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博导、博士生科研复述和杂谈(34)

已有 2621 次阅读 2012-12-25 14:16 |个人分类:栏目:主编心语|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科研, 博士生

——父亲与儿子的故事
文/冯长根 
       后悔上了大学,是当前的社会现象之一。有一位叫韩培印的父亲,被媒体誉为“勇敢的父亲”,他就不时后悔“也许当年根本不应该让儿子读书。”我今天早上读了这个故事,既受到深深的感动,也产生了极大的触动——这位父亲在潜意识中也许视大学为“挣钱培训班”,或者视上学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也许这样说是错的,但这毕竟是他的实际生活史。2002年开始,在儿子考上西安的大学、成为全村第一个大学生的时候,为了帮儿子凑出大学学费和生活费,他卖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又和儿子一起来到西安,在49岁那年变成了一名农民工。在儿子就要毕业的日子里,大学生就业已经十分不顺,2006年即使学的是当年热门的通信工程专业,也不好找工作了。他儿子最后在青海找到了一份工作,试用期每个月拿600元的工资,在野外帮当地的单位铺通信光缆,这收入还没有韩培印自己在西安打工挣得多(本文省略了其中感人的情节)。2012年第2期《年轻人》杂志刊登了韩培印的故事。文中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导演李军虎遇到了这位典型的“中国式父亲”,并把他的故事拍成了一部时长47分钟的纪录片,此片在2009年的第二届香港华语纪录片节上,获得了最佳短片奖。
      该文说,实际上这个曾经是全家最大骄傲的儿子,如今也成了父母最大的心病。2011年12月,当李军虎再一次来到韩家,拿出照相机想拍张照片的时候,往年总会对着镜头微笑的母亲突然崩溃了,她大叫着让放下照相机:“这么丢人的事情,有什么好拍的!”照片可以不拍,对于李军虎来说,他不会知道韩家什么时候能从这样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在纪录片《父亲》放映的过程中,很多观众都被过去那个乐观、善良、朴实的父亲韩培印打动了。在清华大学,一位男士在提问交流环节“哭得死去活来”,恢复情绪用了好一阵,才哽咽着举起了话筒:“我想说,我当年来到北京时跟小韩一模一样,但今天,我是开着奥迪A8来的。”他说,“我只想说明一件事,胜利今后并不一定只是这样的结果。”一位法国影评人看完全片,觉得匪夷所思,连声询问李军虎,老韩“是不是疯了”,“我实在无法理解他的行为”。李军虎的回答是令人深思的:“在你们的文化里,他也许是个疯狂的父亲,但在我们中国的文化里,他是一位勇敢的父亲。”《勇敢的父亲》就是这部纪录片的英文名字。这是一位感人的父亲。这个故事后来被2012年第9期《读者》摘登了。
      好吧,您看出来什么问题没有?对了,这孩子叫什么名字?在长长的描述中,儿子韩胜利不是主角,他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成为一个“符号”。现在,有必要让儿子韩胜利成为主角。在进入大学之前的12年中,现代教育在塑造着这位青年,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也在塑造着他;理想在塑造着他,现实也在塑造着他。这正是当代青年一边接受着现代化专业教育,一边又最纠结吃饭问题如何办的地方。挑战从来没有在这里消失过。韩胜利是如何应对的呢?在文中有他这么一句话:“实在找不到工作,人家给300块也行啊,先给人家干着。”文中接着写道,韩胜利轻轻地说,“哪怕人家不给钱呢,先给人家干着也可以啊。”这当然也称不上是好的应对。在这场与父亲有所担忧的就业对话中,韩胜利说的最值得回味的话是:“现实就是这样,找不到工作就要接受它。”
      韩胜利的话和他的“接受现实”观是当代许多学子的无奈。未来和理想被现实拉下了马是当代社会的又一个现象,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这也正在深刻影响着新学位制度下,我们对一流未来人才的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就是从他们中走来的。但多数硕士生在攻博面前止步,会在20年后让现在的博士像黄金一样发光。
      我们当然必须认真面对现实。现实的力量是如此巨大。我们应该从什么地方找到自己该有的力量呢?事实上,“父亲”是过去对未来的希望;“儿子”正是从今天走向未来的力量。我的脑子里浮出来几个许是读过的故事。
      一个是“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实际上,是不是有过一个完整可叙述的“跳龙门”故事,我也不知道。小时候,年画中会有这个故事。我外婆也有可能讲过这个故事。“龙门”,意指一个新的台阶,一个辉煌灿烂的崇高福地。其中值得称道的是鲤鱼的勇气。
      另一个,称不上是故事,意景而已。有成语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明苏州、杭州之富饶。历来,江南的人们更羡慕苏州、杭州。
      你想不想“鲤鱼跳龙门”?你想不想进入“天堂”?作为博士生,你当然想。从已经当了20多年博士生导师的经验看,目前的最大问题,在于许多年轻人并不清楚,自己眼下是否就在“龙门”之下,“天堂”门口。人们总是等啊等,等不及的只好“打工”了。实际上,有相当多的人在到达“龙门”时又“游”开了,在到“天堂”门口时又往回走了。认识到眼下的路就是通往未来成功的路,至少是连在一起的路,是你最应该有的魄力。你需要有“当下”意识。这其实是一种勇气。
      小时候,也看过阿拉伯国家的神话故事。比如说,新娘是国王的女儿,许多青年希望自己成为新郎。于是,国王或者公主就会出一系列题目,当然不会容易,谁解了谁就得到了新娘。这类故事情节各异、主题一致,反映了历史和人民群众对实现理想和追求美好事物的一种基本看法——你必须接受挑战。
      不把“挑战”看成是“末路”,是当代青年学子的一个特色。也是你最应有的魄力。在前面的故事中,韩胜利最后怎样了,我们不清楚,清华的那位男士说:“胜利今后并不一定只是这样的结果。”这句话是有魄力的。当然,在博士生遇到的现实问题挑战中,也有需要博士学位制度安排者们多加关注的。刚刚颁发消息的国家奖学金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6909-646248.html

上一篇:2012-35读者之声
下一篇:给博士生的一堂职场课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