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keshengm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aokeshengming

博文

《细胞》: 福建农林大学徐通达/杨贞标合作揭示植物激素生长素胞外新受体

已有 1485 次阅读 2023-11-18 10:59 |个人分类:小柯生命|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北京时间2023年11月17日晚,Cell在线发表了福建农林大学关于植物激素领域的最新研究,该研究解析了细胞膜定位的ABP1/ABLs-TMK共受体感受并传递胞外生长素(extracellular auxin)信号,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


福建农林大学海峡联合研究院徐通达教授和杨贞标教授为该文共同通讯作者,徐通达团队于永强博士和唐文鑫副教授、杨贞标团队林文伟教授和周翔副教授、李围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2.png

生长素是植物中最早发现也是最核心的激素,参与调控植物几乎所有的生长发育过程。植物合成的生长素小分子通过体内的极性运输系统,进行细胞间的传递,最终在特定的组织器官中发挥作用。在此过程中,胞外生长素的含量受到严格的监控,其动态变化诱导细胞产生快速的胞质响应,如Ca2+内流,ROP活性和pH改变等等,最终调控细胞极性建成和分化等生物学过程。半个多世纪以来,植物细胞如何感受并传递胞外生长素信号的分子机制仍然不清楚。

前期研究发现类受体跨膜激酶TMK家族作为生长素信号传递的关键组分,通过磷酸化方式调控下游底物活性,如AHA、IAA32/34、MKK4/5-MPK3/4和TAA1等,介导生长素信号调控植物生长和发育,但生长素如何激活TMK信号通路仍知之甚少。生长素结合蛋白ABP1广泛存在于植物界,是最早发现的具有生长素结合特性的蛋白。生长素促进ABP1与TMK激酶胞外结构域形成细胞膜生长素感知复合体,激活胞内小G蛋白信号途径和超快全局磷酸化反应,调控细胞形态建成和维管组织再生。然而模式植物拟南芥中ABP1没有同源基因,abp1突变体生长发育表型不明显,使得ABP1是否是生长素的受体一直备受争议。相比之下,tmk家族功能缺失导致严重的生长发育,胚胎致死及生长素响应缺陷,充分表明该信号通路的重要性。但是TMK激酶是否及如何直接感受胞外生长素信号仍未得到解析。

为探究是否存在新的生长素结合蛋白(ABPs),协助TMK激酶感知胞外生长素信号,研究者首先构建了拟南芥ABP1生长素结合位点突变形式的ABP1-5转基因植株,表型分析发现其与tmk突变体类似,呈现明显的生长发育和生长素快速响应缺陷,暗示ABP1-5蛋白可能通过对其他ABPs产生显性负效应,参与TMK介导的生长素信号通路。由于ABP1没有同源基因,为了寻找其他的ABPs,研究者通过检索TMK1互作蛋白质组学数据库,鉴定到两个新的ABPs,其与ABP1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偏低,但结构类似,且具有高度保守的生长素结合区域,因而将其命名为ABL1(ABP1-like protein 1)和ABL2。进一步通过生化分析,发现ABL1蛋白定位于质外体,与ABP1类似,生长素能够快速诱导ABL1、ABL2和TMK胞外域的相互作用(1 min)。基于以上结果,研究者提出了科学假设—细胞膜ABLs-TMK蛋白复合体感知并传递胞外生长素信号。

为探索ABLs和ABP1是否存在功能冗余,及是否通过TMK遗传互作,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生长素快速响应,研究者构建了一系列abp1;abls;tmk多重功能缺失突变体和回补材料,表型分析发现:ABL1/2与ABP1的功能具有冗余性,但又有别于ABP1,差异性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ABL1/2与ABP1都通过协同TMK家族,介导生长素的快速响应。通过微量热泳技术(MST)分析显示,与ABP1类似,ABL1和TMK1胞外域都能特异性的结合IAA和NAA等生长素分子。此外,当TMK1胞外域存在的情况下,ABP1和ABL1对生长素的结合能力显著增强,表明了ABP1/ABLs和TMK在结合生长素方面存在协同作用。

1.png

图1 ABP1/ABLs-TMKs共受体感受和传递胞外生长素信号的工作模型图

胞外生长素快速诱导质外体定位的ABP1/ABLs与类受体跨膜激酶TMKs胞外域形成生长素受体复合体,将胞外生长素信号传递到细胞内, 激活后的TMKs通过磷酸化方式调控一系列下游底物活性,最终调控植物细胞形态建成,下胚轴快速伸长,叶片发育,根向重力性和育性等生长发育过程。

该成果为长期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植物细胞如何感受胞外生长素信号提供了分子解释,揭示了细胞膜ABP1/ABLs-TMKs共受体传递生长素信号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是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领域的重要发现,为进一步解析生长素复杂多样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为高产高效农作物分子设计育种及遗传改良提供了潜在的分子靶点。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3.10.017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23233-1410098.html

上一篇:《发育细胞》:郭文俊/臧星星合作发现SOX9-B7x介导的乳腺癌免疫抑制新机制
下一篇:《自然—方法》:清华大学戴琼海/俞立/吴嘉敏合作开发自监督显微图像增强方法,助力细胞生物学新发现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