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彤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伊彤

博文

科学仪器设备创新有什么特点? 精选

已有 5473 次阅读 2013-12-24 22:47 |个人分类:科技工作|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科学仪器设备创新作为创新活动中独具特色的一类创新,不仅具有一般意义上科技创新的基本特征,如:均需要较强的基础理论研究作为源头,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均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等,同时,仔细想想,它还更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或许,在这些特点的背后,可以发现科学仪器开发项目对于政府支持方式和管理模式的独特需求。

1.大都包含“硬”和“软”两方面

科学仪器设备创新包括“硬”和“软”两个方面的开发。“硬”的开发即指仪器设备本身的研制;“软”的开发则是指与之相关的数据库、软件和方法等的开发。相比之下,对相应的软件开发要求更高,这是科学仪器设备创新特有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

因此,在仪器创新时,仅重视硬件开发显然不符合仪器创新的特点和需求。

2.更注重应用开发环节

从创新链条来看,一般意义上的科技创新可以概括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市场应用;而科学仪器设备创新则可以概括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应用开发---市场应用。其中,“应用开发”指与科学仪器设备使用相关的配套软件、试验方法、数据库、相关零部件等的开发,它与最终用户的使用需求紧密相关,面向的使用者是具备一定科研开发能力的科研人员,并能在科研人员的研发和使用中进一步发挥作用,形成新的创新产品或服务。同时,在应用开发环节,还需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或不同行业的特征,研制具有一定差异性的应用开发软件、数据库等系统,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更加便捷。由此可见,科学仪器开发往往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通过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反复磨合最终实现市场价值,而非一蹴而就。

现在一提到仪器创新,无论是官员还是教授,往往容易将重心放在仪器开发上,而对应用开发重视不够,这显然是不足取的。

3.更体现为多学科融合的集成创新

当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及科学前沿的迅速拓展为科学仪器设备创新带来了更多的机会。现代科学仪器设备是物理、化学、生物、材料等多种科学知识以及光、机、电、计算机等多种先进技术(包括软件和硬件)的高度集成,其发展及应用同现代科技的各个领域的发展密切相关。科学仪器设备作为多学科、多技术有机集成的高技术产品,具有较强的工程性和系统性,一种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往往由成百上千个零部件组成,且各个组成部分往往是一环扣一环。从我国科学仪器设备现阶段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形势看,要在短时间内取得科学仪器设备整体的原创性突破难度较大,目前更可行的是采用“整体集成+局部创新”的模式,在跟踪模仿和消化吸收现有关键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用户需求,对科学仪器中已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求的控制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及其软件等进行研究开发或技术升级,恢复和提升科学仪器的指标。同时,还可以在创新产品细分类别、改进产品性能时,进一步研究开发与现有科学仪器配套的关键部件,拓展现有科学仪器功能,提升其性能指标,形成新的、更加高效、适合更多用户研究需求的产品。

由于涉及的领域广,参加的人员来自各方面,仪器开发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益分配机制就显得特别重要,需要事先协商谋划,并签订相关协议。

4.对可靠性稳定性等指标要求更高

质量是科学仪器设备的生命线。科学仪器设备创新不仅要求仪器性能的先进性,还极为看重仪器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等,相对于发表论文等常用创新评价指标而言,可靠性应该是评价科学仪器设备创新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与国外发达国家产品和技术相比,国产科学仪器设备虽然技术指标差距不大,但可靠性方面和国外产品差距很大。不少国外产品在交货以后的保修期已经延长到5年、10年,甚至提出终身保修的概念,而多数国产科学仪器设备仍处在保修期一年的水平上。可靠性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科学仪器设备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严重障碍。

因此,在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过程中,必须建立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研究活动的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

5.不都需要大规模批量生产

   科学仪器设备创新主要是面向用户的需求,如果需求量较大,市场前景广阔,必然带动批量生产,抢占市场份额,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对于需求量不大的科学仪器,如某些制造成本高昂的高精尖科学仪器,主要用于国家战略性、前沿性研究,是我国在特定领域参与国际竞争必备的重大仪器设备,这类科学仪器的创新研制极为重要,但其最终成果并不需要产业化。

   对这类项目,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给予补贴,以支持鼓励面向少量需求的重大科学仪器的创新研制。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727-752576.html

上一篇:如何看待技术创新体系中各主体的功能定位?
下一篇:文化与科技融合的9种模式

8 王守业 彭思龙 陈冬生 强涛 柳林涛 何学锋 陈儒军 wisdomsta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23: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