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言相顧 學亦有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EOLAND 三年插隊,四載學工,北雁南飛,奔忙西東,文有一籮,業無大成

博文

進入英語的日語詞比漢語詞更有技術含量?

已有 2855 次阅读 2009-9-29 19:17 |个人分类:科学劄记|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英文, 中文, 日文, 外来语

曲津華
由於工作所需,今天浏覽一有關質量管理的美國網站時,偶見kaizen一詞。後發現該詞在其中反復出現,引起了好奇心。反復查證後得知,這是一個進入了英語的日文詞彙,意思約等於improvement,中文意思就是“改善”。
為什麼英語的improvement不夠用,要引入一個日文詞呢?“改善”並非什么新事物,更非首現於日本的新事物,用得著大費周章地引進一個外來語嗎?看來是有必要,因為這是一個地道的美國本土網站,其中的文字都是正宗的白皮膚老美寫的(有很多照片,排除了日籍美人的可能),而且他們都是專家級別的人物。看來是日本人對“改善”的執著精神感動了國際社會,才讓這種日本式的“改善”完善了英文詞彙,填補了英文的一個空白。同時,筆者又聯想到另一個進入英語的日文詞彙tsunami,就是“海嘯”,這是從2007年南亞大海嘯事件中學會的。海嘯非日本獨有,英語沒採用什麼詞組來命名海嘯,卻借用了日文詞,足見日本在海嘯領域的影響力之大。而日文詞能在英語的通用詞領域佔有一席之地,也足見日本人的功力。
作為中國人,總不會忘記中文的。低頭想一下,好像有點慚愧,我們對國際通用語英語的詞彙貢獻,都比較局限於食品和武術等小範圍。比較通用的,好像有guanxi(關係)這個詞走進了英語,衝出了亞洲,走向了世界,卻不很正面;其他的呢,沒有想起來。在用語方面,long time no see(久違)算是為廣大英語人口接受了,為國增了光,但卻不是通用詞。
英語是最廣泛應用的地球語言,能讓其龐大的人口接受一個新的日用詞,填補一個空白,很難。日本人,做的不錯。中國人,還要在正面性和技術含量方面多下功夫。
2009-09-29


https://m.sciencenet.cn/blog-247430-258713.html

上一篇:總理的“糾錯”與出版社的“力爭”
下一篇:新中國的三大英明決策

1 刘进平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3: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