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村游民 trespassers will be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uocun     在信息时代的思想雷区     慢慢走慢慢看慢慢聊

博文

新时代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评《遇见未知的自己:都市身心灵修行课》

已有 3531 次阅读 2010-8-17 13:00 |个人分类:阅读生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新时代, 修炼, 身心, 遇见未知的自己,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在家人推荐下,读了《遇见未知的自己:都市身心灵修行课》。这本书,好像蛮畅销的,在豆瓣网上的评价也相当不错。

书中以“若菱”女士的生活为背景,讲述她如何在一位“老人”的引领下,从一位本来生活和工作中充满焦虑、烦躁和压抑的职场女性,逐渐“摒除纷扰”、“拥抱真我”,走过家庭事业的变故,渐渐走入感情、事业、个人身心健康之佳境的故事。其间还穿插介绍了一些简单易行的个人身心修炼方法。

读完之后整体的感觉是此书优点不少:故事简单而温馨, 说理得体而周到,遇到关于人心人性的难解之处也不执着,处理得深入浅出的样子;对主角生活圈子之外的其他阶层(比如小生意人)和主角修炼传统之外的其他传统(比如基督教)也是很理解包容的姿态;虽然不乏对成功人士的溢美,但主要还是以他们为例来说明如何通过修炼达到更高的境界。总体上是娓娓道来的风度,中规中矩的表述,读来像是喝温温的八宝粥。

书中讲到不少关于能量啊,层次啊,心理结构啊等等搞科学(包括作者提到的认知科学)的人们每天要面对的东西。那么书中的说法是不是“科学”?写法算不算得上“科普”?还是说更应该视为“伪科学”呢?对不起,这些俺不关心。人家这是“身心灵小说”,小说里面讲故事、说方法,总得要有一套话语来包裹吧;另外,咱们也不能说,既然学院里的科学家们操心这些事情,学院外的修行者就没有资格操心或者使用相应的概念。

书中讲到的修炼路数和一些具体做法,俺这个外行觉得如果坚持做,不过头,养成相应的好习惯,对个人身心有好处,甚至极大的好处,既用不着怀疑,也用不着大惊小怪。

至于书中的“老人”,在作者笔下那可真是智慧的化身啊,让读者觉得有了老人就有“底”了,觉得有了“老人”的指引,要不让最后一切都到位也难。

但是,我必须坦白交代,俺觉得这书没多大意思。为什么?因为过于河蟹了。因为假设了太多。因为虽然是讲“身心灵”的修炼,但是除了事关个人的幸福生活之外,既没有马克思主义传统里生死攸关的斗争,也没有儒家传统里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读来感觉好像历史终结了,而心灵问题、生命的意义问题只剩下个人身心健康的层面了。

俺不是说,这本书从个人层次来讲修炼有什么不好,而是说这种关注的角度假设了这里的个人拥有这个空间,说白了就是有这个时代政治经济背景下“都市白领”们所拥有的空间。(不信你把副标题改成“都市民工身心灵修行课”──就加“民工”二字,看看还有多少人把你当真。)俺也不是说,这本书里明确肯定了历史终结,而是说它对于今天“都市白领”身心生活中的问题的历史条件,以及相应地对于书中推荐的解决方法的历史局限性没有自省。这就让俺觉得,“若菱”的成功注定了只能是少数人的成功和多数人的失败,其样板作用注定了只能是河蟹河蟹而已。

当然,或许有人会说,难道今天的劳苦大众,今天的都市民工,不也是在追求若菱那样的生活吗?或许是吧。不过,我想,这种假设或许正是主流对于劳苦大众生活的自我投射式的理解吧。

一言以蔽之:此书的核心在于引导作为今日进步中青年主流的都市白领们,在融入全球化市场经济文化大潮时如何做一颗健康快乐的螺丝钉。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本书或许可以算作新时代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吧。

为什么这样说? 当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所以流行,也有其时代背景,那就是它同样以自传体小说的方式,引导当时的主流进步中青年,在融入社会主义建设洪流和反击资本主义反攻倒算逆流的时候,如何做一颗全心全意无私无畏的螺丝钉。

从这个类比看来,这本新时代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要不受欢迎恐怕也难。

要说这两本书有什么不同,那当然有很大的不同了。比如对于健康长寿,咱们的保尔•柯察金同志似乎就一点不痴迷、完全不执着。那么他(或者说短命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白求恩、焦裕禄们)的灵修境界如何呢?俺觉得其实满高的。放到今天,至少依然可以赚到好几把真诚的眼泪吧。但是今天主流的态度会是什么呢?──“有毛病啊?”

反过来,要是把若菱的故事放到当年去宣讲,当时主流的态度会是什么?──“腐朽的小资!”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昨天的冬妮娅成了今天的保尔。

https://m.sciencenet.cn/blog-453866-353826.html

上一篇:爱丁顿论科学发现和科学革命
下一篇:计算机是什么?闲话计算机的历史位置

3 武夷山 丁甜 蔣勁松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17: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