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学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余孟孟的博客 关注生命成长,传播人间知识,启迪教育智慧。

博文

社会心理:更左,抑或更右 精选

已有 4426 次阅读 2008-8-22 00:06 |个人分类:宁静志远|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心理学, 往事

余孟孟

一、新小马过河

       小马赶路,忽见一河挡住去路。小马只得停下来。它四处张望,不敢贸然过河。不多时,一小鼠跑来问其故,然后以极其肯定且崇敬的口气答曰:“您只管过河吧!像您如此高大伟岸的身躯如同大山一般,河水最多到您膝盖。这水能淹没的只是我们这些微小的身躯”。 小马听后大喜,正要过河,却被一头大象拦住:“干什么?你不要命了!这河,我过没问题,像你这么个小不点就如同一片树叶,这一下去,还不立马给淹没了”。
      小马过也不是,不过也不是,正在焦急地踱着步,一匹老马过来说:“试试吧”! 小马终于下水了。还好,这水况既不像小鼠说的那样浅,也不像大象说的那样深,只是刚刚漫过小马的下半身。

二、孟子的故事

甲篇:孟子的年龄
     打发火车上漫长无聊的时间,确是一件令人伤脑筋的事。这日晚,一列火车奔驰在兰新铁路上。看着窗外渐浓渐沉的夜色,再瞧瞧车内欲睡欲醉的众相,孟子觉着无趣,便拿起一本地图册看起来。也许是地域和时间的缘故,这列车上的人并不算多。
      孟子的座位是双人的,此刻他的旁边就一直空着。看看身旁,使孟子感到欣慰的是,这次乘车可以多多伸展几下筋骨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小女孩来到孟子身旁,也凑近了看起孟子手中的地图来。很自然他,孟子和小女孩攀谈起来,两人互通姓 名,互讲游历,俨然多年不见之老友。当问及年龄时,小女孩让孟子猜,孟子猜小女孩有8岁(请注意:孟子把小女孩的年龄说小了。这也是一个重点。),她摇头说:“我都10岁了”。类似的事情又发生了。当小女孩凭其父亲的年龄和相貌猜出孟子有34岁时,孟子很迷惑,心里在感叹:小姑娘啊,我看起来真有那么苍老,那么成熟吗!我不是比你爸小10岁,而是20岁啊。
     然而,截然相反的事情却就发生在第二天。
     列车到达目的地时,已是朝阳初现了。当孟子站在一所高中校园里,拿着手机发短信时,也许是看到孟子身边的旅行包,一位年纪约四十出头的女士(后来知道她是位高三英文老师),过来询问:“请问你是新来的吧?”不等孟子回答,这位热心人便接着说道:“如果是新来的同学就去东边那幢新楼,如果是新来的老师,那就去西边那座红楼吧”!
      事情就是这样发生的。孟子后来苦笑:怎么经过一夜的劳顿,我反而年轻了?我有那么年轻,那么稚嫩吗?经过一番反思,孟子认为,关于自己的年龄,幼者会看老,而长者会看小。这差不多应是一种人类社会心理规律吧。

乙篇:孟子回乡
        孟子生长于一个中国传统的乡下农村。这种村子,用费孝通先生的话说就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一个乡土社会。”因此,虽然自高中起,孟子就在外地(外乡、外市、外省)求学,至今已有近十年的光景,但他一回乡,还是有很多人能认识他的。
      这次到家是下午5点左右。从村子里经过,孟子免不了要一路上和认识的行人以及坐在自家门口乘凉聊天却紧挨大路的父老打招呼。
      见儿子回来,父母都很高兴。大约6点多,在自己床上休息的孟子听见两个妹妹回来了,说了几句学校的事,小妹突然高声问:“妈,你怎么不说呢”?只听见母亲说:“说什么呢”?“说我哥回来了啊!”小妹的声音更高了。却听见二妹在笑。然后,孟子走出房间。两个妹妹更高兴了,特别是小妹。她眉飞色舞地说:“哥,你知道吗?从咱们那中学到咱家,就这么点路,竟有6个人跟我们说:你哥回来了。我心里数的很清楚,如果咱妈再说一遍,那就有7个人说了”。然后,大家就一起说笑。
    后来,孟子思考,村里那么多人自愿且热情地做孟子的信使,那是他们高看孟子了,认为孟子在大城市念大学,读研究生,是个人物,那么,他的回乡便自然应是一件值得大肆宣讲的事情。然而,母亲对这件事却有另一种认识:不管自己的儿子跑的多么远,不管他长的多么大,也不管他是否有名,他在她眼里就只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孩子回到父母身边,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所以,孟子的回乡,在母亲眼里就是一件自然且平常的事,根本没什么值得可说的。

丙篇:不同的孟子
       孟子是个乡土气和书卷气都很浓的年轻人。
       通过留言,短信,邮件,言谈等多种渠道,孟子发现,他的同学中大部分人都对他有这样的评价:“你是天生的大家风范”,“你是我们的掌门人”,“你是为学术而生的”,“你的前途一片光明”等等。很明显,这些都是同学良好的祝愿。如果皮格马利翁效应应验在孟子身上,那他可得好好感谢他的那些好同学了。但他们的确是把孟子看高了,也学孟子真在某一方面比其他同学好一点点,但在大家眼里,这便好出很多了。
     然而,相反的事情又发生了。在导师眼里孟子却并不是这样的人。
      在餐桌上,导师对孟子说:“你可真是个陕西楞娃,光知道照顾别人吃,自己还饿着肚子。还不快吃”!
      孟子请教导师一个问题,导师说:“这个问题嘛,楼上的陈老师是很有经验的。你去找他,我给他打个电话,他就住在.......得了,你这孩子胆小的很,还是我带你去,走吧!”
     一次,孟子要去中学试讲一节课。导师破费心机的为他找了两三位中学老师,让他一一拜访,去请教经验。先不谈孟子讲课的能力到底如何,起码在大学同学夸张的语气里,他是有几分讲课天赋的。
      总之,在同学眼里,孟子可能被看高了一些;在导师眼里,孟子可能又被看低了一些。然而,他是值得庆幸的,这两者都不是什么坏事。

三、理论提升


       人虽成长于社会,但对他事他物他人的认识和评价却往往囿于自身的眼光和自身这个参照物。
       面对强者时,人往往会把强者看的更强,面对弱者时,人往往又会把弱者看的更弱。
       也许他就比你大一点,你却以为他比你老很多;
       也许他就比你优秀一点,你却以为他难以企及。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121-35696.html

上一篇:人的划分
下一篇:从“洪水时代”到“地震时代”

4 武夷山 李飞 杨玲 陈绥阳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2: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