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地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博物

博文

追寻华莱士:万鸦老集市上的博物学

已有 7701 次阅读 2019-2-25 21:36 |个人分类:地理风物|系统分类:图片百科|关键词:学者| 苏拉威西

某天深夜,给一段描述北极地区维京人采集食物的科教片写解说词,忽然想起用“斯卡布罗集市”的一段旋律作背景音乐很合适,因为那段悠扬的旋律脱胎于维京古老的歌谣,正好可以表现那段清冷悠远的历史,而在找这段旋律的时候,忽然发现这段旋律是有歌词的:你刚好要去斯卡布罗集市么?那里有欧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代我向那儿的一位姑娘问好...... 

这忽然让我的眼睛迷离起来,虽然维京的故事早已远去,但我的确去过一个弥散着各种香料味道的市场,它不在北欧,而在,东南亚......

     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以茂密的热带丛林和奇异丰富的物种著称于世。初到于此的我,一想到接下来的丛林考察将离开人群一段日子,既期待隐居生活的那种寂寞宁静,同时也留恋这市井的繁华。我告诉向导:“还是先带我们到万鸦老的集市去转转吧”。


     万鸦老,这是旧时中国人对她的称谓,即苏拉威西岛北部的最大城市。现在那里又有了个听起来更女性化名字,叫——美娜多。这里物资充裕,且有一座与外界相通的国际机场,是到岛上从事考察探险活动的根据地和出发点。100多年前,与达尔文同为进化论先驱的阿尔弗雷德·华莱士就曾经以这里为基地,在全岛获取了大量物种资料。想知道一个新地方的土地是富庶还是贫瘠,我的诀窍是先逛逛当地的市集。万鸦老有座集市,它占据了一横一纵两条街,道路两侧是鳞次栉比的摊铺,堆满了五颜六色的农产品。细细一看,果然收获不浅。

香料与调味品

    辣椒、姜与姜黄,是这里调味料的主流,占据了市场很大一部分面积。果然,在后来的丛林生活中,尽管蔬菜和副食品都很少,但幸好每顿饭都有这些植物气息调味,给艰苦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这里的辣椒,果型很小,类似于“朝天椒”的品种,颜色红黄相间,肉厚而微辣回甜。姜的外皮比中土的要粗糙许多,质硬且辣味浓厚。姜黄的外形与姜极其相似,只是表面有节,断面呈黄色。印尼人很喜欢咖喱,而咖喱那股挥之不去的浓厚味道和鲜艳富有食欲的黄颜色,大多来自于姜黄。还有一种调料被组合出卖,那是将香茅草、菖蒲、一种芸香科植物的树叶和一种唇形科的小草捆扎在一起的东西,据说能用来炖肉。我拿起其中的一捆儿凑到鼻前,那是种柠檬、香草、薄荷......凑在一起的混合植物香型。我后来在丛林的动物观察点吃当地土人用铝锅从很远的村子里送来的午饭时,品尝到了用这类调料炖煮的土鸡,真的不敢恭维,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奇怪味道,我只记得还是很小的时候,曾经用过一种廉价的剃头粉就是这味儿......



作物、蔬菜与水果

    番薯,我看到了真正的番薯。这里是旧时的“殖民者天堂”,那些“海上马车夫”们把哥伦布从热带南美带回的高产作物带到同纬度的马来群岛种植,开创了亚洲种植番薯的纪元。热带,才是番薯真正的家,与搬到华北或华东那些皮糙肉粗的异化兄弟相比,我第一次发现番薯的表皮原来可以呈现出水果般的光洁与细腻,质地也能变得肥嫩多汁。可能在这里高产的缘故,被装在塑料盆里大堆出卖,而价格却很便宜。番薯藤,也并非废物,将其炒熟,味道有些像芹菜,而口感呢,则更像是吃空心菜,其实它本身就是空心的,华南的老百姓称它作“番薯管”,果然,我看到了成捆的番薯管和芥菜、甘蓝、水蕹菜那些“真正的蔬菜”放在一起,一点也不显得逊色。这里人喜欢的蔬菜还有番茄,个儿都不大,最大的也不足小孩儿拳头大,而“圣女果”这类的微型番茄,就更多了。微型番茄的气味很重,除烹炒或煮汤外,将其与辣椒、洋葱一同剁碎,加上糖、盐和胡椒拌在一起,就成了当地人喜欢的一种佐餐小菜和调味料,名字叫做“嗒卜嗒卜”。我自从尝过用这种鲜番茄做的调味品后,由衷地觉得,工业化生产的番茄酱从此大可退出我家的厨房了。

    水果,当然也“非常热带”。这里的山竹、木瓜、红毛丹和芒果,其品质绝对一流,尤其是山竹,这里是山竹类水果的故乡,我后来在岛上的原始森林中找到了多种野生山竹,口味、形状各不相同,有的偏酸,有的偏甜,各具独特的香味儿。




鲣鱼的故乡

与万鸦老紧邻的苏拉威西海,属于“大洋暖池”的一部分,这个地理名词专指从热带西太平洋到印度洋东部一片长年平均海表温度保持在28℃以上的暖水区,这片水域温暖而又看似荒芜,但却养育了全球最大的鲣鱼种群,这不能不称之为“天下之奇”。一走进鱼市区就马上体会到了这一点。鲣鱼!到处都是鲣鱼,有刚刚打捞出海的鲜鱼,但更多则是被炭火熏烤得油滋滋、金黄色的鱼鲞、鱼干儿。后来在丛林中的日子里,有不少顿午餐都是一条烤干、不是很咸的鲣鱼,就着大量的白米饭一起下肚儿的,口感有点儿像干鲅鱼肉,没有腥味儿,还是很鲜的。向导是个广东裔华人,他管这鱼叫“柴鱼”,据说是因为长得像一截干柴,而日本人则更加直接,称这鱼为“木鱼”,他们把这种鱼去掉头尾和鱼骨,取中间那段鱼肉,经炭火多日熏烤,制成一种坚硬如木的食物,很耐储存。吃的时候,可以削成犹如刨花木屑般的“木鱼花”,配在白米饭上就是著名的“猫饭”。这一类的鲣鱼干制品,凡是喜欢日料的小饕们可以说出很多道道儿来,据说制作精良的叫“鲣节”,根据不同的制法分为“本节”、“枯节”很多种。

鲣鱼属金枪鱼科、鲣属,它体型粗壮,肉厚,体侧有数条纵向的暗色条纹,尾鳍十分发达。无论是体型、肉质、味道和口感,都非常接近同科的“海鲜大咖”——金枪鱼,因此在金枪鱼资源日渐枯竭的今天,鲣鱼成了那些有“食用金枪鱼传统”国家人群的“稻草”。也许,你现在手中就拿着一罐欧美或亚洲厂商生产的金枪鱼罐头在大快朵颐;也许,我不告诉你的话,你永远也不会想到:外表画着金枪鱼的罐头盒子里,普遍装的都是鲣鱼喽。(博物地理 段煦 文/摄影)





https://m.sciencenet.cn/blog-458-1164192.html

上一篇:32℃!北极圈附近到底应该什么样?
下一篇:寻找达尔文:火地岛-火地人的丛林-达尔文菌

21 杨正瓴 武夷山 苏德辰 郑永军 张叔勇 冯大诚 文克玲 杨顺楷 孔祥雄 易雪梅 刘建彬 闻宝联 王俊杰 李东风 王从彦 刘旭霞 蒋德明 刘全生 史晓雷 张鹰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8: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