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庄子》中的浑沌1----中国文化中的混沌漫谈2

已有 5077 次阅读 2014-3-4 17:00 |个人分类:科研科普|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庄子, 蝴蝶, 浑沌

 “中央之帝为浑沌”

   在国际上混沌研究界最知名的中国经典话语当推《庄子应帝王》中的“中央之帝为浑沌”,因为郝柏林曾将其作为他加导言并汇编的混沌研究经典论文集Chaos的开卷题记。国外现代混沌理论的通俗读物Turbulent Mirror: An Illustrated Guide to Chaos Theory and the Science of Wholeness也曾在前言的开篇就引用了包含该句的整段故事的英译文。

   这个故事是《庄子·应帝王》的最后一段,全文如下:

   南海之帝为倏 ,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倏和忽都有快速的意思,形象地反映了大海的波涛汹涌、瞬息万变。浑沌则如前面《辞源》所释为清浊不分的样子,这是苍茫大地的特点。倏与忽在浑沌之地相遇也好理解,大海潮汐涨落,南海北上,北海南下,也许在某处就碰头了。七窍自然就是两目、两耳、两鼻孔和嘴。这个故事在文化史上很有影响。例如白居易、李商隐的诗、刘克庄、李曾伯的词和苏轼、黄庭坚、秦观的诗都用了这个典故。

 

   庄子的本意或许是鼓吹闭目塞听,无为而治。但优秀的寓言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浑沌之死的寓言就是如此,可以尝试从不同方面去理解。从本体论角度看,终极的存在非南非北、非气非质,如果不顺其自然,强有取舍,必将碰壁,并付出惨痛代价。从认识论角度看,整体未必是部分之和,因此本来浑沌一片的整体,一定要尝试进行分解,可能更远离真相。从人生论角度看,人可以选择“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如果硬要被不恰当地被拉回现实,也许就要发生悲剧。从政治学角度看,过于积极的统治者不断折腾,今天一个规章,明天一个制度,本来淳朴的被统治者就活不下去了。从伦理学角度看,人们交往的第一原则是尊重他人选择,己所不欲固然勿施于人,己不欲也要慎施于人,不顾他人的愿望而一味干涉他人,哪怕是真心为他人好,将有灾难性的后果。这些只是作者自己的理解,读者也可以有自己的解读。顺便一提,有些文学批评家已经不相信文本有本身固有的含义,而把文本的意义视为作者与读者的合作,读者的所谓误读,也可能是将作者提供的素材进行了创造性再加工。

 

  更有位物理学家,在思考基本粒子的问题时,想到了这则寓言。他回忆道,“我把倏和忽看成某种类似基本粒子而自得其乐。……把浑沌的无序状态看成把基本粒子包裹起来的时间和空间”这位物理学家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汤川秀树。这也是误读产生创造性转化的一个例子。

 

   也有些学者不把这个故事看作说明哲理的寓言,而是视为古老的神话。这样与《山海经》等神话比对,庞朴便在“黄帝与混沌: 中华文明的起点”中考证出,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共祖、中华文明的起点黄帝,其实就是浑沌。“黄帝就是浑敦、浑沌。 帝鸿浑敦就是黄帝,同《神异经》上怪兽浑沌住在昆仑的说法,也能接榫。好行凶德,丑类恶物,是与比周。……黄帝的圣德和才智,本非天成,而是后来一层层加上去”。

 

   从非线性动力学混沌角度看,这个浑沌之死的故事也可以解读为一个控制混沌失败的悲剧。所谓控制混沌,就是通过主动或者被动的方式,消除系统程序的混沌性态,是系统的动力学行为为给定的、部分给定的(例如给定周期但不给定幅值)或任意的平衡点或周期运动。不恰当的控制,不仅不能消除混沌,反而可能终结系统寿命。有趣的是,最早的控制混沌论文,“Application of stochastic control techniques to chaotic nonlinear systems”,就报道了这样一个数值算例。用确定性控制控制确定性保守系统中的混沌时,由于输入确定性控制器的状态估计过于不精确,导致相应的控制信号驱动系统进入其相空间的不稳定部分,因此系统发散;改用随机控制器能减少出现不稳定的可能性,从而改进了系统行为。

 

  “中央之帝为浑沌”的故事取自《庄子》,是庄子及其门徒后学包括后来的注释者的著作。庄子,名周,是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河南商丘人)。曾任漆园吏。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也被称为蒙吏、蒙庄和蒙叟。据传曾隐居南华山,因此唐玄宗天宝初年(742),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相应地,《庄子》也称为《南华经》。

 

   巧合的是,庄子不仅写了浑沌的故事,而且还梦见自己变成蝴蝶。蝴蝶效应是混沌初态敏感性的形象描述。庄子化蝶的梦如下: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已经不寻常,醒后还能想到自己也可能是在蝴蝶的梦中就更有想象力了。值得一提的是,蝴蝶并非等闲的昆虫,西方文化史上也大有渊源。在希腊语的“灵魂(ψυχή)”也有蝴蝶的意思,因此希腊神话中灵魂以蝴蝶的形式出现。对应的拉丁语“卜茜凯(Psyche)”不仅有蝴蝶的意思,还是个美少女的名字,她与小爱神丘比特相爱的故事出自古罗马的《金驴记》,是后来众多雕塑、绘画、音乐和戏剧的主题。在犹太宗教典籍中,杀戮天使的外形很像蝴蝶。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0220-773014.html

上一篇:混沌及相关词语----中国文化中的混沌漫谈1
下一篇:《庄子》中的浑沌2----中国文化中的混沌漫谈3

1 严海燕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3: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