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明物理学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kylark1981 用科学的思维理解每天发生的事情

博文

马列主义算科学不?

已有 5240 次阅读 2012-9-23 12:5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科学, 马列主义

这个博客是为了纠正 胡懋仁教授 在他最近博客中的一些错误观念。 具体博客内容如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615869.html

这位教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之所以说它是科学的理论,因为它是建立在收集和分析大量现实材料的基础上,并且通过严谨的论证,所得出来的理论。 我想告诉这位教授,我从初中到大学所接触到的所有马克思主义的东西都只是教条,从来没有提到过所谓的收集和分析大量现实材料。 因为如果有这样一些材料,就应该有大量的数据,表格,以及对不同理论的比较。我们的教材没有这些材料,因为我们的教材中只有文字。说得难听一点,那些统计的数据这位教授也未必看得懂。 另外我只能接触到的马克思理论主义,在这些教材中也只有他一个人的理论,没有别人的理论,没有对比,不知道谁对谁错。这种做法本来就是非科学的。

这位教授提到了剩余价值。因为大量的事实都证明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矛盾,特别是剩余价值规律的认识,至今仍然是成立的。我从来不知道所谓大量事实是哪些? 书本上只告诉我大量事实,但是从来没有列出具体的事实来。 其实,资本家或者企业家在创办工厂的时候本来承担了很大的风险,但是工人没有承担风险,所以除了工人工资以外的所得都是应该归于企业家。中国大量的税收就是这样来的。最近郎咸平在一期节目中山西煤老板,也对他们的这种精神给予了肯定。剩余价值理论是否正确,值得推敲。至少中国的主流媒体也不再大谈剩余价值了,而西方所有的国家都认为这些企业家的正当所得。如果剩余价值只是一个名字,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叫做阿猫阿狗,这个名词已经完全没有了任何意义。
http://www.56.com/w55/play_album-aid-7728003_vid-NzIxNDQ3MjI.html

这位教授大谈牛顿力学。我对学生们说,牛顿的经典物理学的某些方面也曾经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玻尔或者哥本哈根学派所提出的量子力学所证伪,但是牛顿力学的主要部分仍然是科学的真理,所以今天大学本科生的普通物理学的课程,主要还是在讲授牛顿力学的基本内容。接着又说 其实,所谓可证伪性,不过是指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原来的一些认识或者结论在新的认识和新的发展面前,表现出某种不完整、不准确、甚至完全错误的现象,这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毫无疑问,这位教授对牛顿力学,量子力学以及相对论完全不懂, 因为他完全不懂这些理论的关系,所以才会认为某些理论会不完整,不准确,甚至完全错误。这里给这位教授科普一下,牛顿力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适用于不同的条件下,他们之间不矛盾。任何科学结论都是有条件的,不满足这些条件,这些理论就不成立了。但是马克思主义好像另外,因为按照这位教授的说法,马克思主义总是一贯正确

这位教授还说 尽管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提出的一些预想,一些结论,都没有得到证实,甚至被实践证明确实存在一些错误的东西。但这不妨碍马克思主义理论仍然是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依然是探索科学真理的方法。这位教授完全不懂科学证伪的含义。我们要判断一个理论是否有问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了。比如三等分角是否可能,举出一个反例就ok了。 既然马克思的预言没有被证实,谈何科学性?  我们不可能有这样的科学,它的预言有些时候是对的,有些时候是不对的。

其实科学就是科学,马列主义是马列主义。马列主义不是科学,它可以是社会学,这并不会否定它的价值。把马列主义强制认为是科学的,然后去论证它是科学的,其实是胡闹。我们需要科学的东西,需要宗教的东西,也需要其它东西,文学,艺术等等。我们说文学非科学,丝毫无损它的价值。但是在中国有这样的一批教授,除了粉饰太平,除了闭门造车,捏造大量的所谓理论,就不会干任何事情。像这里提到的这位教授,不懂科学却大谈科学,还用这些东西去教学生,除了误人子弟,我实在想不出其它词语适合于他。


https://m.sciencenet.cn/blog-709494-616012.html

上一篇:关于署名顺序的问题, 回答罗教授
下一篇:建议重新评估孔子学院

17 曹聪 王涛 李传亮 陈安 徐满才 朱志敏 闵应骅 王枫 赵凤光 张亮生 李晓旺 李泳 李欣海 whatfor whocares shliu08 zxk73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4: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