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ji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ejian 科学老鼠

博文

饶议科学:一本关于“命”的书【转】

已有 3401 次阅读 2009-10-21 15:4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饶毅, 饶议科学

 

 

 刘晓/文

 

    北大生物学家饶毅先生很久以前就开始科学史和科学文化写作。最近还与杨振宁联合发起了科学文化沙龙。8月份出版的《饶议科学》收录了他在《南方周末》、《科学文化评论》、《科学时报》以及科学网博客上的50余篇文章。全书分四篇:撩拨神经的基因、令人尊敬的学者、享受科学的氛围、教育理念的实践。各成体系,饶有风趣。

                      

    古语云,“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是说明一个人成就的大小,要取决于哪些因素。风水、读书之类都好理解,唯独“命”难以给予“科学”的解释。这本书告诉我们,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了人的行为、性格、情感与基因有关,甚至连体重都是由基因主导控制。这些结论不再只是无休止的哲学思辨,而是具有实实在在的实验基础。随着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迅速进展,基因的更多秘密会逐步发现,那么我们对自身问题的认识也会更加理性:肥胖的人只要找到导致肥胖的坏基因,就可有针对性地注射“瘦素”来解决问题。当然,即使基因对人的“幸福感”有明显的影响,也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从此放弃对幸福的追求。这不正和我们对待“命”的态度一致吗?所以我觉得,如果把上述几项因素附会成现代名词的话,除了“运气”一项成事在天外,其余几项大体上可分别视为基因(命)、环境(风水)、情商(阴功)和智商(读书)。这一顺序在当今社会也是基本被接受的。在这个意义上,生“物”科学倒不愧为生“命”科学。

                   

    科学共同体的主要功能之一是科学评价。而对前沿科学进展的评价,非学科内之大家不能胜任。最出色的研究有哪些,学科内的人士总体上还是有较为一致的看法。当然,具体到某个人的研究够什么级别,也许见仁见智。饶毅数年前给我们开出了当时生物学界一流的研究工作和科学家的名单,近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多在其中。他还选取数名科学史上和现代科学界值得尊敬的学者作小传。作者最感兴趣的两个,一是居里夫人,一是邹承鲁。邹承鲁的着墨,正是关乎“学术评价”。邹承鲁不仅在合成胰岛素工作中有出色成就,更重要的是他在“基因皇后”、“核酸营养”等事件中公开发言,体现出科学家的正直和社会责任感。这些事件的要害在于,一项研究的价值,究竟由谁来评价。是媒体、官员,还是科学共同体?媒体和官员要不要卷入科学界内部的争论,科学家要不要参与媒体和政府对科学事务的讨论?不容否认,国家与科学的过分紧密关系使得科学共同体难以完全自主,为少数人以科学的幌子,借助政府和媒体来谋取不当利益提供了可能。对于这种不正常现象,科学界需要有人站出来,维护共同体的尊严,纠正公众的舆论。

    再深入看,公众和政府关注的不仅仅是对科学的评价,更多的是预测和计划。他们往往更容易被那些“重大成果”、“美好前景”的许诺所蒙蔽。而且,我国科技体制中行政领导的比重较高,过去计划性的大规模科技项目偏多。实际上国际科学管理体制是多种多样的。如剑桥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首任主任佩鲁茨(Max Perutz)认为:科学发现是不能计划的,原创的科学是不可能由任何人的计划来产生的。但是,饶毅先生又用具体例子说明,“中国科技决策重大项目和方向,常不是由科学内容和发展规律所决定,而是由非科技专家感兴趣的热点来决定”。

    因此,科学家似乎应该更主动一点,自觉向公众介绍前沿科学进展,宣扬最新的科学理念,以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构建有利于大众生活和科学发展的文化氛围。“有德者必有言”,关乎中国科学事业的前途“命”运,也许,饶毅先生从事科学文化写作的目的和意义,正在于此。

                    

    饶毅先生对另一位科学家居里夫人的描写,侧重了另外一个主题,即科学家的科研和生活的关系。

    长期以来,公众眼里的典型科学家形象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不怕吃苦”,为了事业不惜牺牲家庭生活。科学家从事的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一般不受8小时工作制上班下班的约束。那么这就给我们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如何处理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使之协调而非相互冲突。我知道在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中,身心疾病和家庭问题正在困扰着不小比例的研究人员。不少人视熬夜为正常,长期缺乏身体锻炼,交往圈子狭窄。表面上投入了大量时间,但实际效果往往低效。饶毅先生则为我们展示了新的科学家形象:如果我需要减少家庭生活的时间才能做好工作,对于我来说,就说明我不胜任,就应该去做别的工作。而实验室是科学家们“享受科学的地方”。

    该书纸张和印制都非常精美,手工绘制的插图别具特色,而且,这是一本没有名人序言,也没有作者后记的书。

原文链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8791

               饶毅《饶议科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28元



https://m.sciencenet.cn/blog-299921-264044.html

上一篇:“给未来中国的9封信”之饶毅篇:从“美国梦”到“中国梦”【转】
下一篇:航母,中国人早就造出来了

1 唐小卿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3: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