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言相顧 學亦有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EOLAND 三年插隊,四載學工,北雁南飛,奔忙西東,文有一籮,業無大成

博文

個人對“博客”與“微博”的理解與比喻

已有 2482 次阅读 2012-2-27 18:31 |个人分类:闲读偶得|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博客, 媒体, 微博, 比喻

個人對“博客”與“微博”的理解與比喻

曲津華

 

有人說,大師的高明之一,就是會運用比喻來說明問題——大師都是比喻高手。贊同。

大師樹立了榜樣,我們向大師學習,各得其所。對新的傳訊工具,本博這裡也好有一比。

網絡時代,為個人化、泛在化的書面表達提供了可能。博客和微博,都是填補了傳訊工具空白的革命性新品,人見人愛,“花見花開”。

經過一段時間的親歷,對二者的體會是:

1.     博客 = 私人報紙。對高手來說,博客也可以被弄成“私人音頻廣播臺”和“私人電視臺”——不僅可讀,也可聽,可看。看爽了,還可以把喜愛內容留存珍藏,或轉發出去,供同好分享;

2.     微博 = 社會大網的網片。博客基本可以獨立存在,你願寫就寫,別人愛看就看;但微博大概不行——微博雖然也屬於私人媒體,卻應該要有個“圈子”才有價值,這種圈子就如同一個個小網片,勾連了一些博友,使得可共享的信息在其中被分享。這種網片,如同一塊塊補丁,綴綴連連,層層疊疊,交集複交集,立體地聯成一個基本對應於真實社會的大網。某個網片的sizequality,決定了這個網片的performance,或者說其主人的信息之進出口的效能——群友夠多,群友夠好,就可以使個人的發布信息夠到位,使想知道的信息儘量夠豐富地彙集帳下。

 

應該強調的是,不管是博客,還是微博,雖然都是 “私人媒體”,但都是合法的存在(大概只除了北朝鮮)。至於博客和微博採實名制與否,據說是各有利弊,前景有待觀察。

善用博客,善用微博,做一個不落伍的知道分子——大多數人都會這樣期待吧?

 

2012-02-27



https://m.sciencenet.cn/blog-247430-541882.html

上一篇:全球語文的終極狀態:只剩“華語文”和“英語文”?
下一篇:我國身份證和戶口本的重大缺陷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7: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