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防霉剂变身重磅新药 精选

已有 7393 次阅读 2014-2-12 13:32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看到王守业老师介绍2013年美国FDA新批准的新药中,有一个治疗多发性硬化的Tecfidera(通用名:富马酸二甲酯),因为我10年前曾经参与加拿大一项用四环素治疗该疾病的课题,对这一疾病有所了解,因此就特别关注了一下这个药,没有想到的是,这个药物竟然是许多年前早就被开发出来的一个抗真菌药,而真正使用最广泛的是作为皮革的防腐剂,而且就这个东西曾经因为可以引起皮肤过敏而成为国际商业活动的焦点,曾经有中国的皮鞋因为这个东西过多而遭受欧洲的打压。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所谓自身免疫性疾病,就是免疫系统攻击自身所导致的疾病,因为攻击的细胞类型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疾病,例如攻击皮肤细胞的银屑病,攻击骨关节可以导致类风湿关节炎,几乎一切组织都有可能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攻击的细胞重要地位也影响了疾病的严重程度。而多发性硬化这个疾病的特点是免疫系统攻击了形成髓鞘的少突胶质细胞,髓鞘的作用非常重要,神经系统之间需要进行通讯联系,可以通过很成的类似电线一样的神经纤维传递电信号,这种神经纤维主要是由神经细胞来源的轴突和包裹这些突起的轴突髓鞘组成,髓鞘的主要功能可以理解为电线的绝缘油,更形象的作用可能是变压器,能极大地提高神经电活动的传递速度。无论是绝缘还是变压,如果这些形成髓鞘的细胞受到免疫系统的攻击,就会发生神经纤维脱髓鞘样变化,这对大脑和脊髓来说是致命性的危害。而且这种疾病的发病规律呈现部位不稳定性,反复发作的特点。而且发生的年龄一般是中年人,具有非常大的危害性。这种病在日照时间比较少的地区必将常见,所以在加拿大一直受到必将大的重视。

治疗多发性硬化的药物已经有一些如激素和干扰素等,但效果仍不够理想,而且具有副作用。现在美国FDA批准这个简单小分子为治疗该疾病的药物,当然是好消息。另外,由于炎症反应是这一疾病的关键过程,也是其他多种疾病的共同通路,因此相信这个药物的其他疾病应用的探索,也会成为众多学者和药物企业关心的内容。

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这个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仍没有十分清楚,可能是作用在一种氧化还原系统关键分子Nrf2上,这个分子确实最近几年的热点分子,因为它是决定我们身体内抗氧化系统的总司令,例如谷胱甘肽合成酶和许多抗氧化酶SOD的基因表达。许多对都知道,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其实主要原因是体育锻炼引起适度的氧化应激,随后启动了这个体系。西兰花是抗癌症食品,原因是这类蔬菜中含有一种天然成分为萝卜硫素,这是Nrf2最强烈的天然激动剂,另外生姜中的姜黄素也有这个作用。如果富马酸二甲酯确实启动了Nrf2系统,那么更多氧化应激相关疾病都可以作为这个药物治疗的可能目标,也必然会成为大量制造跟风论文新途径。

以下为王老师回复的信息

Tecfidera(通用名:富马酸二甲酯)

虽然确切的分子机制还不是很清楚,甚至很难想象这么简单的分子结构能起多大作用,但有证据表明Tecfidera能够抑制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活性,激活体内已知的具有防止神经细胞损伤和出现炎症的Nrf2-ARE 抗氧化信号通道,抵抗活性氧对细胞的损害。在一项为期两年的安慰剂对照研究试验中,Tecfidera明显降低多发性硬化症复发患者的比例(49%,使年化复发率降低53%,使12周明确残疾进展减少38%。在今年327日,Tecfidera已被美国FDA批准,成为复发型多发性硬化症(MS)的一线口服治疗药物,也是超过100亿美元多发性硬化症医药市场诺华的芬戈莫德以及赛诺菲的特立氟胺的强劲竞争对手“

博主回复(2014-2-12 07:52):这个药就是DMF, 分子量只有144,是去年批准的新药中结构最简单、分子量最小的。其详细介绍可参见:http://en.wikipedia.org/wiki/Dimethyl_fumarate

该药的获批是典型的老药新用,老药新用(drug repositioning)现在据说是药物研发的新的热门领域,这种模式大大降低了新药开发的成本和风险。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174-766818.html

上一篇:科学研究模式新浪潮
下一篇:科学家真懂统计学吗?

24 吕洪波 秦逸人 梁洪泽 贺乐 郑永军 赵凤光 冷永刚 唐小卿 肖振亚 薛宇 田云川 赵征 王守业 李土荣 张云扬 刘敏 ddsers biofans zzjtcm rosejump yunmu zhangling hangzhou hmao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5: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