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妙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uhonghai 手术刀是冰冷的,可是我们可以给患者一颗温暖的心!

博文

明史

已有 2812 次阅读 2010-4-11 20:44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历史, 明朝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了明史,也许是从读了朱东润先生的那部四大传记之一的《张居正大传》开始的吧!作为统治这个庞大疆域的最后一个汉族王朝。明朝的276年确实有很多与其他王朝不同之处。

历朝历代开国皇帝大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而朱元璋却是结结实实的贫农出身,一无本钱二无相貌,但就是这位要过饭当过和尚的贫农却开创了大明260多年的基业。朱棣这位“乱臣贼子”,死后庙号居然敢称明成祖!他的儿子,明第三位皇帝,朱高炽,是一位曾患有小儿麻痹症且有眼疾的残疾人。明光宗朱常洛,万历皇帝的儿子,上任仅29天就死去,留下了明三大疑案之一的“红丸案”。同样明朝的政治制度也有很多非常之处。明太祖废除了宰相,朱棣实行了内阁制度。明朝实行两京制度,即存在北京和南京两大政治中心。明代的南京同北京一样保存了六部、都察院、通政司等机构,这与北京的“配置”完全一样。不过南京的这些机构大多是没有实权的赋闲人员组成。明朝的文官集团及言官集团的厉害也是和其他王朝有的一拼的!

在这些之中最有意思的莫过于言官和文官集团的实力。他自明开国到灭亡始终是一股重要的力量,左右着明的政局变化。文官力量的崛起主要原因在于明科举制度的加大,科举制度是平民百姓走向仕途的重要途径。明科举制度的录取人数比以往都多,他们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后终于可以为朝廷效力,在朝堂上就形成了一股无形的力量。

文官制度的产生与废除丞相制度有很大关系,当年朱元璋因胡惟庸案把丞相制度废除,自己则废寝忘食的工作总怕大权旁落。当时虽有内阁但是阁员的品级只有五品上下,到了洪熙年间朱高炽把阁员来了个兼职使得他们的权利急剧扩大。使得大权逐渐的落到了内阁手中,各院基本上全部来自进士出身的翰林,以后形成了非翰林不能为大学士的传统,由此文官集团产生了。

与文官集团的产生密切相关的就是宦官集团的产生。明朝宦官力量的兴起和文官集团的形成几乎是同步的。当皇帝感到文官集团的威胁后他们就会寻找人来巩固自己的势力!最后他们选择了宦官。一提到宦官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不学无术、祸国殃民。虽然明朝的宦官并不是历朝最厉害的,但是明朝的宦官尤其是高级别的却是最有文化有知识的。这主要得力于朱瞻基他在大内设立学校供宦官读书。明代的宦官最高级别的有司礼监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明代司礼监秉笔太监就是负责批红的!可见没有文化又不识字是不可能到达太监的最高位的!明万历年间的冯保还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明朝的宦官专权并没有达到唐代的那种地步,大权仍然掌握在皇帝手中,杀太监也易如反掌!英宗时的王振、武宗时的刘瑾、嘉宗时的魏忠贤都被皇帝喀嚓了!

再就是言官,一提起言官我们就会想到冒死直谏的大臣想到为国家为人民而耿直向皇帝提建议的人。而明朝的谏官却比他们差远了,明代的政治有很大的相互制衡性。明朝的谏官除了御史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机构即六科给事中。从名字就可以看出他们是分别监督六部的。言官的品级虽然不高但是他们谁都敢参上到首辅下道普通官员,他们的谏言有很多事没事找事!言官也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隆庆年间高拱对付内阁其他阁员就是用的言官的嘴!说死你!!

刚说到明朝的政治有很大的相互制衡性,明朝与其他一样设有六部六部中以吏部和刑部的地位最高,以六部制约内阁同时还设有都察院御史制约六部,以六科给事中制约都察院。明朝的监察制度可以说是一绝。同时明朝也把特务制度发展到了极限,锦衣卫、东西厂。在当时都是说起来让人为之变色的地方。

再来说说明朝的几个当家人,明朝的这几个皇帝留给大家印象的也就是放牛的朱元璋、造反的朱棣、上吊的朱由检。明朝真正有作为的皇帝寥寥无几。像著名的万历皇帝整整20年不上朝,这也许是明朝灭亡的序曲,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一书也许正是展示的这个时期的历史。还有就是就誉为“亘古第一顽主”的朱厚照,那绝对是玩的没边了,最后也把自己的命玩丢了。和宋徽宗一样,明朝也出了为奇人皇帝,不过他的拿手活不是画画而是做木匠活。那是相当的牛。魏忠贤就是在这个时候把奏章拿给他老人家看,结果皇帝很不耐烦的说:你看着办就行了。明朝的皇帝虽然混蛋居多,可是仍然国祚长运,主要原因还是上面的说的文官的力量。他们从小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为的就是能够报效国家。

读明史资料的来源主要是《明史》,明史的编撰经历了清初的几朝最后由张廷玉成稿,故又称张廷玉《明史》。再一个官方的资料就是《明实录》,它记录了明代历朝皇帝的生活起居。同时还有明代知识分子的笔记资料。但是读史的过程中应该明辨是非仔细琢磨史料的记载是否真实。在封建时代的史书修订有很大的局限性,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是后朝为前朝修史,所以总有阶级的局限性。但是总体还是比较客观的。这也是读史的意义所在,我们并不是读流水账而是将自己置身于历史之中,深入分析史书的记载。这也就是所说的:读史可以明智。



https://m.sciencenet.cn/blog-388817-311068.html

上一篇:怀念我的爷爷
下一篇:我为什么选择了医生(1)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17: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