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keshengm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aokeshengming

博文

张冬卉/李一飞/蒋卫团队联合揭示早期胚层发育中线粒体作用机制

已有 2962 次阅读 2022-1-28 08:13 |个人分类:小柯生命|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2022年1月25日,湖北大学张冬卉教授、四川大学李一飞副教授与武汉大学蒋卫教授合作,以共同通讯于Redox Biology在线发表题为“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by TFAM depletion disrupts self-renewal and lineage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PSCs by affecting cell proliferation and YAP response”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延续靶向线粒体mtDNA的转录和复制所必需的核编码基因TFAM,构建内源TFAM敲除,外源TFAM由Dox诱导表达的,线粒体损伤可控的人多能干细胞(hPSC)模型,研究了TFAM缺失导致的线粒体损伤对hPSCs多能性维持和谱系分化的影响。


湖北大学博士生齐炎、硕士生叶一达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生汪如香、于森林、张越、吕静、金雯雯、夏书涛也参与了部分工作。


653.jpg


线粒体是细胞中特殊的半自主细胞器,在承担“能量工厂”重要使命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对细胞的增殖、凋亡和命运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所熟知的,就包括活性氧的产生、钙离子存储、细胞凋亡的调控等等。作为心肌细胞中占比最大的细胞器,线粒体异常与心脏谱系细胞命运决定及先天性心肌病的产生有着密切联系,但线粒体究竟是如何作用于中胚层及心肌谱系的细胞命运决定?线粒体损伤如何影响心肌病的产生?这其中具体的调控机制和病理机制尚不明确。


2018年10月10日,湖北大学张冬卉教授与四川大学李一飞副教授以共同第一作者在Circulation Research发表题为“Mitochondrial Cardiomyopathy Caused by Elevate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Impaired Cardiomyocyte Proliferation”的研究论文,系统阐述了小鼠胚胎、新生及成体发育过程中,线粒体对心肌细胞特化、增殖及成熟的作用;利用AAV介导的小鼠马赛克敲除体系对部分细胞进行线粒体损伤,发现无论在胚胎期还是在新生期,线粒体损伤产生的活性氧会极大削弱小鼠心肌细胞的增殖;而利用活性氧抑制剂可以有效延长小鼠模型中线粒体损伤导致的心脏衰竭治疗窗口期。


但是线粒体在人心肌谱系特化中的作用并不清楚,基于此,张冬卉教授、李一飞副教授与武汉大学蒋卫教授合作,于2022年1月25日,以共同通讯于Redox Biology在线发表新研究论文。该研究延续靶向线粒体mtDNA的转录和复制所必需的核编码基因TFAM,构建内源TFAM敲除,外源TFAM由Dox诱导表达的,线粒体损伤可控的人多能干细胞(hPSC)模型,研究了TFAM缺失导致的线粒体损伤对hPSCs多能性维持和谱系分化的影响。


654.jpg


该研究发现,TFAM缺失导致的线粒体功能下降使hPSCs出现细胞增殖的阻滞进而破坏了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虽然线粒体损伤不影响多能性基因的表达,但它会导致hPSCs谱系分化能力出现严重缺陷。尤其,在中胚层细胞的命运决定中,线粒体功能下降导致的细胞增殖障碍及YAP的入核共同阻碍中胚层谱系分化。这些发现提示我们:线粒体作为能量的供给细胞器,其功能的异常可以通过细胞增殖阻滞和细胞转录调控变化共同作用于细胞命运决定。


755.jpg

文章模式图(图源自Redox Biology


本研究建立了一个可控的线粒体损伤hPSCs模型,证明了TFAM敲除诱导的线粒体损伤通过影响细胞增殖和YAP信号通路,导致hPSCs自我更新及中胚层分化障碍。不仅如此,该损伤模型还可以用于探索其它胚层/谱系特化及各类功能细胞中线粒体的作用。接下来,该研究团队将把目光聚焦于中胚层特化谱系之中的心肌细胞上,探究线粒体损伤对心肌细胞结构及功能的影响,从而挖掘由线粒体损伤导致的心肌病的潜在治疗靶点。


通讯作者介绍

张冬卉,理学博士,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依托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建立一整套从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制备到心肌谱系分化,再到心肌微组织功能评价的先进技术体系,结合基因编辑、微加工及3D打印,在开发新型人源心肌微器官芯片的基础上,关注生理及病理情况下人心肌组织的代谢应激、损伤保护及信号传导。

李一飞,医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波士顿儿童医院心脏中心博士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PI、主治医师。依托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及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致力于儿童心血管发育疾病研究。主要从事线粒体与心脏发育、生物力学与心肌代谢重构、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及胎儿/儿童心血管疾病临床一体化干预方案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蒋卫,理学博士,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实验室的长期兴趣为结合发育生物学和遗传学/表观遗传学的基础研究,应用于多能干细胞分化模型来揭示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关注点是组蛋白修饰、长非编码RNA以及细胞代谢层面的细胞命运决定的分子调控;同时以此获得功能性细胞用于再生医学。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redox.2022.102248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23233-1323023.html

上一篇:《自然—植物》:栾升/兰文智团队合作发现酵母和植物液泡区域化镁离子的分子机制
下一篇:华中科大高尚邦课题组报道胆囊收缩素信号调控本能逃避行为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5: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