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时代的呼唤:科学研究的职业化(3)

已有 5262 次阅读 2012-11-18 11:4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时代,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的根本动力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因而,现代社会的高度组织化必定是使科学研究工作职业化。

       这种职业化的突出表现形式就是学科划分。学科越分越细,职业也就越来越多。

       在这种模式使用了上百年的历史后,科学与技术的界限在职业化的分类模式中也就逐步的消失了。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极端的观点:一个是把科学与技术加以区分,认为科学是纯粹思想性的,而技术则为它的应用。把研究工作分类成:基础科学研究,应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就是源于这种观点。

       另一类观点是不加区分,认为技术上的进步源于对科学原理的深度理解或拓展性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无法把二者分开,他们是统一的。基于这种观点,把研究工作分类成: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等等,形成一种按职业类别分类的体系。

 

       目前实际上的情况是:对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科学研究也加以职业化分类。

       正如《未来的冲击》一书作者所指出的,这种过度细化的职业化分类将割裂科学研究与技术研究工作的内在的联系,也使得学科间形成各式各样的壁垒,从而使得科学研究成为少数人的专利。其后果就是:大众对科学越来越感到神秘,也就与之越远离,科学研究工作越来越缺乏对大众的吸引力,并最终导致社会对科学研究工作的漠然置之。

       我国虽然在科学研究上建树不多,但是,这种后果在我国的表现则非常的明显和突出。

       《未来的冲击》一书作者所指出的另一点是,与过度的职业化(学科分枝化)相对抗的是科学体内部会自动形成的统一化趋势。这种统一化的方向力图打破学科分类带来的壁垒,而是从内在的联系上提纯出抽象的内涵,而加以研究和汇聚成一个“统一场”式的理论作为科学部分,而把具体的分枝降格为应用案例。

       这种对统一性的追求受到各个学科头面人物的反对。在大的方面,人们把爱因斯坦对统一场论的追求失败作为案例;在小的方面,各自强调学科的特点差异巨大,认为这是绝无可能的。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搞大统一化方向的研究工作是不被看好的,人们对这类研究工作充满了冷嘲热讽,其论文基本上是不等大雅之堂的。

       但是,科学界对小的统一化方向的研究工作则被迫加以支持,但是,这种支持的功利性是非常突出的:它能产生新的学科分枝,美其名曰:交叉科学。

       科学界一方面使用“万能科学家”这个贬义术语来反对统一性方向的研究工作,一方面为了职业化的需求,又在搞小的统一化。这是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

       因此,正如《未来的冲击》一书作者所指出的:与过度的职业化(学科分枝化)相对抗的是科学体内部会自动形成的统一化趋势。

 

       我国科学界对大统一方向的研究工作几乎没有能力顾及。一方面是出于历史上的传统性传承不足,另一方面是人们相对来说对抽象研究工作有一种本能的抵制。

       作为现代工业重要基础的连续介质力学的命运多少可以作为一个案例。在以Truesdell, Noll, 等人提出建立一个理性力学体系以把经典的弹塑性力学,热力学,电磁场论,流变,材料破坏性演化,多尺度,等等,在连续介质概念下加以统一时,几乎所有相关的学科都采取了抵触的态度。而来源于物理学界、数学界、和理论力学界的综合压力,和来源于工程力学界的反对抽象化的抗力一起发生作用,最终的是几乎使该方向的研究工作被清除出局。

      

       科学研究职业化导致出现学科间空白点增多的现象是很多人热衷于发现的。在我国尤其如此。但是,添补这种空白点的办法,建立交叉学科则是令人不那么信服的。因为,它们缺乏科学的本质:抽象的统一性。

       如果把这类科学研究工作作为群体的主流方式,则这个群体将越来越远离科学的本体:抽象化;而越来越接近技术的本体:具体化(实物化)。

       具体化(实物化)在计算机的支持下几乎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一统天下。将来也将持续非常长的时间。

 

       统一化研究工作的难点还在于:开展这类研究工作的起点很高,人才难于培养。而出成果的时间大大滞后,被戏称为老年人搞的研究。事实也的确如此。

 

       我国科学界作为一个追赶性的群体,缺乏耐心。恨不得三两下就赶上国际水平。要么就是满世界找天才,最好是在5岁的时侯就被发现,从而造出一个天才。科学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有其自身的人才成长规律。我们无法制造规律。因而,这类努力的失败是必然结果。

 

       宏观上说,科学研究职业化一定会导致研究工作效率低下。科学研究职业化也一定会形成官僚机构,从而是研究体内部的矛盾激化。马克思(《资本论》)对此的论断是:科学研究职业化一定会导致科学研究的异化,从而阻碍科学进步。

       如果我们看现实是采用一种平静的态度,则这个现象我们已经领教了。

       马克思(《资本论》)的另一个论断:一旦出现某种巨大的工业需求,它能比上百所大学(研究机构)[当时的一百所应对应于现代的几千所] 更快的推动科学的进步。

       如果我们接受这个结论,那么一个理所当然的推论是: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我国的工业化转型,作为一种巨大的社会需求,将无可阻挡的成为推动我国科学进步的动力。

       从这个角度来进行的科学研究是顺应时代的。而那种以国外如何如何为视角的模仿式研究只不过是应归类为技术性的。

      

我国的大目标,建成现代化、创新型国家,这个时代在呼唤:去发现有关的科学课题,解决它。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419-633656.html

上一篇:时代的呼唤:局部与全局的动力(2)
下一篇:时代的呼唤:先开枪后瞄准方法的流行(4)

3 陈楷翰 曹聪 朱桂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