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客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mmuneweb 探讨科学与社会的问题,观点的对错不重要,重在交流。

博文

中国式的教育,中国式的问题 精选

已有 5687 次阅读 2008-7-18 08:59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教育, 素质

我想很多中国人都知道我们的教育存在什么问题,但已经习惯了,没有人想改变,中国人的惰性是很大的。

小学教育的问题
其实小学教育是基础的基础,就象万丈高楼的根基,对于人一生应该是非常重要的阶段,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道德观和法制观念都应该在此基础上形成,所以这个阶段道德和法制观念的传授要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我们国家国民素质出现的很多问题,就是因为我们的小学教育注重传授知识,家长也关注孩子学习的名次,而不关注孩子道德和品行的培养。

仅仅限于知识的传授
无论是小学还是到大学,课堂教学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永远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我不知道其它大学如何,反正是我们学校的大学生很辛苦,和高中没有什么两样,每天甚至晚上都上课,进行课程修订的时候,各个专业的老师都认为自己课程的课时少,还希望增加学时,这也和目前高校的管理有关,学校考评教师的时候,看你的课时工作量完成没有,这样如果哪门课程学时少了,教师完不成工作量,经济上就要受到损失的。
目前的大学教育,评估的时候要看你是否用的规划教材,是否集体备课没有,是否按照大纲来讲,你想如果有这么多限制,还不如一个教授讲课录像进行播放算了。大学就应该让教授体现不同的风格,具有不同的学术观点,然后让学生去判断哪个观点正确。无论是在大学还是研究生教育,我们都是在传授知识,而不是方法,那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我们如何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学习是为了考试
中国的学生的学习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考试,因为从小学开始,学生就知道考试分数的重要性。在大学里学生经常给老师提的意见就有:“讲课重点不突出”,说起来可笑,什么是重点?无非是将来考试的时候考题产生的章节吧了。学习是为了考试,那么只要能应付了考试,其它的就不去理他,因此平时学生感觉无所事事,等考试前一个月紧张一下就行了。

思维的局限性
因为中国的学生是被考出来的,而中国的考试是有标准答案的,你不按照标准答案答题,后果是很严重的。因此学生的思维就局限在老师给的标准答案里面,长期以来就养成了思维的局限性,不敢突破传统,不敢向权威挑战,所以这种模式下是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我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也许我观察的不准确),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当学生的时候(读博士或者博士后)能发很好的文章(science,nature),但一旦自己领导一个课题组当老板的时候就很少有他们当学生时的成绩了,这是否与我们的教育有关呢?因为当学生做的课题是老板的课题设计,而自己当老板的时候才能体现自己的能力。所谓创新性思维就需要没有局限,大胆设想,而中国式的教育使我们感到跟着别人走更安全,无法突破现有的理论和技术。

下面推荐一篇短文:
从教学生如何钉钉子看教育观的差异

刘粤平
   
    故事围绕着中、德两国教师如何培养钉钉子的工人展开……

    德国。

    教师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钉钉子。这里有一些工具,请大家上来尝试一下。”教师一边做示范,一边辅导学生。
    下课时间到。“同学们都掌握了吗?”学生们:“会了”。老师:“好,下课。”

    中国。

    教师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钉钉子。钉钉子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某著名造船厂船坞由于一颗铆钉不牢,致使一艘未完工 的万吨级轮船滑落水中。给国家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影响恶劣。所以,希望大家对钉钉子这看似小事的事情,一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给同学们讲一讲钉钉子涉及到的要素。
    一、钉子的材质。钉子材质的不同,作用也有不同。具体可分为钢质、铁质、木质、竹质……
    二、附着体。即钉子要嵌入的物体。附着体形状多样,质地也多有不同。质地不同其受力效果也不同。具体可细分为……
    三、击打物。俗称锤子。但严格地说钉钉子所用物件并不仅限于锤子,还可包括石头、钳子、斧头、木锤……因此,在学名上我们称之为击打物更为科学和准确。击打物从外型特征上可分为……
    四、钉子与附着体的夹角或钉子嵌入附着体的角度。这个问题经常被人们忽视。通常钉子与附着体所形成的上夹角不得大于90度。否则……。同时还要考虑钉子嵌入附着体的深度……
    五、钉钉子的速度与力量。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击打物的重量与钉钉子时的速度和力量之间的关系。钉子所承受到的力量与击打物运行过程中的速度和力量关系成正比……
    以上给同学们详细分析了钉钉子的五大要素,当然还有操作中的安全问题、工作环境……。同学们听明白了吗?”
    学生(一脸茫然):“听懂了!”老师:“好,下课。”

 



https://m.sciencenet.cn/blog-57943-32564.html

上一篇:入学就等于毕业,只是时间的问题
下一篇:中国人有没有必要花如此多的时间和金钱放在英语学习上?

1 唐凌峰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9: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