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3-IBM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aoqiao1980 努力揭开更多原子核的秘密

博文

论道(2):本原之争

已有 3498 次阅读 2008-8-28 12:03 |个人分类:我思故我在|关键词:学者

对于世界的本原的认识,包括两个层次,一方面是我们自己的感觉、知觉和认识,一方面是对认识的逻辑的和意境的从新审视。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来自于我们的认识的,并且由此我们给出了超出自身的对于世界普适本性的认识。这方面的认知就是本体论的内容,即我们的世界究竟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限定在认识之内的,在近代科学为发生之前,基本是都是这一类的。这方面的学说有很多,这里我就不多说了。这一类也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就是以认识为根本的,一般称为唯心论,确信宇宙是某种意志的体现。即使今天,很多人依然是这样认为的,包括很多科学家。一部分能够反省到认识的普适性,但是没有近代科学的知识,所以这样的认识难以看到根本,一般称为朴素的唯物论。另一方面,是在近代科学诞生以后,尤其是在机械观的影响和当代科学的认知,使我们认识到认识是人类自身的行为,世界是自在的,逐渐诞生和发展了彻底的唯物论,马克思的哲学理念是这方面的代表。恩格斯认为哲学之争的根本就是唯物与唯心之争,即物质与意识谁是第一性的。这样的问题在近代哲学中几乎是不言自明的,西方的哲学几乎抛弃了这样的不争自明的前提,讨论了许多其他的问题。马克思坚持了这样的前提,但很多问题实际上更加复杂。

世界的本原之争就是认识的内外之争。对于物质的认识和对于意识的认识都具有基本的原则性的意义,任何的偏差都将导致错误的理解和行为。物质和意识之分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根本,任何被我们认知的东西都将划分为物质的属性或意识的属性,超出这两者的或者没有区分出来的都将导致神秘的结论。所以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关系,任何哲学体现都是建立在这样的关系之上的。

由于这是个基本的哲学前提,并且来自于我们的认识,所以这样的前提本身也往往包含着基本的悖论。比如说,马克思从对科学的理解(马克思是少有的对那个时代的科学理论都有很好认识的人),从新审视了形而上学的唯物论,给出了一个基本的结论:我们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是所有客观实在的总称。后来列宁给了一个很鲜明的说法,“这个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都没有。”但是这样的话是有问题的,运动本身涉及到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含义,但是客观实在是定义在现在的基础之上的,过去没有客观实在性,未来也没有。这有些难以理解。因此这样的前提有他的进步意义,也有它的不足。进步的意义在于这几乎是今天对于世界本原的最好的阐述,另一方面它依然没有对世界的本质进行全面的理解。我想这可能是谁也绕不过去的吧。

老子在阐述他的“道”的理念的时候,虽然已经分出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区别,但是毕竟没有近代科学的辅证,所以他的哲学是不足的,但是在那样一个年代能够感悟出认识之外的存在,而且给予精辟的论证和阐述,实在让人惊叹啊。所以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第一人是不为过的。但是因为这样的不足,我们也难以说老子的“道”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虽然他更偏向物质的那个方面。但是老子对于“道”的阐述也远远丰富于物质的说法,成为老子哲学和人类哲学史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只是从唯物还是唯心的简单理解上是不足以体现“道”的意义的,而必须坚持认识的内外的角度才是最好的理解途径。

在前一节,讲到老子开始向尹喜阐述他的“道”。老子已经认识到认识的内外之分了,所以他把他的“道”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是道,主要以认识之外为主线辅以认识之内,毕竟认识之外是从认识之内来看的,一部分是德,主要是认识之内的,讲如何从道的角度来认知和行为。

于是老子这样说:“我们能够感知到的世界,大的方面有天和地,小的方面称为万物。这些都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会一直就有下去的。因此对于‘无’和‘有’的理解是我们理解天地万物的根本。并且通过‘无’,我们才能感悟到道的玄妙,通过‘有’,我们才能反观道的存在啊。无和有,你从道的角度看是没有区别的,但是从天地万物的角度看却是不同的,因此可都叫做玄啊。无和有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理解大道之妙的门径啊。”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701-36508.html

上一篇:论道(1):述而不作
下一篇:论道(3):道和辩证

2 柏舟 张星元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2: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