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dem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deming

博文

焦点解决中假设问句遇到的情况处理

已有 2444 次阅读 2017-8-3 11:31 |个人分类:焦点解决实践|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高德明, 焦点解决, 爱语焦点, SF问句, 假设问句

高德明


倾听来访者的回答是回应的前提

总的原则:不管运用什么样的问句,只有当听到来访者的回答时,我们才会知道自己向来访者真正传达的是什么问题。密切关注来访者的回答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治疗师的后续问题必须建立在来访者回答的基础之上。在得到回应后,我们会继续追问,仔细倾听来访者的回答,然后根据来访者的回答进一步提出问题,以此来澄清并扩展来访者所描述的细节内容。

这里需要我们谨记的是,不论我们在提问时使用了什么样的语言,只有听到了来访者的回答,我们才能知道来访者所听到的是怎样的问题。在听到答案前,我们不会知道我们问的是什么问题。

持有“在听到答案前,我们都不知道我们问的问题究竟是什么”这样的理念。如果来访者回答了一个我们并没有问的问题,我们就知道这个问题有被提出来的必要。此时,我们要表现得好像确实问过了那个问题那样,这能帮助我们融入到对话中去。

回应看似难题的难题

下面的情景经常出现在奇迹问题的回答中,我们要相信这些情况和回答,是来访者最好的回答,我们只需在此基础上,走向下一步。这些处理方法不是唯一的,不过,处理的思路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思考。

1.答案为:“我不知道”,或,沉默。

我们假设奇迹问句得到的答案是“我不知道”(“不知道”是来访者最初回答奇迹问句时最普遍的答案之一)。

我们可以认为“我不知道”意味着“安静---我正在思考”(这是一种相信)。比如有些人会以“我不知道……”作为重要陈述的开头。例如,“我不知道…关于某某(诸如回到学校、辞职、放弃一段恋爱关系、结婚以及生孩子等),我已经想了很久了。”  

在来访者回答“我不知道”后,我们发现,保持几秒钟的沉默是非常有用的。这样能让来访者有一段时间思考。我们不用重复之前的问题,同时我们也不要给出任何的评价、赞同或是做一些吸引来访者注意的事。我们发现在开始说其他话之前,可以在心里从1默数到6,这很管用。

为让来访者开始理顺思路、组织语言,与此同时,你要避免移动,特别是点头一类的动作,如果你准备记下这些东西,此时也最好停下来,将你的笔放下不要动。倘若来访者在6秒钟之内没有作出回答,那么我们可以直接说:“这是个很难的问题”。然后继续放松地坐在椅子上,给来访者另一个6秒的思考时间。

我们要接纳尴尬和训练自己的耐心,如果你用其他方式非语言上的信号,来访者可能会产生误解,会停止思考,礼貌地等待你的下个问题或陈述,因为他们会认为该轮到你继续下去了。再次强调,需要注意避免点头或是发出任何可能打断来访者回应的声音。

六秒之后要思考谈话是否陷入停顿。假设此时来访者正礼貌地等你继续说下去,而同时你也正礼貌地坐在那里等待来访者继续回答问题,或许让“逼迫”来访者再继续思考,或许已经需要你把话语权接过去了。

一旦来访者越过“我不知道”这个回答,开始构建答案时,情况自然就会有所改变了。

2.答案为:“不”

人们通常会在一开始时描述自己“不会感觉到什么,不会做什么,不会考虑什么”,或是“其他人不会做什么”。这是对奇迹问句的一种很自然的回答。此时可以着重强调“不。。。”并提出“还有什么会不同?”并以此来回应他们的答案。如果来访者接下来描述中还带有很多“不”字,可以理解层次上推,这些不做的行为给他们带来的感觉是什么,意义是什么,做些什么还可以给他们带来这些感觉或意义。这能帮助很多来访者转为描述奇迹之后,想法是什么,会做些什么就自然出现了。

我们倾向于将“感受、想法和行为”看作是同一描述中相互联系的部分。假设来访者用她将有哪些不同的感受作为对奇迹问句的回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问:“当你有那种感受时,接下来你将会做哪些事,而这些事是你现在没有去做的?”在仔细倾听并理解了来访者的回答之后,接着我们会问:“其他的呢?”这样至少3到4次,每次都需要认真地倾听和理解来访者的回答。

当来访者的答案是“我会有一些更积极的想法”时,我们的处理方法也是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问:“那么,当你的想法更积极时,你知道自己会做哪些不同的事吗?”或是“你猜到时候会发现自己在做些什么呢?”因为对于大部分来访者来说,描述其他人注意到自己不同的地方要相对容易一些,所以我们会问:“当你的想法更积极时,你要做些什么才会让你的(家庭成员、朋友或同事)感到你更积极了?”那么让我们假设回答:“我醒来后将不再焦虑。”

问:当早上醒来时,一个人怎么才能发现这点?不焦虑会做些什么?会发生什么不同?

3.答案为:关于感觉和想法的

“我会很开心地醒来,想:‘噢,多美好的一天啊……’我很期待这一天。”我们把它视为……的开端。

继续问:“开心的醒来,很期待这一天……嗯。还有其他的吗?”

4.答案为:关于行为的

对于来访者来说,行为描述也被证明是最有效的描述方式。对动作与行为详尽具体的描述让来访者对其在现实生活中想做的事进行了一次预演。描述越详细,来访者的经验就会越生动和“真实”,从而使描述中的行为更容易且更自然地出现在生活中。作出一个细致的行为描述也会让来访者预见到未来可能发生的改变所带来的一些好处,从而增强他们自我改变的动力。

“其他人会发现什么?”人们不是海洋中的孤岛,我们生活在社会环境下。在我们的社会背景下,变化只有被人看见和认识到时才能称之为变化。在制定解决方法时,将来访者的人际关系考虑在内,是非常重要的。在来访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变化是如何被人察觉到的!“你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我们存在于与他人的互动中。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通过其他人的反馈来了解自己。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可以给描述带来更丰富、更充实和更深层次的含义。根据这一点,在会谈过程中,我们会通过询问其他人的观察以获取更多细节:“身边的人会如何反应?”

即使有些很能实现,而那种在描述行为的过程中所唤起的积极感受,将来也会为来访者的改变提供极大的勇气和信心

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于我们来说,行为描述要比那些不确切的描述有用得多。但是这是一个归纳法的理论。一定还有一些例外,我们要保留一些警觉,也要思考模糊和不清楚的描述什么情景下也会取得成功。这个答案来自于来访者的反馈和我们不断的尝试实践,而不是理论归纳。

5.答案为:“不切合实际”

偶尔会有来访者在回答奇迹问句时给出不现实的答案。

当来访者的描述的事件是为符合自己的利益而改变或是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如变得富有、彩票中奖等时,可以表面上接受来访者描述的不切实际的变化,然后询问来访者这些变化能给他们带来什么。例如,你可以说:“我们假设你的彩票真的中奖了……妻子会看到你在做什么,而你又会看到她在做什么,从而让你感觉到你们之间的关系变好了?”

6.答案为:“事情和其他人会变”

“我的丈夫应该更体贴,”“我的孩子应该听我的话,”相似的回答构成了一个类别的答案。

我们认为,在多数情况下,这说明来访者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来回答这个问题,或是在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上出现一定偏差。这里我们将给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

我们可以重新聚焦,说明奇迹发生在他身上所带来的不同,而不是别人身上。

还有一种常用的方法是,我们并不会把这个类型的回答看作是必然不可能或是不切实际的期望。相反,我们要寻找的是有可能发生的事,会让来访者陈述更多的细节内容。

当我们处理“家庭成员变得不同”这个回答时,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涉及提出问题使来访者来描述“奇迹”如何改变其他成员。第二阶段:(这个阶段实际上是第一阶段所谈内容的延续部分)要关注能使来访者对以下内容进行描述的问题,即两个人的关系将如何改变,以及这又如何反过来影响原本想要他人改变的来访者的。


这个例子也进一步强调了奇迹问句中非常重要的核心理念之一:对奇迹详尽描述的必要性是建立在来访者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日常工作的基础上)。


我们尝试着为来访者和他们的家庭创造一个关于未来的共同畅想---问题不存在,整个家庭都在做着期望中的事情。这样做能让他们开始感觉自己好象真的经历过那些事一样。对于那些被生活压垮和身陷于绝望中的家庭及个人来说,这点至关重要!这段经历能给予他们充足的勇气和希望,去将自己设想的解决方法变成具体的现实。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试着构想出解决方法,即奇迹之后的生活(尽可能包含具体的细节),而我们会试着在这奇迹的画卷里“自由旅行”。我们根据情感、思想、行为以及跟他人的互动的描述,创造这个奇迹并使之变成真正的生活


                 参考书目:

                 1.路易斯·卡夫曼(比利时),《不懂带人你就自己干到死》,若水 译,印刷工业出版社 ,2013。

                 2.史蒂夫·德·沙泽尔,《超越奇迹-焦点解决短期治疗》,雷秀雅,刘愫,杨振 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3.钟思嘉,黄蕊,《焦点解决短程咨询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陆意文,《家庭中的正面管教》,中国妇女出版社,2015.


             

学习、练习、实践、反思、督导,是一个SF取向工作者的快速成长之路。敬请期待下期分享。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27145-1069322.html

上一篇:企业中什么情景下应用教练式的领导方式
下一篇:[SF企业管理国际资料] 焦点解决取向管理10:控制的矛盾性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5: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