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SC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ESC

博文

谈谈对尼康D7100的期望及其增距镜的选用

已有 6539 次阅读 2013-6-16 11:03 |个人分类:杂谈心得|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谈谈对尼康D7100的期望及其增距镜的选用
   购买尼康D7100近两个月来,已经拍了近四千张照片;总体来说还是相当不错的。这台数码相机获得欧洲的大奖,也是众望所归!我很喜欢其1.33DX模式;由于经常在拍照中随机使用其两种像域,将其控制调定在“AE/AF”锁定按钮(我基本上不用该锁定功能)上,转换起来非常方便。但使我感受最深的却只有两点:一是像质特别好!二是F8光圈下的对焦极需改进!!当直接使用全画幅的尼康AF-S VR 70-300 F4.5-5.6镜头时确实有跑焦现象,但跑焦的几率比较小,多数情况下还能够正确合焦。但是,在这款镜头上增装1.4倍增距镜后,对焦问题变得非常大。主要是合焦非常困难,震荡不已;通俗讲也就是抽风箱不已!我看过网上的一篇文章“穷人打鸟机尼康D7100的优势与不足”,虽然我并不认为D7100可用作“打鸟机”,但对文章中有关DX幅的镜头不跑焦的说法却很感兴趣。加上尼康的这款DX幅的镜头AF-S 55-300 F4.5-5.6 VR的重量轻、画质好、防抖动有效,便购买了这款镜头。经多次拍照,直接装用这款镜头时几乎没有出现过跑焦现象;增装1.4倍增距镜后,其合焦的困难程度也明显比前述的那款全幅长焦镜头减小许多。表面上D7100的对焦能力因镜头种类(全幅、DX幅)而异;我从多次拍照实践中得出:影响其对焦性能主要因素,一是F8光圈下的对焦能力不够强,二是加装增距镜后的等效焦距超过了600毫米。我殷切期望尼康公司能尽快发个固件,使之尽善尽美;期望最少应改进两点:
 1、改进F8光圈下的对焦性能;
 2、在“EXIF”信息中,能够显示其APS-C像域的等效焦距。
   我认为最合用的增距镜是肯高的1.4X PRO增距镜,但我在西安市场上没有找到它;于是便购买了价格较贵的适马1.4倍增距镜。使用后发现它只适合用在指定的适马镜头上;用在尼康的镜头上时,所增加后的焦距及所减小后的光圈值,均不能在“EXIF”信息中显示。幸亏赛格-黄土地的老板很能体会顾客的心情,听我说明情况后,便立即退了货。后来我的孩子在网上为我购买了这款肯高1.4X PRO增距镜;它不仅价格较低,连接镜头的端面一边有十个电子触点、机身对焦连杆,因而几乎可使用于所有尼康口的镜头(如我所具有的尼康的AF-S VR 70-300 F4.5-5.6、AF-S 55-300 F4.5-5.6 VR、AF-S 16-85 F3.5-5.6 VR、AF 28-105 F3.5-4.5等以及适马AF 70-200 F2.8 )。它对画质几乎没有影响,也不影响镜头的自动对焦及防抖动功能,可以在“EXIF”信息中正确地显示出:使用它所增加到的焦距值及所减小后的光圈值。我使用它试拍了300多张照片,除了D7100在F8的光圈下对焦能力不足外,没有挑出其它缺点。
   至于增距镜的作用原理,也想顺便说几句。在网上看过一篇《肯高增距镜 单反与镜头之间的万金油》(作者:摄影),该文认为:“所谓的增距镜,理论上就是把镜头最后的成像像场进行放大。由于相机的传感器画幅没有变化,所以在增距镜后的相机传感器就只能利用到全部像场的中心部分。”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也不符合数码相机的常识。如果真如文中所说:“增距镜后的相机传感器就只能利用到全部像场的中心部分”,该相机的像素岂不是要变小了!数码相机的所谓“成像像场”,就是其感光元件——CMOS的有效面积(即“图像区域”);该有效面积越小,等效于35毫米相机的焦距就越大。尼康1相机的等效系数是2.7,其APS-C相机的等效系数是1.5,全幅相机的等效系数是1.0,如此等等;而它们的CMOS面积却是依次增大的。如果要论增距镜对“成像像场”的作用,与该文章的说法恰恰相反,它实际是一个缩小镜。不信把你的手指放在该增距镜下看一下,不就明白了吗!增距镜使数码单反“成像像场”的面积等效缩小的作用,并不会改变其有效像素数;这种缩小了的等效“成像像场”,才会产生只需使用原镜头中心的部分,相当于全幅镜头使用于APS-C单反相机的情况。明白了这个道理,对于能够消除镜头暗角的作用,也就可以自然理解了。     (2013年6月16日)

 

 



https://m.sciencenet.cn/blog-698426-699936.html

上一篇:谈谈使用尼康D7100感想
下一篇:模糊数学是人类认识定量的重要工具

0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