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华的活动构造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gh 活动构造,也许就在你身边,也许哪天要了你的命,也许……

博文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质工作的风险与对策(三):对策 精选

已有 5888 次阅读 2012-11-27 02:50 |个人分类:地震地质|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风险, 青藏高原, 对策, 高海拔, 野外地质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质工作的风险与对策(三):对策

陈桂华

 

青藏高原野外地质工作很辛苦,所以资料不是很丰富、研究程度相对较低。这种现状既有一贯的自然挑战,也是开展研究的用武之地。和做任何研究和工作一样,我们了解和风险,总是可以尽最大可能采取对策。结合苏德辰老师的博文《关注可可西里失踪的3名地质队员》、陈仁全博文《怀念我们的校友和战友—于佳》及相关评论建议,简单给出几点应对原则:

1、审慎认识和充分准备

很多没有经验的高海拔地质工作者以及高原旅游爱好者之所以命丧高原,主要是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高原工作不能靠激情,也不能过于拘束。年富力强的青年,有身体、有勇气、有闯劲,单位大多选派他们去往高原工作。高原旅游者则更是激情四射的热血青年。

对于高原反应,既不能有心理负担也不能过于轻视,只要知道一些正常的表现和症状前兆,精心准备防护措施,就不会出很多、很大的意外。

对于工作中的危险天气、路况,同样要有充分认识、有所预案。对于野外地质工作而言,现代遥感技术已经可以帮上很大的忙了。在出野外之前,一般会根据前人工作基础、遥感资料等规划好野外路线,将野外的工作不确定性最小化,提高野外工作效率。现在的野外地质工作已经不像几十年前那样,对所谓的空白区只能用脚去一步一步收集资料。

如果在室内准备过程中融入野外各种路线问题,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野外工作安全。我个人一般尽量将野外进度设计安排到天,并留出几天时间机动。我想,区域地质调查的野外设计应该是非常详细的,就看有没有人性化关注安全问题。这种室内准备思想应该以航天专业人员为榜样,在地面上完成大量工作,才能保障点火之后能够掌控一切。

2、行动一致

对于无人区,分散工作无疑使共有生命维持资源人为分割,要么增加单个的负担,要么断绝个人部分保障。苏德辰老师提到无人区忌讳单车行动,就是强调单车遇险缺少救援保障,更不用说有冗余资源保障。所以,最少要保证工作小组人员行动的一致性。从我个人的野外工作经历看,曾经在灌木丛中分散行动,在不能确定目标和路线的情况下,对个人的思想影响非常大,很有可能使情况恶化。同时,小组行动要严格按照制定的规划路线实施,保持有限的弹性,在出现情况时能得到必要的后续支援。

3、传、帮、带

野外地质工作本身的经验很重要,课本上能涉及的都是非常典型的地质现象,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地球上的地质现象及其丰富,很多是不典型的,甚至是原来没有充分认识的。在野外工作过程中,一方面对理论知识举一反三,另一方面从点到面扩展。

刚刚从学校的课堂出来,即使到少数几个地方实习或工作,到完全陌生的地区工作,可能由于研究的时间尺度不一样,工作思路就要完全变成另一套。而年轻人最缺的是,多知识的综合应用,课堂上分门别类的知识也许在一个点就全有了,需要综合考虑。所以,个人认为年轻人要多和老地质工作者跑野外,积累工作经验,逐渐系统化后开展新的工作。

而野外地质工作性质也决定了,老地质工作者非常需要年轻的地质人员合作(当然出点苦力还是值得的,哈哈)。

如果从制度上说,这种传帮带应该规范化。具体体现在野外工作的人员安排上,项目组织者应该遵循这一原则,既保证工作质量,也保障工作安全!对于高原无人区,可能对老地质工作者的身体是最严峻的考验,但是不严谨的安排可能带来的是对年轻人生命的最残酷打击!

4、现代通信设备应用及风险管理

地质专业人员的风险管理知识和意识还不强,期待科学网管理方面专业人士献计献策……。现代通讯设备基本都能运用到野外地质工作中,比如GPS、卫星通信。

 

在总结了个人目前能想到的这些之后,我可以大胆推测一下20122月和11月这两起事故的原因。对于2月份的失踪三人都是合同制工人,报道上(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公三名地质队员失踪至今没有消息)看,“带队的杨能昌曾经在其他驻地遇到过危险,失踪了7天,只靠着手上的地图徒步走回了驻地。”我想说的是,最大的问题就出在人员安排上。单位不应该派三个临时工组队干活。这个带队的杨能昌看似野外能力很强,很显然缺乏一致行动力,更不应该当领队组长。有分析说,“据了解,赤布张错湖湖面的冰已经开始融化,据搜救队和当地牧民的推测,3名队员有可能是驾车在冰面行驶时,不慎掉入了湖中。”我基本同意掉入湖内的结论,但是不是因为天暖化冰,而是因为这些湖由于温泉等活动就不会很好上冻。冬季的泥沼危险不会很严重,高原上的降雪量也不会达到暴雪巨厚级别。

再说11月的悲剧,报道现场发现于佳在冰面,车子沉入湖内,有一人在车内,另一人失踪(后来也在豌豆湖附近找到)。可以看出,他们在没有经验和充分认识的情况下,将车开上湖面,为了敢时间回基地?大胆推测,出事后,于佳在原地守候被冻僵,另一人步行回基地,但是中途遇险(野牦牛、狼、低温……)

对这些牺牲的同行表示深切的哀悼,希望其他同行能汲取教训!

前篇:青藏高原高海拔地质工作的风险与对策(一):经历

前篇:青藏高原高海拔地质工作的风险与对策(二):风险

20122月失踪人员杨能昌在野外工作的资料照片,既有辛苦、能干,也反应了危险的工作思路……

于佳等出事的豌豆湖(来源于天地图影像),分割湖面的清晰白线是什么?是不是裂缝?……



https://m.sciencenet.cn/blog-73355-636562.html

上一篇:青藏高原高海拔地质工作的风险与对策(二):风险
下一篇:淡定还是嫉恶如仇

10 柳海涛 魏东平 刘良云 赵宇 付碧宏 曾新林 蒋德明 郭宁 刘继顺 刘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4: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