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和谐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oman

博文

人、天然物、人工物——论自然物的三分

已有 6135 次阅读 2010-7-28 09:21 |个人分类:哲学|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Human Being, Inartificial Substance and Man-made SubstanceOn Tri-division of Natural Substance

                                      曹  曼  叶文虎

CAO Man  YE Wenhu

(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100871)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eking University, 100871)

 

  要: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包括人在内可统称自然物,其中人与天然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叫人工物,与人类作用无关的自然物叫天然物。在将自然物分成人、天然物和人工物的基础上,讨论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特别是人工物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建立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学基础。

Abstract: All substances in nature can be wholly called as natural substances, among which those that are generated by interactions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inartificial nature are called man-made substances, and those that have no connections with human interactions are called inartificial substances. On the basis of tri-division of natural substances into human beings, inartificial substances and man-made substances, their interactions, especially the roles that man-made substances play, are discussed, and methodological foundation is set up to build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关键词:自然、自然物、人、天然物、人工物

Key Words: Nature; Natural Substance; Human Being, Inartificial Substance; Man-made Substance

 

1.引言

自然一词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来理解它的内涵[1],狭义的自然是指未受或不受人干扰的自然;广义的自然则包括狭义的自然(或称自然环境)、人工自然(或称人工环境)以及人类社会(或称社会环境)。本文所述的自然是广义自然。

人类认识自然是个漫长无止境的过程。不断反思发展的历程,是认识自然并指导行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在人类的历史上,曾在探讨自然运动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观点,形成了许多方法和理论,解决了许多问题,但自然对人的反作用日益严重,如沙漠化、温室效应、疑难病症和瘟疫频发、物种灭绝和自然灾害加剧等。这些都表明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偏离了和谐。人们对此困惑不已,也反思不止。长久以来,人们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人与自然二者间的关系上,忽视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和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人工物的地位与作用,以至很少关注人、天然物、人工物间的相互作用与组成比例的变化。这是反思得到的一种看法。而要解决前述的诸多类似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走出人与自然二分法的思维定式。

 

2.自然物、人工物和天然物的概念

在古希腊和中世纪时代,自然一词指的是“本性”,到了近代则指“自然事物的总和”。从词意内涵的转移可以看到人类观念的一个重大转变:即用“自然物”代表“自然”,也就是明确地把“自然物”与“人工物”从概念上加以区分[2]。我们把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包括人在内统称为自然物,并进而将自然物分成人、天然物和人工物三部分,人们通常所说的自然物,在本文被称为“天然物”。

广义的人工物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形成的产物[2]。除“物质”外,还包括“制度”和“精神”的内容。本文所述人工物只是狭义地指物质性产物,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把天然物 (包括矿物和能量),制作成可供人使用和被弃置的物质。

人工物出现的时间可以从人开始劳动时计,其种类和数量在不断增加。人工物是人为满足自己生产、生活的需要制作的。但任何人或人群都不可能制作出自己需要的全部人工物,因此人给人工物赋予了价值,以便于交换。根据人赋予人工物价值的多少,人工物可分成:①本值式类,如开采出来未经任何加工的矿物;②低附加值式类,如市场上出售的农产品;③高附加值式类,如工艺品、光盘、各种文化产品等。

天然物是构成自然的基本物质,包括除人以外有生命的动物、植物、真菌、原生生物、原核生物,和无生命的土地、水、空气、矿物等。它拥有自己的变化规律,如生物的繁殖生长和岩石的风化等。天然物经人力作用后就变成了人工物。可以说,人工物是天然物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与天然物之间存在着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和互相转化的关系。

 

3.人、天然物、人工物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三种生产理论从物质运动层面上指出,世界系统或称环境社会系统是由人的生产、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呈环状联结而成的一个大系统 [3]。人、天然物、人工物是三种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三种生产的活动结果;而三种生产则是人、天然物、人工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表现,也是三者间相互联系转化的纽带。例如,人狩猎所获猎物(天然物)做成食物(人工物),人食后成长自身,人死亡后入土,自然分解后进入自然环境还原为天然物。

人工物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制造的,自然物中可供制造人工物的天然物的存量和单位时间的增量都是有限的,而人工物的生产却在持续进行和增加;同时,丢弃到自然中的人工物的量也在日益超过自然能消纳的量。这时,人工物对人和自然均产生影响,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就是这种影响的显示。由此可见,要使人类的生存状态能不断改善,就要保证人工物的持续生产,而要保证人工物的持续生产,就必须协调好人工物的生产和天然物的“供给”之间的关系。当然,在根本上,还要注意协调人与人工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人工物的内容、形成、数量以及生产的方式。下图1给出人与天然物相互作用产生人工物,人工物反过来又影响人和天然物的演变,产生新的人和人工物,这一循环往复的相互作用关系。

人、天然物、人工物三者中任一者的变化,都会引起另二者的变化,每二者间的关系都要受到第三者的制约,某一者变化如果超过一定阀值后将引起整个系统的失稳。比如,温室效应,是人工物二氧化碳、氟里昂等对天然物大气影响的表现,它反过来影响人的生存,又产生防晒霜等新的人工物,使用和处置这些新的人工物又对人和天然物产生新的影响,如此等等。

人、天然物、人工物三者间存在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或者说三者及其间的相互作用,是自然发展变化的物质基础和作用主体。正确认识这一点,并从这一角度调控主体的行为,将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4.人工物在自然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结果与人所处时代,距离事物远近,观察时间长短和视角等认识方式有关;同一事物不同的认识方式就会有不同的认识结果。

当人类认识到物有自然物和人工物之分后,本可沿着这一轨迹把认识深化下去,但在二分思维的支配下,又简单地把自然物归于自然,把人工物归于人类社会,没有从物质实体入手进一步探研人工物同自然本体中其他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人工物被淹没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宽泛认识之中。问题就出在认识方式上。

理论上,人是自然中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认识自然、特别是在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若不把认识者自身纳入到认识对象(包括认识者在内的整个自然)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局限性、片面性和不确定性。若认识者从物质实体入手,将认识主体独立于自然之外,如图2所示,就会发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人、天然物、人工物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所以也可以说,人工物是人与天然物间的 “界面”,这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和自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实体。

现实中,人所接触到的周围环境大都是人工物,相当于生存在“人工物”的环境(人工环境,人生平均85%以上时间在其中[4])当中,如人在办公室和车间内接触使用的各种物品和仪器设备;人工物明显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与自然及其间的关系,如丢弃人工物污染自然环境并引起人类生存方式的改变。可以认为,由人、天然物和人工物构成的自然(见图2),是人类社会、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的物质基础,人工物同人、天然物一样,已成为人的生产和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发挥重要的“介质”作用。

5.三分法认识自然的意义

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环保运动,是人类从前没有意识到的弃置物(人工物)对人和天然自然的反作用,当认识和感受到该作用后开始采取的消除和预防行动;世界上国家和地区间发生的掠夺资源战,是人类发现生产产品(人工物)所需原料(天然物)存量有限,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时,而采取的消极对策(积极对策如开发新能源);环境经济、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等新经济学的研究,是人类认识到只考虑人同部分天然物(如土地、矿产等)的相互作用,不考虑人同所有天然物(如空气、水等)及广义人工物(如丢弃物、技术等)间的相互作用,经济本身的发展不但难以持续,而且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将遭到破坏时,所做出的寻找更符合客观实际经济规律的反映。此类诸多行为,都是为了弥补因对人工物认识重视不够而采取的行动,是调整人、天然物、人工物互动关系的实践基础。不重视人工物的存在,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造成环境污染和能源与生态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重视人工物的存在,在人工物生成前就考虑到它可能对人和天然自然的影响,选择科学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才是人类与自然得以持续、协同发展的唯一道路。

总之,人类对从物质入手用三分法认识自然,探讨人、天然物、人工物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运动变化规律,已进行了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感悟的积累。为了更好的指导人们研究自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树立三分法的思维方式[5] ,构建以三分自然物为主线的理论体系,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黄鼎成,王毅,康晓光著,人与自然关系导论,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第1版,P3-4

[2]何怀宏主编,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P261-290

[3]叶文虎,陈国谦,三种生产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7(2):14-18

[4]曾子文,室内的环境污染,建筑,1994,(7):34

[5]庞朴著,浅说一分为三,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1版,P7-11



https://m.sciencenet.cn/blog-462965-347902.html

上一篇:论环境产业
下一篇:产业体系划分的理论探讨

2 鲍得海 刘锋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