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吴超:安全科学方法系列68:相互作用分析法

已有 303 次阅读 2024-5-23 08:33 |个人分类:安全科学理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吴超:安全科学方法系列68:相互作用分析法

相互作用分析又称交流分析,是一种对本人及其所接触对象的行为的分析方法。它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促进信息沟通的重要方法。其理论基础建筑于心理上的自我状态,认为每个人在心理和性格上有三种自我状态

1父母自我状态,是指以父母对待其子女的态度及行为而言。通常父母在将他们的见解、信念告诉子女,将他们的言行和作风作用于其子女时,常会在子女的身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种自我状态也来自于其接触到上级权威人物的影响。一般说来,父母状态常以权威与优越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责骂、训斥和其他专制作用。

2成人自我状态,其特征是注意事实根据和理智的分析。一个人能站在客观的立场面对实际,能冷静、合乎逻辑地分析情况,他就是处于这种心理状态。

3儿童自我状态,是泛指一切以婴儿的地位所表现的冲动而言。当一个人处于这种状态时,他往往是好奇、冲动、情感、喜爱、不加考虑。表现为一种逗人喜爱,一时乱发脾气;也表现为服从与任人摆布。

上述三种自我状态是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而成为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当两个人交往对话时,实质上就有六种状态进行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分析原理,可用来研究信息沟通行为。一个人总是处在某种自我状态下进行信息沟通,并且往往会由一种自我状态转变为另一种自我状态。从相互作用分析的角度出发,信息沟通可以有几种形式:

1)互应性交流。也称补充性交流,这是一种在符合正常人际关系的自然状态下的反应,也是为人所预期的反应。这时,相互作用是平行的,如同辈与同辈、成人与成人等,这种情况下,对话可以无限制地继续下去。

2)交叉性交流。是指在某一交流中,如果没有表现出适当的反应或预期的反应,相互作用是交叉的。这时,信息沟通就会中断。

3)隐含性交流。这是一种最为复杂的交流方式。在这种交流中,真正的信息往往没有明白地表达出来,而是隐含在社交客套中。

运用交流分析技术,人们就能在交往中有意识地觉察自己和对方所处的自我状态,做出适当的反应,以得消除交流时的心理障碍,协调人际关系。

在微观安全管理和安全文化建设等过程中,特别是在开展安全教育和研究行为安全过程中,上述的交流方式及其影响分析法都是可以借鉴参考的。

 



https://m.sciencenet.cn/blog-532981-1435240.html

上一篇:吴超:安全科学方法系列67:团体成员关系分析法
下一篇:吴超:安全科学方法系列69:组织变革与力场分析法

0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5: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