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从“突击队”到“敢死队”——与李小文先生商榷 精选

已有 5942 次阅读 2009-6-3 13:4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从“突击队”到“敢死队”——与李小文先生商榷

李 侠

刚刚看到李小文老师的博文《突击队想转鲶鱼也不易》有些感想,说出来就教于各位博友。老师在文中第一段,引用曾国藩的例子,来说明体制内对体制外的打压。依愚见,这点在其他领域也许是成立的,但是在科技体制内是完全相反的,即体制外的往往打压体制内的(当体制内的比较薄弱的时候,尤其如此)。君不见这几年哪有几个国内学者敢于打压体制外的现象发生,即便自己做的工作还将就也罕有这种现象发生,相反倒是体制外的常常可以尽情攻击体制内的。当然这种情况与绝对实力的差距有关,但是,这个现象应该是普遍成立的。君不见,体制外的任何人都可以尽情地埋汰体制内的教工、博士甚至更高级别的科研人员,试问,我们敢吗?至少我不敢,但我又真的知道,很多人并非体制外想象的那样差,他们也在日以继夜地绝望地努力工作,谁又关注过他们?对于为生存的战斗,我总是尊敬的。

坊间所谓的体制内对体制外的打压,一个常见的解释就是“利益分配说”,尤其是深得马克思观点影响的中国尤其爱用这个解释一切,虽然有些俗气,但也不无道理。不过实话实说,即便有这种担忧,也是杞人忧天而已,国内很少有学者能够直接影响国内资源的分配,能够分得一杯羹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这就决定了与体制外的分歧不是利益,而是平等与公平。平等与公平与承认有关,在科学界承认永远是硬通货,当承认机制被垄断的时候,不满是可以理解的,这也就是我所谓的“中国科学界在为承认而斗争”的实质所在。

先生提到的第二个问题,我也听说过,这就是目前中国人才政策存在的大问题(刚刚为一个刊物写点这方面的东东,日后贴出):短期性与功利性。这是中国特色的东东,已经没有了深说的必要。问题是突击队的未来该怎样办?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三条路:其一,努力争取官方兑现承诺,真正体现中国科技尖刀连的作用;其二,被整体收编,成为某个大佬或者财团的尖刀连(如果仍然是国内的买家,那就演变为鲶鱼效应了),好歹能维持科研的不中断。第三条道路,就是由突击队再转变为国际雇佣军,由于北京所高人很多,成为国际雇佣军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这里有一个很困难的问题,即搞科研也是吃青春饭的,一旦错过那段时间,也是无法再次成为雇佣军或者尖刀连的,谁来关注他们的未来呢?

综上,我个人倾向于认为,从突击队、尖刀连、雇佣军再到未来的战神,有一个阶段是不能回避的,既然大家都是吃青春饭的,那么在我们考虑成为突击队员的时候,其实已经在内心签署了一份契约,即在内心中,我们首先把自己当作敢死队员,然后按照买家出价的情况在选择突击队、尖刀连与雇佣军的身份,这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今天的科学家也是一种职业,没有什么神秘的?做科学也许最大的乐趣在于,即能活得有尊严,又能获得社会的承认,在这个过程中还能把自己的爱好与兴趣发挥到淋漓尽致。从而让自己与历史有了某些不经意的关联,问这个世界上还有哪种冒险行为有这般收益的?所以当敢死队员也是值得的。

下午还有事,赶紧吃点面条,先说到这里,就教于李先生与诸位博友!

2009-6-3中午于南方涂鸦



https://m.sciencenet.cn/blog-829-235844.html

上一篇:从普遍语法到心理模块——先天论视角下的认知构成性假说
下一篇:从思想语言到心的计算理论

24 杨玲 刘全慧 廖永岩 曹成 王桂颖 刘玉平 艾云灿 刘进平 高星 曹广福 孙学军 朱志敏 王德华 肖重发 吴飞鹏 杨秀海 周春雷 陈国文 王福涛 魏东平 陈应泉 郭磊 侯振宇 airenao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2: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