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和谐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oman

博文

良知评价

已有 2267 次阅读 2010-8-26 09:25 |个人分类:管理科学|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评价, 结果, 改进, 良知, 措施

在日常生活花费中,许多人有这样的经验: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而在人的品行或品质(良知)评价中,由于没有计算良知的方法标准,不能用量化数据来描述良知的大小、多少,只能停留在定性的好坏或有无上,使良知泡沫现象长期存在,掩盖影响人类发展的深层原因,不能根除战争、环境污染、资源危机、坑蒙拐骗等阻碍人类发展事件的发生。这里就此问题做一探讨,做就有希望找到,不做永远没有希望。
评价方法。先做一个假设,良知由仁、义、忠、孝、德、礼、敬、和、信、知十个要素构成,每个要素占10分,共100分;每个要素分底、中、积、大四个层次,每个层次占25%(即2.5分)。例如,仁分底仁、中仁、积仁、大仁,依其做事的主要动机对象为衡量标准,分别是为自己、为他人、为单位、为社会,许多人处于第一和第二个层次,分别可得2.55分;处于第三、第四层次的人越来越少,分别可得7.510分。也就是说许多人总分在2550分间,达到75100分的人越来越少。若100分是通天理的话,实际测评得分代表现在水平,未来得100分就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二者之间的差是需要我们去克服和弥补的。单位和单位之间良知的差距,可用人均测评分数来衡量。
结果分析。良知在人的内心深处,是人类生下来就固有的,都接近100分。为什么用上述评价方法得到的结果不是如此呢?其实,以上测评的只是人类良知的外在表现,还有一部分没有表现出来的,被私欲屏蔽在内心深处。人一出生和到人生尽头时的表现主要是索取,两头良知的表现得分很少。到一定年龄(如18岁)才能自食其力,掌握一定技能才能为社会做贡献(如30而立),当然也能做破坏或不利于他人的事,中间阶段良知的表现得分可多可少甚至是负值,这就是得分差别大的主要原因。一生明显的转变发生在六十不惑之年,不同人间的差别很大,同一家族的人相似,相互间有影响。人的良知大小开始即起点几乎相同,后来千差万别,说明良知的外在表现受环境影响,故有环境造就人之说。
改进措施。既然良知被私欲屏蔽、环境造就人,那么可以理解环境是通过引发、助长或抑制私欲,来实现对良知的调控。因此,要提高良知就要选择环境,并要在该环境中顽强的坚持下去。例如,前期(如14岁)主要生活在家庭环境中,良知的显现主要受家庭成员影响,而且不容易改变,占先入为主的光,这就是政审时看出身的道理;中后期生活在社会环境中,良知的显现主要受社会主流和工作单位的影响,故有物以类聚和人以群分之说。人有选择和左右自己命运的权利和能力,朱元璋叫花子出身,仍然可以做皇帝,说明良知是可以挖掘出来的。要成就什么命运,就要树立什么良知;要树立哪一种良知,就要到崇尚、敬畏这个良知的圈子(即环境)中去。但要顽强,能挺住。越接近圈子核心,难度越大;树立越快越到位,成就越大。
    有了这个评价方法,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的良知用打分形式做定量评价。为了尽可能准确,最好征求了解你的人的意见,以防良知泡沫作祟。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少良知表现出来了,有多少良知被私欲屏蔽住了。为了发掘被屏蔽了的良知,要走进拥有这个良知的圈子,并努力进入圈子的核心,让闲置的良知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会发现,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大跳,甚至吃惊。原来不明白和想不通的事会豁然开朗,如自己付出这么多为什么不成功,学历比自己低、学习不如自己好的人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https://m.sciencenet.cn/blog-462965-356436.html

上一篇:良知传递
下一篇:良知效应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0: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