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与自我融为一体者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uanmin    全心全意,抛珉引玉

博文

科研量化考核与评价原本就是忽悠 精选

已有 4994 次阅读 2007-10-27 15:35 |个人分类:科研教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一段时间以来,所谓科研量化考核与评价方法被引进到国内几乎所有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也就是以数SCI篇数、算科研经费、计影响因子的方式考核科研能力与评价科研成果优劣的方法。众所周知同时考虑了这三方面也是近来才流行起来。最初仅仅是数SCI篇数,受到批评后又加入了算科研经费,最后在各方的指责下才开始勉强考虑影响因子。这样的科研量化考核与评价方法风光了没有几年,就不断地被质疑批判,但至今仍然屹立不倒,大行其道。深究其因,我以为科研量化考核与评价原本就是忽悠。换言之,其实是虚假的、表面的、非真实的。至多客气点说它是半量化的,非实质性量化的。
  事实上,盛行的科研量化考核与评价都是或大都只计总量而不管效率。试问,设计此方法的人难道真的不知道或忘记了投入产出比是量化评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依据了吗?我的回答是,非也。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制定游戏规则的人从来就是设法使游戏规则更有利于自己和自己所在的团体与阶层。古今中外,难有例外(概莫能外?)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已。设想如果有人用单位人力和单位经费计算影响因子的产出率,那么所谓的科研的能力大小与成果优劣将会重排座次。尽管如此去做是形式上更为严谨和忠实的量化考核标准,但目前是不可能[至少极难]被采纳和实施的,因为结果可能会对制定游戏规则的团体和阶层严重的不利。再者,申请到的科研经费越多越好是一种观点[对单位有利],而用科研经费越少越好也是一种观点[对国家和纳税人有利],两者的量化规则参照的理念完全不同。如何量化实际上具备人择性,目前的量化考核与评价已经做出了可以想象谁将获益的决定。仅仅基于这两条简单的理由,就可以判断出如下结论:即所谓的科研量化考核与评价方法并非是那些真正地笃信量化评价方法更科学更有效的人所制定的。所以,它是披着量化的外衣,实质上忽悠人的东西。
  抨击目前科研量化考核与评价方法是何等的慷慨激昂,这可谓是试图以“棒杀”的方式阻止它。精神可嘉,惜在炮火瞄错了地方。将错就错地将科研量化考核与评价方法推到极致是怎样的细致入微,能称之为企望以“捧杀”的伎俩扭转它。想象丰富,憾在做梦选错了时间。
  在我看来,目前的所谓科研量化考核与评价方法包括试图进行的修正都是不恰当的,但产生这种方法的过程与制度以及环境则是错误之源。一天这些根源不除,所谓科研量化考核与评价方法仍将存在。因为,一方面制定和掌握该量化标准的利益集团需要用它来声称与表现自己的优秀,以及用它“合理合法地”继续占有和扩大资源;另一方面任何企图超越制度变革和发展的阶段的想法与做法都是难以实现的。不过,我完全相信,随着中国各方面的发展,此问题能够得到逐步的解决。如果有人在这个进程之中或为加速这个进程做出了贡献,我衷心地表达我的敬意和称赞。
  事实上,既要认识到游戏规则的不足,又要意识到改变游戏规则的难为。好在没有必要去为输赢较真,只要不会出局就行。科研,原本就是凭着兴趣和理想而投入进去的,只要尽力做到自己能够做到的最好就足够了。应付那些不合理的现象可以乐观点,含糊点,悠着点。同时,尽力在许可的范围和能够做到的范围内使得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对于参与游戏的各方变得相对的公平。除非这些不合理的规则真的对于你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你采取正当自卫反击就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必需的。这大概就是面对现实的中国人在几千年积累的智慧指导之下的无奈选择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4669-9783.html

上一篇:开博,我非真“博”
下一篇:也谈知识分子

0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9: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