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产业化前期的人才谁来养? 精选

已有 4347 次阅读 2016-6-13 17:5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21世纪的新技术产业化有其自身的特点,就是产业化前期的人才投入和经费投入巨大,以及持续时间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实现新技术的产业化以前,虽然就国家尺度看是成功的实现了产业化,但是就此期间的众多研发人才和相关投资者(如公司)而言,大多数都是失败的。

       20世纪所反映出的历史而言,在产业化进程中,某个时期的成功者完全可能是下一个阶段的失败者,反之也然。

作为新产业服务端的广义消费者而言,产业化的进程表现为盈利;而在产业前端的一线生产者而言,则面临强大的竞争,在大浪淘沙的背景下,多数早期的参与者基本上是以失败收场。

产业化前期阶段的竞争是残酷而激烈的。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高风献。

       而在某个阶段的成功者往往是基于对某个技术环节的突破(吸取前期失败者的经验教训)来实现暂时性的盈利,而能否保持盈利就取决于后期的研发投入以及技术路线的正确性。

       技术路线的正确性如何判决呢?这就取决于决策者群体在基础科学理论方面的素养和对技术进展时序的判断正确与否。这需要有压倒群众意见的眼光和充分的理论(理性)论证能力,以获得他人的支持。从而,高新产业技术开发(产业化)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际决策层的基础科学水平。

       以我国的晶体管及集成电路产业为例。在早期,生产和研发单个的晶体管还是有成功之处的,但是,这种成功的基础是技术上的模仿。对其中的基础科学理论问题基本上没有多少了解和把握,这样,大多数的晶体管厂本身没有独立开发后续晶体管的能力,也没有独立完善产品提高性能和质量的能力,从而只能在生产若干年后成为失败者(老产品没市场,新产品生产不了)。在计划经济时代,由外部输入技术和设备,上新产品的生产线。从而,维持此类生产厂的生存。在改革开放后,此类模式的产业只能面对破产或解散重组的命运。

       由于此类晶体管厂本身没有技术进步的能力,从而在出现集成电路后,其命运也就定了。因为把此类工厂改变为集成电路生产厂的各种困难,集成电路厂一般的是新建厂。从而,在集成电路由小规模升级为大规模集成电路时,此类工厂的命运也就决定了。

       就技术上看,早期的晶体管主要是PN结的烧制,可以采用大的封装。从而技术难度相对较小,学科人才单一化问题并不突出。但是,进入小规模集成电路后,基板的力学问题(变形与断裂),电路的零线布局问题(电磁场理论),微观尺度的PN结烧制(热力学,固体物理,化学)以及集成电阻、集成电容的制作问题(一般电性材料性能及制造),电路刻制(激光技术)等等,就一古脑的上升为重要的技术问题。

       显然,原有的晶体管厂根本无力应对此类问题,而原有的单晶体管研发队伍也无力应对此类问题。尽管可以借助于国家力量而在模仿的基础上集中相当的各类人才经由技术攻关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模仿,但是,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实现中规模集成电路的模仿。更没有能力上升为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发群体。

       这是因为,每一次的攻关队伍的组建都是以被模仿集成块的具体情况而确定的,属于应对型的选择。而没有出于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来组建研发队伍。换句话说,出于模仿的需要来组建队伍的原则和出于独立研发的需要来组建队伍的原则是有巨大差别的。

       1990年前后,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的出现就基本上淘汰了我国的晶体管工业和集成电路工业。30年后的今天,我国希望发展自身的集成电路工业,这时,就不得不面对基本的问题:人才何在?一方面是研发队伍所需的各类基础科学人才,一方面是从事过集成电路产业的工程人才和相关的设备制造业。

       对于一个产业而言,在某个技术环节上出高水平论文,或是出现若干专家是常见现象,但是,一旦是要产业化,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原有的技术研发队伍和制造业(产业)的人才状况。如果没有,那就只能是白手起家。对现代工业而言,白手起家的难度是几乎不可想象的。

       所以,对大多数产业,面对的问题是:在某项产品(升级换代类)出现以前,是否早早的就花10年甚至于是更长时间养一批科技队伍?养一批什么样的队伍?如何养?这类事关产业命运的问题实质上几乎没有多少企业会重视,高校、科研机构对此也并不如何重视。因为,不仅是当前没有业绩性产出,在未来是否有业绩性产出也是完全不确定的。

       今天的新闻是集成电路人才,前半年的新闻是化学后续乏人,在往前是热处理工业(含锻轧业)高端人才,等等。往后呢?就我个人的观察来看,几乎所有的重要产业(传统产业)都将面对此类问题:没有养产业化前期的人才。

       20世纪以引进成套装备(厂)为主的时期,人才是招之即来,来则能战(经简单培训)。但是,在21世纪,各类人才倒是招之即来,但是,时代背景不同了,来不能战(既不能自己培训,别人也不帮你培训)。

       因此,寻求来则能战的科技队伍就成为当代产业的难题。这就出现了本博文所提的基本问题:产业化前期的人才谁来养?

       不养一个闲人曾经是各企业的响亮口号。解散科技处曾经是各企业精简管理层的基本措施。用副总经理(厂长)代替总工早就是各行业的惯例。不出论文就滚旦也执行了很长时间了。我们在面对产业升级换代的大潮时,才深刻的认识到,我们缺乏相关的人才储备。而再往深里探讨,就归结为缺乏基础科学人才。

       各行各业会如何应对这个局面呢?学界又会如何应对此类社会需求呢?

       不定的因素多如牛毛。一片混沌。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419-984363.html

上一篇:科学技术是社会稳定的基本要素
下一篇:在自然科学中如何理解实验(实践)标准

17 周浩 陈楷翰 陈南晖 黄永义 黄仁勇 徐旭东 叶建军 代恒伟 徐勇刚 赵凤光 金拓 武夷山 张骥 陈冬生 parrotparrot ghzhou5676 xliangg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6: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