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chaod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chaodong

博文

关于推动“全国生物系统学学术论坛”倡议书

已有 4072 次阅读 2016-12-12 15:0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学科交叉, 学科发展, 学术论坛, 科研交流, 生物系统学

关于推动“全国生物系统学学术论坛”倡议书

生物系统学是探讨阶元内和阶元间的演化关系、研究物种分化与形成机制、明确不同阶元的分布格局及物种多样性形成的学科,是生命科学及其分支科学的基础。生物系统学在学科发展的同时,为生物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有害生物的防治、濒危生物的保护、人类健康的保障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基础科学依据。

生物系统学发源于以形态数据为主的经典分类学。地球生命门类繁多,不同类群间研究背景和历史不尽相同,甚至具有明显差异。总的来说,植物、脊椎动物等类群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早,目前更多的研究集中于系统发育学、种群遗传学、谱系地理学等方面。然而,作为生物中物种数量最多的类群——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真菌、原生生物、原核生物以及病毒,目前对于它们最基本的认识,如物种数量、地理分布等还远远不足,大量物种的鉴定还存在困难。由于目前国内科研评价体系的局限性,使传统的形态分类研究受到严重冲击,分类学人才队伍加速萎缩。从长远来看,最终的后果将直接影响生物系统学的发展。

在近年来大量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该学科正逐步发展为以解决进化生物学领域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为目标,通过广泛获取标本信息(分子、2D3D形态信息等),运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技术方法,综合应用化石、古生态、形态、分子和环境等方面的依据,依托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重建系统发育关系,探讨生物进化规律。尤其是系统学研究从种群思维向系统树或网络思维的转换,探讨宏观进化、微观进化和分子进化过程、机制和驱动力的统计假设检验研究范式已经形成。在此背景下,我国的系统学研究者应充分认识这一新趋势,有意识地突破类群的界限,掌握更多的技术方法并应用到特定类群的研究中去。

同时,分子系统学已经从单基因、多基因跨入了组学数据为主的大数据时代。国内学者在科学问题的发现、科学数据的积累、计算硬件资源等方面已经有了比较好的积累,并有大幅度提升的潜力,但是在理论、方法和软件开发等方面还非常薄弱。由于生物系统学涉及的生物学过程非常复杂,相关理论的研究、软件的开发有相当难度。对一些算法复杂的软件,正确的使用软件来分析数据也需要进行系统的训练。此外,生物大数据(包括组学及形态学等)带来一系列新问题,如:高噪音导致的有效系统发育信息判断困难、数据局部缺失或比对错误引入的人为错误、海量数据分析需要的超高运算能力及新分析软件的研发、组学数据与形态学数据的整合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学科发展中有相应的战略布局和人才培养。

青年人才关系到生物系统学发展的未来。目前我国系统学青年人才队伍相比其他学科仍比较薄弱。主要原因在于:缺少独立的生物系统学专业(短期内可能无法实现),缺少系统的理论课程教学(生物系统学、进化生物学等课程开设较少,专业教师队伍不足)。因此,可以邀请国际知名专家,特别是软件的开发者来讲课,一方面介绍软件所使用到的数学模型和使用软件需要具备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和参加者讨论具体的实际分析案例;同时推动国内科研院所和大学生物学教育基地的合作,通过培训班、科研实习等方式培育包括青年学者、博士后、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的新生后备力量;想方设法在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阶段,增加生物系统学相关课程的教学,激发学生钻研系统学的兴趣,使其掌握生物系统学的基础理论。对于刚刚开始从事生物系统学研究的青年工作者,老一辈专业人士应积极发挥引导帮助的作用,帮助其树立专业研究的信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保障其在生物系统学研究领域能够长期发展。

我国生物系统学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发展迅速,优秀成果层出不穷,但在重大创新性成果方面还和欧美等国家存在差距。为推动我国生物系统学良性发展,参会代表共同倡议如下:

1)  建立全国生物系统学学术系列论坛,广聚各个生物类群学者、专家,定期交流、分享本领域优秀的研究成果;推动全国生物系统学研究群体和国际学术团体,如“生物系统学联合会”等的交流、合作与接轨。同时通过组织专刊、国际会议专题等方式,向世界发出我国生物系统学者的声音。

2)  加强保护传统的弱势学科,如形态分类学等,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同时鼓励整合性和交叉性的生物系统学创新研究(如新仪器和新软件的研发),开创形态分类学新的发展方向(例如形态特征的数字化与快速获取仪器、物种自动鉴定系统的研发等)。当然,这一方面需要有合适的契合点,不能为了交叉而交叉;另一方面,在对待或评价相关合作研究成果时,要制订更有效的政策,保证合作双方能够平等共享合作成果。

3)  加强生物系统学青年人才的培养。激活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生物系统学合作交流,并结合具体科研问题,邀请国内外专家举办培训班。建议中国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增加对生物系统学培训班的资助,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就生物系统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和软件工具进行系统培训。

4)  针对大数据生物系统学加强生物系统学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建立国家级的生物系统学信息中心,整合已经建立但分散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为生物系统学研究和应用提供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建立类似于美国CIPRES的系统发育分析超算应用中心或云计算平台,面向全国系统学工作者提供系统发育分析计算服务。

5)   积极探索生物系统学的实践应用前景,力争通过生物系统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解决相关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如保障粮食安全与人类健康,解决重大农林有害生物防控问题,监测重要病原生物、重要文物生物病害监测和外来生物入侵动态等。从而提升生物系统学的学科影响力,获得更多国家及政府层面的重视。

6)  加强生物系统学研究群体与国家相关部委机构的交流、沟通及合作,如农业部、林业部、环保部、海关总署、检验检疫等部门,共同制定面向国际的、负责任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管理政策,保障研究人员和国家行政机构共同利益。如国内外标本的保存及检验检疫手续完善问题、快速联合鉴定有害生物、入侵生物等一系列共同话题。

7)  重视生物系统学的科学普及工作。生物系统学的研究成果不应束之高阁,有必要及时有效的将新成果新进展通过目前发达的媒体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该学科。同时,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博物馆,并尽可能建立国家层面的自然博物馆独立体系,全面展示我国生物系统学的优秀成果和重大成就。


首届“全国生物系统学学术论坛”组委会

20161212




https://m.sciencenet.cn/blog-536560-1020230.html

上一篇:“传粉者多样性与动植物互作”分组研讨邀请报告人
下一篇:首届“全国生物系统学学术论坛”在北京顺利召开

3 张志升 陈华燕 梁红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8 05: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