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lindw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rlindwh

博文

[转载]郑桂元:梅州的德国传教士

已有 1973 次阅读 2022-6-10 16:58 |个人分类:中德文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https://mzrb.meizhou.cn/html/2021-10/14/content_286902.htm

郑桂元:清末民初兴宁的服饰

在罗岗教区牧师住房前的婚礼聚会坪塘女子寄宿学校兴宁的男生寄宿学校罗岗的女教徒与(华人)传教士的妻子何树德一家人何树德一家人客家人将衣服称为“衫裤”,在古代,传统的上衣为“对襟衫”(男)“大襟衫”(女),裤子为宽大的“大裆裤”。“对襟衫”样式为上窄下宽,下面开缝,无领或浅领,袖子宽长,多用布纽或骨纽。“大襟衫”在胸前不开口,不设纽扣,表面不设口袋,其开口从颈部开始向右斜开,直至右肋下并沿边而设纽扣,且衣袖宽长,其中袖口宽1尺左右。“大裆裤”男女款无甚大差别,一律宽头大脚。“衫裤”是历史最悠久、普适性最强的客家服装,寒暑服装样式无多大区别,只是暑天穿薄的苎麻布,也叫夏布,冬天用厚布,天冷就再加上夹袄、夹褂、短棉袄。女子也极少穿裙。客家服饰的色彩以蓝、黑、暗红、白、灰色为主,既耐脏、耐洗又不张扬。客家传统服饰,表现出一种实用、质朴无华的文化特质。

笔者从美国南加州大学图书馆国际使命摄影档案馆(IMPA)数字档案中的一组摄于清末民初兴宁的老照片中,解读清末民初客家人的服饰,以飨读者。

  1. 这是为巴色会教士蓝明基(karl Ramminger,今译作卡尔·拉明格,德国人,1901年来华)在兴宁罗岗举行婚礼时拍摄的一张照片,时间为1906年,拍摄地点在兴宁罗岗,拍摄者是牧师湛明露(Zimmer, Julius,今译作齐默·朱利叶)。新郎蓝明基端坐中间,右侧坐着的应是本地的清朝官员,身后几名清军士兵戴着有沿的帽子,周围围满了穿着“阔衫阔裤”的本地教徒以及士绅、群众。

    2.这张照片是梅尔·约翰·马丁拍于1894至1907年间。

    3.这张照片是黑格拍摄于1896至1905年间。照片里有两个传教士。黑胡子的祭真牧师(Ziegler, Heinrich,今译作齐格勒·海因里希),瑞士人,约1883年来到粤东。白胡子的是黎力基牧师(Lechler, Rudolf Christ. Friedrich,今译作勒克勒·鲁道夫·基多·弗里德里希),德国人,1847年至1899年在广东传教,其中1882年以总牧身份来到兴宁,建立沙坪、坪塘等教堂,通晓客语,曾著有客家土白字典。1992年版《兴宁县志》记载,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黎力基、张觉非在坪塘基督教堂侧创办坪塘乐育小学,1931年移交中华基督崇真会接办。因此笔者推测,这两张照片都应该是在兴宁坪塘的乐育小学拍的,时间应该是在1897至1899年间。虽然这些兴宁小孩接受的是教会学校的西式教育,而服装打扮仍是传统的清朝样式。

    4.这张照片是传教士保罗拍于民国时期的兴宁罗岗。照片中两人戴着客家老年妇女常戴的头帕,虽然已经是民国了,但和清朝相比服饰仍然没有变化。

    5.这两张照片是同一家人在不同时期拍的。男主人公何树德,兴宁永和人,在巴色教会中任华人牧师,曾长期在河源、兴宁、梅县等地教会中任职。1922年后巴色会逐渐将教会转给华人自治,巴色会总牧麦威廉邀何树德赴河源合作筹设崇真会,1947年何树德任崇真会第一位华人总牧。前一张照片的说明就提到了何树德赴河源处理中外教务矛盾之事,所以拍摄时间也应该在1922年左右,第二张照片中背后站着的他女儿就大了好多了,两张照片拍摄时间相差应该在十年左右。两相对比,除了何树德本人服饰没什么大的变化外,他的妻子、儿女们不论从服装的样式、布料的印染,还是发型、头饰全都改变了。以何树德一家人的两张相片为例,我们可以推论,粤东客家人的服饰从传统转变为现代,大概是在20世纪30年代。●郑桂元


1

巴色会教士蓝明基(karl Ramminger,今译作卡尔·拉明格,德国.jpg

3




https://m.sciencenet.cn/blog-513148-1342418.html

上一篇:[转载]顾彬 中国文学史
下一篇:[转载]马军:世纪之交我在德国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01: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