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与中医科学性(三)

已有 2416 次阅读 2018-8-31 16:03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中医学, 概念, 划分, 逻辑学

中医学的逻辑问题

前已述及,新造“科学”概念与我苦苦思索中医学相关,那么“中医学是什么”应在思考中。个人认为:中医学是拥有自然哲学思维模式的中医人所构造的文化载体。从这个概念,可以了解笔者对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是否应该纳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初步想法。

中医学诞生于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那个时代也是中华文明从诞生到长足进步的一个灿烂辉煌的时期。掀起那个时代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就是自然哲学的思维模式,从而创造了从主体到客体突飞猛进的奇迹。但是,那个时代毕竟是现代科学的前夜,科学精神的诞生与成长就是逐渐克服自然哲学思维模式局限性的序章。

4.1  逻辑学发展历程

什么是逻辑?什么是逻辑学?简而言之,逻辑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逻辑学则是探索、阐述和确立有效推理原则的学科。通俗地说,逻辑学是教人说话、做事遵循一定的规则,从而更加严谨的学问。所以,它是现代科学产生的重要前提。

逻辑性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但在大学从萌芽走向成熟的时候,出现了开创性发展。12世纪到13世纪中期是逻辑学发展的“继承与消化时期”,13世纪中期以后,大学逻辑学的发展渐渐进入辉煌时期,并在14世纪达到了顶峰。杰出的逻辑学家大量涌现,“现代逻辑”获得长足发展,开始对哲学、自然科学产生深远影响。近代数理逻辑的出现引起了学术界的连锁反应,对此做出突出贡献的是奥卡姆。他将逻辑学中的指代理论运用到哲学上,对共相和殊相进行分析,强有力地支持了唯名论的观点,并发展出“奥卡姆剃刀”的方法论,即“如无必要,勿增其实”。这种方法被称为“现代方法”,与之相区别的是“古代方法”。“现代方法”认为,构成论证基础的原则来自经验归纳,凡是超过经验的知识都属于信仰问题(不可证明,经验方法得出的结论只是或然性的。 “现代方法”更重视经验的世界和世俗的世界,这在政治上是对教皇权威的挑战,在学术上是对经院方法脱离现实的纠正,成为近代实验精神的先导。正如丹皮尔所言,“由于唯名论的复活,人们就对直接感官知觉的对象重视起来,这种精神打破了人们对抽象观念的信仰,因而最后也就促进了直接的观察与试验,促进了归纳研究。”

逻辑学在大学得到发展,说明科学不是一种草根学问,不是土豪的学问,更不是快餐文化,而是能够坐冷板凳的学究们独立品格、自由探索、求真务实精神的体现。

4.2  概念与命名

对大自然各种事物的命名,是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并表达出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密切关联。但是早期的智者急于求成,他们匆忙地为了“名正而言顺”,借助当时的各种思维工具陆陆续续地给出了很多相互重复、相互冲突的命名。正如《易经》所云,“名为万物之始,万物始于无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事实上,人类不可能先掌握命名规则再开始给万物世界命名,而只能等待命名出现混乱不堪状态的时候,才能总结经验制定命名规则。

日本著名逻辑学家末木刚博指出,中国的逻辑是以正名论为中心的。“所谓正名,即辨正名称、名份”(《辞海》)。这一观点最先由孔子所倡导,他鉴于当时社会变动所引起的名存实亡、名实不符的现象,提出了“必也正名乎”的主张,随之引起了名实问题亦即名称与实际事物关系问题的长期争论。尽管各自根据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去解释和论证,但要求“名实相副”的目标却是一致的。然而,正名逻辑却没有考察要实现“名实相副”的重要工具——定义和定义规则。

显然,逻辑学里的“概念”是包含定义规则的“命名”,代表的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两个基本特征。内涵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通过定义规则来阐明;外延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二者存在反比关系,即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反之亦然。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即指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形式逻辑的定义方法是把某一概念包含在它的属概念之中,并揭示它与同一个属概念下的其它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种差。因而定义的常用公式是:被定义概念=属+种差。定义的规则有:①应相称:即定义概念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相等;②不应循环;③一般不是否定判断;④应清楚确切。由于缺乏形式逻辑的规范,中医学基本概念(命名)的名实问题,至今仍未得圆满解决。

随着现代科学的日益进步,人们对科学概念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规范。提炼出它的三大特征,即可确定性、可检验性和可淘汰性。所谓可确定性,指科学概念应该反映事物的本质,并明确地规定其涵义。因为只有明确地揭示了概念的内涵,才能使科学概念具有可操作性并作出相应的操作解释。所谓可检验性,指从科学概念所蕴含的意义出发,加上其它辅助条件,就可以导出可由实验直接或间接来加以检验的命题。爱因斯坦认为:“物理学中没有任何概念是先验的必然的,或者是先验的正确的。唯一地决定一个概念‘生存权’的,是它同物理事件(实验)是否有清晰的和单一而无歧义的联系。”所谓可淘汰性,科学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形态,它的内涵和外延都可能随着科学认识和观测手段的发展而变化,甚至被淘汰。

25年前,我发表了“中医学概念的哲学思考”一文(《医学与哲学》1993(7):25-27),从举实、移植、嫁接、类推四个方面讨论了中医学概念(实际上是前概念或命名)的发生学概况,可以说是井喷式效应,良莠不齐,糟粕偏多。进一步从可确定性、可检验性和可淘汰性三个方面探讨中医学概念(实际上是前概念或命名)的逻辑学前提,则绝大多数要遭到“奥卡姆剃刀”屠宰。这一点,在西方医学史也是曾经的一幕,如“灵气”、“奴斯”、“活力”、“动物热”等大量思辨性概念,由于最终无法由操作找到本体论解释而逐渐被淘汰。但在中医学基本理论中,大量生理、病理、药理学概念没有能明确反映本质特征的内涵,也无法找到操作性解释。

尤其在中西医结合研究过程中,以寻找客观指标为中心的证本质研究、脏腑本质研究,实质上是试图为传统概念寻求其操作性解释。但遗憾的是,既然传统概念已经明确地反映了本质涵义,那为什么还要通过操作手段去寻找已有本质涵义的“本质”(本体论解释)呢?如果我们苦苦寻求一种没有明确性本体的可操作性概念,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例如,所有的病机以及证候名称只是一组疾病表象的代称,而并非其本体反映。那么,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的一些概念,象肾阳虚、脾气虚、心气虚、肝郁、瘀血、阴阳、寒热等等,看起来似乎为它们找到了一些操作性解释,但实际上并不能确定,因而表现出牵强附会、无法通约。因为事实上,传统概念原本没有这样一些“附加条件”,它并不以操作性原则为定义标准。故尔,血液流变学异常可以见于多种非瘀血证的病变,环核苷酸、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改变等并不能确定为阴阳的特异性指标。

缺乏可操作性解释,也就无法通过操作来重现和检验。例如湿热,究竟是一种致病物质还是一种气象因子呢?湿热通过什么途径,怎样进入人体,又是如何熏蒸肝胆的?这种邪气无法捕捉和检测,怎么去经受多几个“为什么”的反复质疑?因此,它只能永存于思辩和虚构的迷宫之中。正如尹文所云,“万名俱列,不以形应则乖”,中医学各种概念内涵不清,分类不明,以致于后世医家不得不进行大量的传、注、笺、疏,通过训诂而求字义,结果张氏说张,李氏说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例如《伤寒论》的“六经”,由于没有可操作性解释,后人有认为是经络,有认为是部位,有认为是阶段,有认为是脏腑,有认为是气化,又无法用检验来决定它的“生存权”,也就失去了修正和淘汰旧概念、创新和完善新概念的重要方式。

最后,对中医学概念的动力学进行了考察分析,提出:正名逻辑维护了传统中医学的稳态结构;描述性定义阻碍了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追求;流动性概念导致了训诂之学的兴旺发达。

4.3  分类与划分

在传统逻辑里,把概念外延即一个类分为若干子类的思维过程称之为“划分”。划分是从属到种,而分类则是从种到属,二者方向相反,但规则一致。要正确地划分,需遵守一定的逻辑规则:①各子项之间没有共同的分子,即各子项之间是全异关系,或者说各子项不相容;②母项的每一个分子都属于某个子项,即各子项要穷尽母项(与枚举不同);③每次划分必须依照同一根据;④每次划分不能越级(例如动物,首先划分为脊椎和非脊椎两类,再把脊椎动物分为哺乳、鸟、鱼、爬行、两栖等5类)。

早期医家对疾病认识不清,分类模糊、相互包含的认识是必然的。表2是我们根据《诸病源候论》中的文字汇总,所划分的外感病四大体系,存在着严重的重叠、包含现象。我曾经搜集了疟疾、痢疾等疾病的中医分类,都在30种以上,以五脏、六淫、八纲以及临床表现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区分。由于缺乏划分规则,古代医家没有办法进行合理分类,因而随意性很大。这种不讲究划分规则引起的分类混乱,一直持续到今天。

表2  《诸病源候论》外感病四大体系

伤寒候

时气候

热病候

温病候

伤寒候

时气候

热病候

温病候

伤寒一日

时气一日

热病一日

温病一日

伤寒痉




伤寒二日

时气二日

热病二日

温病二日

伤寒结胸




伤寒三日

时气三日

热病三日

温病三日

伤寒五脏热




伤寒四日

时气四日

热病四日

温病四日

伤寒变成黄

时气变成黄


温病变成黄

伤寒五日

时气五日

热病五日

温病五日

伤寒心腹满痛




伤寒六日

时气六日

热病六日

温病六日

伤寒大小便不通

时气大小便不通

热病大小便不通

温病大小便不通

伤寒七日

时气七日

热病七日

温病七日

伤寒热毒脓血痢

时气脓血热利

热病下利

温病下利

伤寒八日

时气八日

热病八日

温病八日

伤寒上气咳嗽




伤寒九日以上

时气九日以上

热病九日以上

温病九日以上

伤寒吐血

时气血吐血

热病

温病吐血

伤寒咽喉痛

时气咽喉痛

热病咽喉疮

温病咽喉痛

伤寒阴阳毒

时气阴毒



伤寒斑疮

时气发斑

热病斑疮

温病发斑

坏伤寒

时气败



伤寒发痘疮

时气疱疮

疱疮热病


伤寒百合狐惑




伤寒谬语

时气狂言


温病狂言

伤寒病后诸证

伤寒病后虚羸

热病后沉滞

温病差后诸病

伤寒渴

时气渴

热病口干

温病渴

伤寒劳复食复

伤寒劳复食复

伤寒劳复

伤寒劳复食复

伤寒吐逆

时气干呕哕

热病呕哕

温病呕哕

伤寒令不相染

伤寒令不相染


伤寒令不相染

伤寒厥




伤寒阴阳易、交接劳复

时气阴阳易、交接劳复


温病阴阳易、交接劳复

最近,我的一篇的文章“从分型辨证到分期辨证——中西医结合传染病诊疗模式的推陈出新”(将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专门提到这个问题:在“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里,为什么一种疾病可以分为3型、5型、8型、10型,甚至20型、30型、50型?专家制定的分型标准为什么常常被临床医生突破?原因在于目前采取的“分型辨证”模式则包含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淫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各种辨证方法具有不同的划分依据,重叠应用会出现“兼容性故障”。

而且,八纲辨证本身就违反了划分规则:①各子项之间包含共同分子,如表、里、寒、热、虚、实均可归纳在阴、阳之中;②一次划分采用不同依据,彼此包含导致“划分”的界限不清。

脏腑辨证也是这样:①把“脏病”与“腑病”一起划分,属于越级行为;②划分中相互包含,既有“表里同病”,也有数脏合病,各子项之间存在共同分子,缺乏严格界限;③分型标准脱离临床实际,大多数疾病属于“本虚标实”、“多脏腑合病”,无法截然分开。

由于分型辨证采用多种依据,没有遵循严格的划分规则,导致证型之间相互包含,各证型越级并列、分布随意。在此基础上的证候规范化、客观化研究,事倍功半,陷于困境。以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为例:1991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将慢性肝炎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5型;1994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病毒性肝炎分为肝胆湿热、湿困脾胃、热毒炽盛、寒凝阳衰4型;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慢性肝炎分为肝胆湿热、湿邪困脾、肝郁气滞、肝郁脾虚、肝郁血瘀、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热毒炽盛等8型;2010年中华全国中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辨证标准,将慢性肝炎分为正虚邪恋、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肝血瘀阻、脾肾阳虚等6型;2017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将慢性肝炎分为湿热内结、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5型。标准是临床诊疗和新药研制的权威文献,由于辨证分型缺乏严格界限而导致如此分歧,临床医生如何执行?

4.4  类比与归纳

4.5  量化与统计

4.6  假说和检验

中医学的实证(较真)问题

中医学的方法学问题

传统医学的出路

(未完,待续)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293-1132075.html

上一篇:中国公民科学素质与中医科学性(三)
下一篇:邹季:膝关节的特殊性与保健要点

1 赫荣乔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8: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