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朊粒病研究两次获诺贝尔奖

已有 4231 次阅读 2014-11-19 08:14 |个人分类:临床研习|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诺贝尔奖, 感染性疾病, 朊粒病

过几天,“第五届全国肝胆疾病及感染性疾病防治高峰论坛”将在大梅沙芭提雅酒店举行,会议主席邀请我主持两个报告,其中包括范学工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副院长)的“朊粒病”。我于是到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在1976年和1997年,有关朊粒病的研究两次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现在这个病的研究又有什么新的进展呢?我对范教授的演讲充满期待。
20世纪50年代初,居住在大洋洲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原的一个叫Fore的部落还处在原始社会,他们一直沿袭着一种宗教性食尸习惯,若干年后(一般5~30年)食尸者中不少人会出现震颤病最终发展成失语直至完全不能运动,不出一年被染者全部死亡。这种现代医学所说的震颤病,当地土语称之为“Kuru”。Fore部落原有160个村落35000人,疾病流行期间80%的人皆患此病,整个民族陷入危亡。50年代后期,在世界卫生组织和澳大利亚政府的干预下禁止了这种人吃人的陋习,发病率逐渐下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Gajdusek和Gibbs与澳大利亚Zigas等人合作共同研究这种震颤性疾病,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实震颤病与羊瘙痒症、人早老性痴呆属于同一病原感染,Gajdusek由此获得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之后,各国科学家在震颤病方面又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现震颤病是一种神经系统慢性退化性疾病,其病理变化与动物的海绵状脑病很相似,并成功地构建了动物模型。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病学专家StanleyB Prusiner等提出,朊病毒(即朊粒)是一种传染性蛋白质颗粒,不含有核酸,可自身复制,Prusiner凭借对朊病毒的研究获得199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293-844494.html

上一篇:中医为什么“玄”(三)
下一篇:《铁血红安》的另一种解读

2 李颖业 李亚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06: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