“手足口病表邪传里、逆传的标志界定和易传因素研究”(),在界定发病时属于“表邪”或“表证”的判断上遇到了困惑。因为多数患者并无“疹前期”,那么以出疹为首发者是“表证”还是“里证”?如是表证,无论外感病的“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其表证(或卫分证)中均无“疱疹”或“丘疹”的表现,那么它们就一定是里证吗?一般而言,“伏气温病”有“自里而外发”的特征,手足口病是一种“伏气温病”吗?显然,根据中医药理论,它不具备伏气温病的特征。此外,温病有“九传”之说,出疹是否为“由里出表”,抑或“由表入里”?都难以圆满解释。

    前科学哲学协会会长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哲学教授Ronald Giere,在《不谈规律之科学》(Science without Laws,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99)中的论述:科学知识的核心要素是模型,而不是规律;模型是创造出来的,不是发现的;需要回答的经验性问题,不是理论是否为真,而是模型对于特定的样例(cases)是否适用。既然疾病的诊断模型是创造出来的,古人创造了外感病的“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我们能否进一步创造“出疹性疾病”的新辨证模型?而且,“表证”的概念是否可以商榷?“表证”的范围能否扩大?

表证范围的理论修订

2.1  外感病的其他传变模式  带着上述观点,我们检索了《黄帝内经》等古籍,发现除《素问·热论》有“六经传变”的说法外,外感病的传变模式还有以下几种:

2.1.1  《素问·皮部论》:“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入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说明外感病可以循“腠理→络脉→经脉→腑脏”由表入里。           

2.1.2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故中阳则溜入经,中阴则溜入腑。”说明外感病也可以按“腠理→经脉(阳明、太阳、少阳)→腑脏”的顺序发展变化。

2.1.3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邪风之至,疾于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经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说明我们可以根据“皮毛→肌肤→经脉→六腑→五脏”的顺序治疗外感疾病。

2.2  “新感入络”概念的提出  鉴于以上,我们应该根据《内经》的思想,构建一种“皮肤-经脉-脏腑”的传变假说,将“表证”的空间进一步扩大。

2.2.1  根据定义,“表证”是相对于“里证”而言外邪侵袭体表和呼吸道而出现的证候。作为机体的主要护卫——皮肤是最重要的体表,因而“温邪”侵袭皮肤导致皮肤病变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尽管现行的“表证”诊断标准里不包括肌表的丘疹和疱疹等,但我们仍然提出:皮肤出疹属于表证范围。事实上,陆子贤在《六因条辨》中说:“斑为阳明热毒,点大而鲜;疹为太阴风热,点细而色红”;章虚谷也提出“斑从肌肉而出,属胃;疹从血络而出,属经。”说明出疹性疾病的“表里”问题确实值得商榷。

2.2.2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观点,我们引用现代医学“肠道病毒感染致手足口病发病机制”的模型(图1),虽然肠道病毒的入侵途径是口腔和呼吸道(也包括密切接触和饮食),两次的病毒血症可以认为其发生在络脉和经脉,而皮肤、粘膜的病变应该是首当其冲。于是,我们我们提出手足口病的传变模型:“温邪外感,首犯太阴,顺传脏腑,逆传心包。”(图2)

1  肠道病毒感染致手足口病发病机制

2  手足口病中医传变规律示意图

                                 不传:温邪处在皮肤、经脉,不内传脏腑(相当于轻型)。

                                 顺传:温邪由经脉内传所属脏腑(相当于重型)。

                                 逆传:温邪传入脏腑,不按脏腑所生顺传,而逆向传变(相当于危重型)。

2.2.3  过去,“久病人络”是我们非常熟知的观点,它主要是针对内伤杂病而言。其实,我们从《内经》对经脉、络脉的阐述中,“新感”也是可以从络脉、经脉开始的,尤其是外感的出疹性疾病几乎是唯一可行的理论解释。疹发于肌表,或为邪入腠理(太阴风热),开合不利;或为邪结络脉,气滞血瘀(此病机尚未找到古人的类似论述,值得进一步研讨)。

2.3  皮疹分布与经脉循行部位  在这个传变模型中,我们认为,温邪主要包括风热和湿热,而风热侵犯手太阴肺经,湿热侵犯足太阴脾经,故皮肤有丘疹和疱疹之分。那么,疹子为什么单单出现在手足口和臀部呢?现代医学没有给出解释,我们或许可以从经络学说来寻求答案。《灵枢·经脉》云:“肺手太阴之脉,……循前臂内侧前缘,入寸口,循鱼际,出拇指内侧端(少商)。”“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拇长伸肌腱、拇短伸肌腱的过腕关节处之中,……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第一蹠骨的头部突起后,上内踝……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鼻根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口角后,下颌部后下廉,……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其支者,……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以上可以得出:病邪由口鼻而入,首犯太阴。手太阴肺经入寸口循鱼际,出拇指内侧端,足太阴脾经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邪袭肌表则疹发手足;足太阴脾经又上行挟咽,连舌本,散舌下,邪毒循经上攻故见口舌疱疹。此外,手、足太阴与手、足阳明相连,且互为表里,其循行部位亦包含手、足、口等部位。当然,经络学说不能完全解释手足口病的疹子分布原因,其内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293-404656.html

上一篇:梧桐山下度假村
下一篇:“明欣巧遇记”隆重上映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2: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