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之名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lysky97 网络上虚假的东西很多,而此地尽可信其真实……

博文

"特区"——一个特殊又特别好的东西

已有 4502 次阅读 2017-4-2 14:25 |个人分类:人文|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北京, 首都, 特区, 副中心, 雄安新区


愚人节”这天,用微信的朋友都被一个令举国震惊的消息刷屏了——

中央下令,要建首都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横空出世……

你不明所以,打开电视,也到处是相关的新闻报道,

“雄安”这个名字,一夜之间家喻户晓……



提到“特”字,不禁联想起很多,特色,特权……

看看由“特”字组成的词,绝大多数都很“特别”:

特别、特长、特点、特产、特征、特质、特出、特惠、特勤、特使、特技、特派、特权、特快、特写、特制、特种、特性、特区、特准、特刊、特辑、特定、特地、特异、特约、特级、特意、特工、特例、特等、特色、特许、特效……

或许,“一般”,“普通”“平等”等一干词,在“特”字面前都只能自惭形秽、俯首称臣……

如今的特区,又算是特事特办了……


在百度百科里,是如此解释“特区”的:

一、特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级(县级)行政单位的一种,工矿企业特别集中,三线建设时期国家曾在西南地区设立多个此类特区,现唯一仅存六枝特区,隶属于贵州六盘水市

二、特区,即经济特区”的简称。中央政府赋予经济特区引进项目审批权、人员因公出国出港审批权、外贸出口 权、外汇管理权及许多其它经济管理权限,并且在包括税收、外汇管理、银行信贷、劳动用工以及人员出入境等方面给予了很多的优惠政策。现在,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从局部试验性的阶段向普遍改革推进的时代。搞活市场经济、对外开放、与国际市场接轨,已经成为全中国的要求。经济特区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这个称呼正在一次次“特与不特”、“特的新含意”的讨论中逐渐淡化

三,特区,即“特别合作区”的简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行政区域范围内设立的,享有特殊政策地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地方行政区域。特别合作区是我省 以先富带动后富解决个别市发展滞后下来的 问题、汕尾发展问题 而设立的特殊的地方合作区域。特别合作区的建立构成了我国省单一制的一大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我国具体情况下的创造性运用。特别合作区的成立,有助于发展汕尾落后的局面、有利于深圳汕尾的繁荣和稳定。

至于“副中心”的称呼,对应的应该是“主中心”……主副相对,仍是位或权字。

迁都的提法由来已久,历史上早有先例,如今,以副中心作为替代方案,想必也是对特权利益的一种折衷或妥协……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普通大众,首先想到的大概会是,与我之何?能不能赶紧去投资套房子?北京的房价会不会应声而落?……想来,只能笑笑而已……

雄安一地的房子据说,普通人已经没有机会去买了,不过,如果是单身的,不少已经可以考虑此地适龄的对象了……新区的人身价都要看涨喽!

当然,那还要问你,你有没有足够的“特点”?

“千年大计”、举国之力,影响重大而又深远,想必早已经有人看到了更多更大的机会……

还好,这一件历史上特殊的事件,展示了革新的勇气和魄力,虽然来得有一些晚,但是给了很多人新的希望,引导了一股新的潮流,其意义自有后人评说……


陈澹然[清]:"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用于表达:想弄好一件事情,就得方方面面都考虑到;想弄好具体一个方面,就得从全局出发。

我们在经典教材里看到这样的说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如今,却不得不审视“顶层设计”对全局经济的巨大引导作用!

另外,“关注力经济”,是这个时代需要被关注的经济,只要获得关注力,在人们的意识当中获得良好的印象,就可能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当年的深圳如此,今天的雄安也如此!可以看到,今天媒体的传播力已经远远超过以前任何一个时代,可以预见,仅仅是这种关注力,就足以引导热钱的转移!所以,雄安的曝光,已经成功引起了国内甚至是国际的高度关注!


在角逐的决斗中,智慧的花朵开放在竞争最激烈、风险最大的地方。在大成就者的身上,谋与勇相映成辉。如果说无勇之谋,是难以实现的幻影,那么,无谋之勇,充其量不过是匹夫之勇、鲁莽的代名词,最终总要被碰得头破血流。


参考链接:

雄安新区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有人说相当于迁都

一张图看懂河北雄安新区_凤凰资讯

雄安新区横空出世:堪比深圳特区 还有啥不一样

京津冀城铁网规划图正式批复!雄县重大利好!



https://m.sciencenet.cn/blog-568569-1043208.html

上一篇:北京“房事”随想——我们和幸福之间隔着不仅是一座房子的距离
下一篇:注意力——这个时代新的经济力!雄安已经获得第一步的成功!

2 黄仁勇 张能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3: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