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山守望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ndyco 麓山脚下 千年学府 一文物保护建筑内 一科技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博文

2003年度中国科技新闻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已有 4262 次阅读 2010-5-1 15:51 |个人分类:传媒交流|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文献综述, 2003, 科技新闻与科技传播

                   ——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3年相关文献的内容分析

朱登科

一、研究目的

在党和国家“科教兴国”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思想的指引下,科技对国家和公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刻,科技传播则相应地在其中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调查,公众科学素养的主要知识来源是大众传媒。因此,对大众传媒科技传播研究状况的关注和研究也就显得愈发重要。

笔者注意到对新闻学、传播学的研究综述几乎每年都有,如国内知名学者陈力丹等,可谓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但对于科技新闻传播这一相对较窄的研究领域,则少有学者问津。实际上,近些年来,科技新闻传播研究己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的重要领域,并陆续出版发表了一批研究论文和著作。但是,仍少有研究者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述评。

本研究欲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3年有关科技新闻传播研究论文进行内容分析,考察2003年中国大陆科技新闻传播研究的发展状况,揭示其主要特征和基本规律,以期为后来的科技新闻传播研究和实践提供佐证与参考。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到的有关科技新闻传播的文献进行内容分析,检索分析资料的时间为2003全年。

本研究先以关键词模糊匹配检索的方法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初级检索窗口中得到2003年有关科技新闻传播的全部文献目录,共1161篇文章(其中用“科技传播”关键词检索出167篇,“科学传播”检索出248篇,“科技新闻”检索出432篇,“科学新闻”检索出314篇),然后根据内容和体裁两个方面人工确定属于科技新闻传播研究的文献。最终筛选出符合要求文献共84篇。

从内容来看,严格限定为与科技新闻传播有关,并侧重于理论研究、业务探讨类。从体裁来看,剔除“通知”、“会议信息”等非研究性文章。由于传播学的边缘学科特性,本文对“有关科技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论文”的选取和评判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对其进行界定就是一个复杂的梳理;其次,按照基准进行取舍又是一个艰难的精确和净化的过程,另外由于本人能力水平的有限而导致研究对象的代表性有一定的偏差是在所难免的。

本研究的分析单元为“篇”,并根据内容分析法有关要求建立相关变量。

具体变量分为:①作者类别;②发表刊物;③涉及行业;④研究类别。

作者类别分为:①业界(新闻传播业务界);②学界(新闻传播或相关的教育或研究界);③科技界;④其他(含不详等)

发表刊物分为:①业务期刊;②学术期刊;③行业期刊;④其它

涉及的行业有:①三农行业;②生命医学;②军事国防;④企业产业;⑤其它。

文章议题与内容,即研究类别,目前似乎还没有比较规范的指标与分类范式可直接运用。本研究基于科技新闻传播专著的有关观点,根据社会研究方法中关于内容分析的基本理论和规范,参阅所见到的为数甚少的关于科技新闻传播内容分析的文献,以及有关传播研究的内容分析文献,确定议题内容的主要测量指标是:①国外科技传播研究②军事科技传播研究③科技传播出版研究④科技传播发展研究⑤科技传播价值或效果研究⑥科技传播理论研究⑦科技传播历史研究⑧科技传播专业人才培养⑨科普研究⑩农业科技传播研究⑾业务(采写编)探讨⑿医学科技传播研究。

本研究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统计。

 

三、数据分析

1.作者类别统计

作者类别分布中,来自学界最多,约占42.9%,其次是业界,约占32%,两者合起约占75%,而来自科技界明显偏少,不足12%。详见表一。(注:同篇文章多位作者署名的,只按第一作者统计)

表一:作者类别分布表

作者类别

业界

学界

科技界

其他(含不详等)

合计

总数

27

36

10

11

84

比例

32%

42.9%

11.9%

13%

100%

 

2.发表刊物统计

44%的论文发表在学术期刊上,其次是发表在行业期刊上,约占35.7%。而发表在业务期刊则仅占8.3%。详见表二。

 

表二:发表刊物分布表

刊物类别

业务期刊

学术期刊

行业期刊

其它等

合计

发表篇数

7

37

30

10

84

比例

8.3%

44%

35.7%

11.9%

100%

 

3.涉及行业统计

大多数论文没有涉及具体行业(约占61.9%),笔者能够判断出来的情况大致如下:涉及企业产业的文献最多,约占22.6%;其次是三农行业,为11.9%;而涉及到生命医学的最少,仅为1.2%。详见表三。

表三:涉及行业分布表

行业类别

三农行业

生命医学

军事国防

企业产业

其它

合计

数量

10

1

2

19

52

84

比例

11.9%

1.2%

2.4%

22.6%

61.9%

100%

 

4.研究类别统计

    再来看这些文献的研究类别分布。最多的是纯理论研究方面的,约占32%;其次是业务探讨方面的,约占28.6%;最少则为医学科技传播研究与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仅占1.2%。详见表四。

表四:研究类别分布表

研究类别

国外科技传播研究

军事科技传播研究

科技传播出版研究

科技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

科技传播价值或效果研究

科技传播理论研究

总数

数量

2

2

5

1

8

27

84

 

      

  100%

比例

2.4%

2.4%

5.9%

1.2%

9.5%

32%

研究类别

科技传播历史研究

科技传播专业人才培养

科普研究

农业科技传播研究

业务探讨(采写编等)

医学科技传播研究

数量

2

3

2

7

24

1

比例

2.4%

3.6%

2.4%

8.3%

28.6%

1.2%

四、研究结论

()基本结论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结合文献内容,2003年中国大陆科技新闻传播研究的发展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特点:

特点之一:科技新闻传播研究以重大社会突发事件为研究热点

主题集中在由SARS报道等突发性敏感事件引发的关于科技新闻传播的传媒影响与传播实施研究。研究的重点以媒介与传播为主,包括传媒作用、传媒影响、传媒素养、传播环境、传播效果等多个方位。SARS报道突现出科学的严谨性与新闻的显著性的张力,引出了公众的知情权与日俱增媒体的传播权的张力,以及科技新闻传播的“轰动性”与科学性、导向性等科技新闻传播“规范”的思考[1]

特点之二:科技传播研究尝试关注相关企业产业,为农业、工业等行业服务倾向明显

关于这个特点,从许多文献可以反映。如钟贤、杨进(2003)认为,科技下乡活动的传播受众是农民,因此应当结合农民群体接受知识的特点,通过系统深入的调查,掌握实际情况,充分准备,运用科学准确、生动朴实的语言符号和恰当运用非语言符号等传播学知识,将使科技传播达到理想的效果[2]

杨瑞珍、陈印军、尹昌斌(2003)等结合我国加入WTO的大背景,探讨在WTO框架下如何加强西部农村科技传播与普及体系建设,分析了入世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应对建议,这类研究对推动西部地区农业科技进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确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可谓意义重大[3]

特点之三:研究者学科背景与研究话语多元化

从研究者的理论学科背景来看,主要集中在新闻学、传播学、科学哲学等三大学科领域,另有科学知识社会学、社会学等理论与知识背景。所要构建的理论体系也包括“科学传播”、“科技传播”、“科技新闻传播”等不尽相同的目标,存在着不同的话语体系和关注热点。

特点之四:对科技传播价值评估的研究颇有起色,并产出部分优秀成果

俞路石(2003)认为,受众对科技事实的新闻需要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其一,科技信息,受众一般需要通过公共媒体及时了解科技领域的进展;其二,新的科技知识;其三,科技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其四,科技成果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其五,受众对科技人物,特别是重要人物知情的需求;其六,受众对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的文化需求,等等。因此,凡是能够满足上述需求的科技事实的新闻,就具有对受众而言的价值,满足程度不同其新闻量的大小也不一样。这样,受众的需求就转化为判断科技事实新闻的价值尺度和标准[4]。由此,也就为科技新闻报道的价值评估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依据与准绳。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问题之一:关于研究类别,研究着力不均,过于侧重某一方面

从研究内容来看,很少有关于对受众需求、受众反馈等来自受众的调查研究,在84篇样本中仅发现2篇。大多研究没有特定的媒介对象。对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四类媒介的研究不足四分之一。对电视、特别是网络等公众接触日益增多的媒介的研究更显不够。关于传播效果的广泛深入的专题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问题之二:关于研究方法,多是传统上定性,思辨类研究,定量、实证类研究太少

从研究方法来看,本研究84个样本中只发现1份严格意义上的实证研究成果论文[5]

问题之三:关于研究者来源分布,多为学界业界人员,科技界研究者相对偏少

涉足科技新闻传播研究的科技界人士非常之少。在本研究84个明确作者身份类别样本中,只有10位科技界人士。反映科技界对科技新闻传播的关注与研究不够,亟等加强。

问题之四:关于研究视野范围,视野狭窄,限于中国大陆,极少涉足海外

本研究样本中,没有发现一篇关于港澳台科技新闻传播及其研究的论文。关于国外科技新闻传播的介绍也很少。本研究84篇论文中只有2篇有所涉及,一篇关于美国的美国的大众传媒与科技传播,另一篇介绍了俄罗斯国家公共科技图书馆的服务工作现状。

本研究采用的是基于实证考察的定性与定量相结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统计数据及其在指定范围内的比例,来总结某种现象,并试图从这些现象及其相关性中发现某些特征或规律性的结论。因此,这里势必会有些不足。首先,不可避免的局限是数据统计无法展现文献的质量。同时,关于科技新闻传播研究,特别是关于研究议题内容(及研究类别)的建构,目前还缺乏现成的方法和范式,可能带来相应的测量的误差。另外,由于本人知识与学力水平的有限,因此,基于个人学识水平的文献分类与类目建构难免纰漏。这些主观的局限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但那些客观的局限笔者则只能寄希望于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的改进与进一步完善了。

 

六、参考文献

[1]姜苏.传播•科学•素养——从SARS疫情凸现时新闻媒体科学素养缺失谈起[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

[2]钟贤,杨进.浅议科技下乡活动中传播学知识的运用[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85-86.

[3]杨瑞珍,陈印军,尹昌斌.WTO框架下西部农村科技传播与普及体系发展的探讨[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3(8):4-6.

[4]俞路石.科技新闻价值评估体系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52-153.

[5]何语明.科学素养不断提高科普教育任重道远-来自南通市48个村的农村居民科学素养调查[J].江苏统计.2003(8)27-28.



[1] 姜苏.传播·科学·素养——从SARS疫情凸现时新闻媒体科学素养缺失谈起[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

[2] 钟贤,杨进.浅议科技下乡活动中传播学知识的运用[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85-86.

[3] 杨瑞珍,陈印军,尹昌斌.WTO框架下西部农村科技传播与普及体系发展的探讨[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3(8):4-6.

[4]俞路石.科技新闻价值评估体系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52-153.

[5]何语明.科学素养不断提高科普教育任重道远-来自南通市48个村的农村居民科学素养调查[J].江苏统计.2003(8)27-28.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7880-318510.html

上一篇:如此记协,如此闹剧?
下一篇:脑残的英文定义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7: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