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高奇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gaoqi666 经典热力学也称平衡态热力学,研究系统由一个热力学平衡态变化至另一个热力学平衡态的准静态过程的自发性; 它是真实热力学过程发生的必要条件。

博文

按标题搜索
不同条件下苯甲酸与萘完全燃烧反应的热力学性质计算
2023-1-31 23:28
苯甲酸(C 6 H 5 COOH,s,AR)与萘(C 10 H 8 ,s,AR)是燃烧热测定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试剂. 本文拟计算25℃ 标态下,恒温恒压及恒温恒容两组条件下,两试剂完全燃烧反应的Δ H 、Δ U 、Δ G 、Δ S 、Δ A、Q、W T 、 W V 及 W '. 苯甲 ...
2439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有趣的动力学悖论
2023-1-31 13:58
“对峙反应”及“催化剂选择性”均为化学动力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文拟介绍两个理论体系存在的有趣悖 论. 对峙反应 对峙反应也称对行反应,或可逆反应. 对峙反应通式参见如下式(1): (1) 在相同条件下, 对峙反应的正向反应与逆向 ...
1550 次阅读|没有评论
水煤气反应平均摩尔定压热容的热力学计算
2023-1-30 19:35
本文拟探究水煤气反应平均摩尔定压热容( )与温度的关系. 1. 研究体系的确定 研究体系选择为水煤气反应,即:CO(g)+H 2 O(g)=CO 2 (g)+H 2 (g);有关物质的热力学性质参见如下表1 . 表1. 25℃标态下有关物质的热 ...
2086 次阅读|没有评论
范特霍夫平衡箱—理想热力学反应器
2023-1-29 10:56
通常情况下,热力学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或相变)是在恒温、恒压(或恒容)、组成不变及环境不提供有 效功条件下完成的. 本文拟介绍范特霍夫平衡箱如何实现化学反应(或相变)的上述条件要求? 并推导化学反应 (或相变)的恒压热效应( Q p )与恒容热效应( Q V )的定量关系式. ...
1882 次阅读|没有评论
准静态过程与平均摩尔定压热容
2023-1-28 12:48
本文拟探究平均摩尔定压热容( ) 与准静态过程的内在关联. 1. 摩尔定压热容( C p,m ) 恒压条件下,对于纯 pVT 变化,1摩尔某物质温度每变化1℃(或1K)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称该物质 的摩尔定压热容( C p,m );可表示 ...
1376 次阅读|没有评论
热容与熵增原理在热力学中的几点应用
2023-1-27 23:03
本文拟介绍热容与熵增原理在热力学中的几点应用,供参考. 热容( C ) 热容是指纯 pVT 变化中,系统温度每变化1℃(或1K)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热容的定义式参见如下 式(1): (1) 根据测量条件不同,可 ...
1703 次阅读|没有评论
温差是导致热量传递的原因吗?
热度 1 2023-1-27 13:06
平衡态热力学将系统与环境之间 因温差而传递的能量 称为热. 本文拟结合常见的三种热力学过程,即气体 的纯 pVT 变化、化学反应及相变,论证该命题的不准确性. 气体的纯 pVT 变化 1摩尔的理想气体N 2 ,在298.15K、100kPa下 恒温膨胀 至50kPa,计算下列各过程对应的热量. ...
1389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1
正常降水pH值计算的两种方法
2023-1-26 14:14
本文拟介绍无机化学及环境化学关于正常降水pH的计算方法,供参考. 已知25℃时全球大气中CO 2 的平均浓度为330mL/m 3 ,试计算正常降水的pH值. 已知:25℃时CO 2 的 亨利常数 K h =3.34×10 -7 mol/(dm 3 ·Pa);H 2 CO 3 的两级解离常数分别为 K a,1 =4.5×10 -7 ,&nbs ...
1860 次阅读|没有评论
化学势、表面张力及热力学基本方程的两种不同解读
2023-1-24 11:15
本文拟比较准静态过程假说与平衡态热力学对化学势、表面张力及热力学基本方程的不同解读. 参见如下表1. 表1.平衡态热力学与准静态过程假说对化学势 、表面张力 及热力学基本方程 的不同解读 化学势( μ B ) 表面张力 ...
1470 次阅读|没有评论
配位个体VP、BP及LP计算(Ⅱ)
2023-1-23 11:36
从本质上分析,配位个体的几何构型最终还是由它周围分布的价层电子对数(VP)、键对(BP)和孤对 (LP)决定 . 本文拟给出配位个体中VP、BP及LP的计算方法,供参考. 配位个体通式 配位个体通式参见如下式(1): z &nb ...
4528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0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